鄒美鳳 史河京
(1太原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2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早在20世紀,西方學者Meltzer(1960)就完成了對商業信用開創性的經驗研究,提出商業信用對銀行貸款具有替代作用;Schwartz(1974)認為決定企業是否會進行商業信用融資的主要原因是獲得銀行貸款的難易程度,而且商業信用在信息獲取、對客戶的資產控制與監督等方面也有諸多優勢,可以為受到銀行貸款約束的企業提供融資;Cull等(2009)研究發現,當銀行貸款供給出現嚴重問題時,商業信用是銀行貸款的重要替代融資方式。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商業信用研究的文獻較多,比如,高聰聰、張西征(2016)基于融資約束與市場競爭力視角,研究了商業信用與過度投資的關系;鄧玉茹、謝守紅(2019)基于不同貨幣政策視角,研究了商業信用對上市公司投資效率的影響。在對商業信用與銀行貸款二者關系方面近年來也有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是從宏觀角度、中觀角度、微觀角度進行的。宏觀方面,學者主要研究了貨幣政策、經濟周期、金融系統穩定性等宏觀因素方面對商業信用與銀行貸款之間關系的影響。中觀方面,朱是香、張順民(2016)研究了產品市場競爭對商業信用與銀行貸款關系的影響。微觀方面,董紅曄等(2017)從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了控股股東代理對二者關系的影響。張新民、張婷婷(2015)研究了信貸歧視、商業信用與資源配置效率的關系,拓寬了商業信用與銀行貸款關系的研究邊界。趙勝民、張博超(2019)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研究,發現商業信用和銀行貸款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姚志剛等(2018)研究發現我國資本市場商業信用的大量存在可以通過替代性融資理論解釋。吳娜等(2017)對我國銀行體系中存在的“所有制歧視”和“規模歧視”現象進行了研究,銀行貸款和商業信用之間也存在替代效應,商業信用是我國銀行信用體系的重要補充;于博等(2017)發現在市場地位高的企業中,商業信用與銀行貸款的替代關系更為顯著。
綜上,國內外關于商業信用與銀行貸款的關系觀點并不一致,這可能受到不同研究時期、不同樣本量、不同假設前提的影響。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信貸市場不完善,信貸歧視現象仍然存在,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國上市公司的商業信用和銀行貸款之間是替代關系還是互補關系?同時,在經濟新常態下,國家政策發展理念發生了一些變化,企業的融資環境在經濟新常態下是否得到了改善?本文利用我國上市公司A股數據,實證檢驗商業信用與銀行貸款的關系,尤其是新常態下二者的關系,以為緩解企業融資困境提供參考。
企業的商業信用包括對商業信用的需求和對商業信用的供給,前者主要是指資產端的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其他應收款等,后者主要是指負債端的應付賬款、應付票據、其他應付款等。商業信用的需求與供給與銀行貸款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根據信貸配給理論,某些企業由于規模、實力等方面不足,無法提供良好的抵押物,企業即使愿意承擔高的貸款利率,銀行也不會貸款給這些企業,導致這些企業存在信貸約束,無法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貸款。而企業上下游的客戶與供應商,由于業務往來的關系,與企業建立了更加親密的合作關系,對企業的商業模式、資產負債等狀況更加了解,更愿意為合作企業提供商業信用,這樣企業能獲得更多的商業信用(應付賬款等),相對需支付較高財務成本的銀行貸款就會較少,可見,商業信用的需求與銀行借款存在替代關系。再根據融資偏好理論,有些企業天然能夠得到更多的銀行借款,比如國有企業。這些企業得到銀行借款后,自身投資項目可能不是很多,資金并沒有很好的投資去向,那么在與上下游企業的供銷活動中,會提供給關聯企業更多的商業信用(應收賬款等),以此獲取更高的利潤率。企業還可以應收賬款為質押向銀行申請更多的銀行借款,此時,企業商業信用的供給(應收賬款)與銀行借款存在互補關系。綜上,本文提出第一組假設:
H1a:我國企業商業信用的需求(應付賬款等)和銀行貸款之間存在替代關系;
H1b:我國企業商業信用的供給(應收賬款等)和銀行貸款之間存在互補關系。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上看,我國GDP增速從2012年起開始回落,2009—2011年的增長率分別為9.21%、10.45%、9.3%,從2012年起我國經濟開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2012—2014年增長率分別為7.65%、7.67%、7.4%,經濟學界一般認為2012年我國開始進入“經濟新常態”。經濟新常態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民營企業發展,這些措施對企業產生了重要影響,有利于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有利于企業從銀行獲得更多的融資,因此,企業將減少對商業信用需求的依賴。另外,國家對國有企業的監管、考核更加嚴格,嚴厲打擊“影子銀行”行為,國有企業通過經營獲得變現放貸的行為得到遏制。因此,經濟新常態下,企業商業信用的供給(應收賬款)與銀行借款的互補關系有所緩解。綜上,提出本文第二組假設:
H2a:經濟新常態下,商業信用的需求(應付賬款等)和銀行貸款之間的替代關系有所減弱;
H2b:經濟新常態下,商業信用的供給(應收賬款等)和銀行貸款之間的互補關系有所減弱。
進一步分析,經濟新常態下,國家也加大了對中小企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民營企業發展煥發出新的動力。研究發現,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相比更有動機通過提供商業信用來向貸款銀行傳遞其發展良好的信號,從而有利于獲得銀行貸款。根據信貸配給理論,民營企業由于自身條件和社會環境影響,相比國有企業,更容易遭受“信貸歧視”,因此,商業信用與銀行貸款之間的關系在民企表現更顯著。據此,提出本文的第三組假設:
H3a:民營企業商業信用的需求(應付賬款等)與銀行貸款的替代關系比非民營企業更強;
H3b:民營企業商業信用的供給(應收賬款等)與銀行貸款的互補關系比非民營企業更強。
本文選取了我國A股上市公司2008—2019年的數據為研究樣本,數據來源于CSMAR數據庫。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對所選取的樣本按以下方式進行篩選:剔除金融保險業,剔除了ST、PT公司、剔除了資產負債率大于100%的樣本,剔除缺失及異常值。最后選取2 882家樣本公司,得到20 255個樣本觀測值,為了避免極端值對分析結果造成的影響,我們對所有連續變量進行了上下1%的縮尾處理。
為了驗證本文的假設,在借鑒研究國內外學者的相關文獻后,構建了模型(1)、(2)和(3):
模型中,β0代表常數,β1—β9代表系數,ε代表殘差,并控制了地區(Province)、行業(Industry)固定效應。AP表示商業信用需求,也可以用AR(商業信用供給)來代替AP。
被解釋變量包括企業對商業信用的需求(AP),用應付賬款除以總資產的值來衡量;另一被解釋變量是企業對商業信用的供給(AR),用應收賬款除以總資產的值來衡量。在穩健性檢驗中,將期末應付賬款、應付票據和預收賬款之和與總資產之比記為AP2,反映商業信用的需求;將期末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和預付賬款之和與總資產之比記為AR2,反映商業信用供給。解釋變量是銀行貸款(BLoan),等于短期借款除以總資產。在穩健性檢驗中,將短期借款與長期借款之和與總資產之比記為Loan。調節變量包括經濟新常態下(TZ)和企業性質(Soe)。由于之前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企業盈利能力、成長能力等對商業信用有顯著影響,所以本文也加入了一系列控制變量,包括企業盈利能力(Profit)、成長能力(Growth)、企業資本密集度(FAR)、企業規模(Size)、償債能力(LEV)、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Cashflow)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top1)。其他變量見下頁表1。
表1 變量表
下頁表2是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從下頁表2可以看出,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應付賬款率AP1均值為0.09,中位數0.08,最小值0,最大值0.78,標準差0.07;應收賬款率AR1均值為0.11,中位數0.10,最小值0,最大值0.78,標準差0.10。銀行貸款比率BLoan均值0.12,中位數0.09,最小值0,最大值1,標準差0.12??梢钥闯鯝股上市公司進行融資時既常用商業信用,也常用銀行貸款。
表2 描述性統計
表3列示的是應付賬款與銀行貸款之間的實證檢驗結果,第(1)列是對應付賬款和銀行貸款之間的關系的回歸結果,第(2)列是經濟新常態對應付賬款與銀行貸款之間關系影響的回歸結果,第(3)列是企業的不同所有制性質對應付賬款和銀行貸款之間關系影響的回歸結果。從表3可以看出:第(1)列中BLoan的系數為-0.175,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應付賬款與銀行貸款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支持了H1a。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我國企業的應付賬款與銀行貸款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替代關系,說明當企業對銀行貸款的使用越多,那么對應付賬款的使用就會越少,反之亦然。模型2中BLoan的參數估計值為-0.170,并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Bloan與TZ交乘項的參數估計值為-0.006,且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經濟新常態期間,我國企業的商業信用與銀行貸款之間依然存在替代關系,但系數有所減小,二者關系有所緩解,這一結果支持了H2a。模型3中BLoan的參數估計值為-0.173,并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Bloan*Soe的參數估計值為-0.005,在5%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相對于非民營企業,我國民營企業的商業信用與銀行貸款之間的替代關系增強,支持了H3a。
表3 對因變量為應付賬款的實證檢驗結果
下頁表4列示的是應收賬款與銀行貸款之間的實證檢驗結果,第(1)列是對應收賬款和銀行貸款之間的關系的回歸結果,第(2)列是經濟新常態對應收賬款與銀行貸款之間關系影響的回歸結果,第(3)列是企業的不同所有制性質對應收賬款和銀行貸款之間關系影響的回歸結果。從下頁表4的檢驗結果中可以看出:第(1)列中BLoan的參數估計值為0.064,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應收賬款與銀行貸款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支持H1b。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我國企業的銀行貸款與應收賬款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互補關系,說明當企業對銀行貸款的使用越多,那么對應收賬款的使用就會越多,反之亦然。第(2)列中BLoan的參數估計值為0.067,并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交乘項的參數估計值為0.0042,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經濟新常態期間,我國企業的應收賬款與銀行貸款之間的互補關系依然存在,但系數變小,互補關系有所緩解,支持了H2b。第(3)列中BLoan的參數估計值為0.079,并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交乘項的參數估計值為0.032,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我國民營企業的應收賬款與銀行貸款之間的互補關系比非民營企業的更強,支持了H3b。
表4 對因變量為應收賬款的實證檢驗結果
為了研究以上實證結果是否具有穩定性與普遍性,本文進行了穩健性檢驗??紤]到其他商業形式可能會對實證結果有影響,我們對應付票據、應收票據、預收賬款、預付賬款等進行穩健性檢驗,將應付賬款比率AP2替換AP1,將應收賬款比率AR2替換AR1,將Bloan替換為Loan進行穩健性分析。第一,替換被解釋變量應付賬款的穩健性檢驗。采用應付賬款、應付票據和預收賬款之和與總資產度量應付賬款之比(AP2),BLoan的參數估計值仍然都為負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而TZ和Soe與銀行貸款的交乘項系數也都顯著為負。說明無論是賒銷形式下的商業信用還是包含其他形式的商業信用,應付賬款與銀行貸款之間都存在著顯著的替代關系,其他變量的檢驗結果也與之前檢驗結果相一致,說明以上檢驗結果具有較良好的穩定性和普遍性。第二,替換被解釋變量應收賬款的穩健性檢驗。對應收賬款的穩健性檢驗,以應收賬款、應收票據與預付賬款之和與總資產之比來度量企業提供的商業信用(AR2),結果顯示Loan的參數估計值仍然都為正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而TZ和Soe與Loan的交乘項系數也都為正且顯著。說明無論是賒銷形式下的商業信用還是包含其他形式的商業信用,應收賬款與銀行貸款之間都存在著顯著的互補關系,其他變量的檢驗結果也與之前檢驗結果相一致,說明以上檢驗結果具有較良好的穩定性和普遍性。
在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并不完善的情況下,本文以商業信用的信貸配給理論為依據,從商業信用的供給和需求方兩方面入手,通過對我國企業的商業信用與銀行貸款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得出以下幾點結論:我國企業應付賬款與銀行貸款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替代關系,而應收賬款與銀行貸款之間存在顯著的互補關系;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企業應付賬款與銀行貸款之間的替代關系增強,應收賬款與銀行貸款之間的互補關系也增強;所有權性質也會對商業信用和銀行貸款的互補和替代關系有影響,民營企業的商業信用與銀行貸款的互補和替代關系比非民營企業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