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麗 胡桂蘭(教授/博士) 陸雯莉 盛曼詩 胡涵瑜 李祥程 (嘉興學院商學院 浙江 嘉興 314000)
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和落腳點,成本信息是企業進行內部管理的重要信息,而利潤最大化是絕大多數企業追求的目標。在利益的驅動下,企業高度重視產品成本信息,成本作為一種商業秘密極少向社會公開,并以此作為商業競爭的工具,制藥企業也不例外。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公民健康意識的提高,藥品的市場需求愈發突出,藥品價格居高不下。為解決“藥價貴”難題,近年來政府出臺多項政策,卻成效頗微,究其根源,藥品出廠價格成本信息不對稱是影響改革成效的因素之一。推動制藥企業產品成本信息公開、保證藥品定價信息透明化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但從現有的文獻情況來看,我國學者關于企業成本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環境成本信息披露和政府定價的公共事業成本信息披露,很少有針對制藥企業產品成本信息披露的相關研究。為此,本文從理論分析和現實需要出發,分析當下制藥企業成本信息披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任何一家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利益相關者的參與,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需要關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企業在最大程度上滿足股東、債權人、雇員、供應商、消費者、政府部門及社區等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經營和財務信息的需求。制藥企業事關民生大計,藥品質量與價格影響著百姓的健康,充分且準確的成本信息披露是保障消費者利益的關鍵,也是政府部門與藥企議價的信息基礎。
(二)資源優化配置理論。資源優化配置理論認為,有限的社會資源應當投入到能實現生產效率高和效益好的企業中,使社會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不同制藥企業的工藝流程和成本消耗大有區別,從宏觀市場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低效率高成本的制藥企業可能占用諸如政府補助、珍貴藥材及高科技人才等社會的有限資源,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和錯配。本文通過比較企業披露的成本信息,提出一些措施,以實現新舊動能的合理轉換和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要求。產品成本信息屬于會計信息的范疇,因此,產品成本信息必須滿足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要求,符合可靠性和相關性要求,有利于投資者進行決策和政府實現宏觀調控及公共管理。醫藥行業作為民生行業,利益相關者對其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有更多的關注和更高的要求,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為投資者了解企業經營提供渠道、為政府落實醫藥價格改革提供成本參考、為社會公眾比較企業資源使用效率提供數據支持。由此可見,相關且可靠的會計信息是保證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決策的前提,同時也是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參考依據。
為規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2007年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證監會第40號令),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內容做出規定,但未提及產品成本信息披露;2016年證監會發布《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3號——季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證監會公告(2016)33號,簡稱《季度報告準則》)、2017年證監會發布《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3號——半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證監會公告(2017)18號,簡稱《半年度報告準則》)、2017年證監會發布《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證監會公告(2017)17號,簡稱《年度報告準則》),分別對上市公司季度報告、半年度報告、年度報告的信息披露提出最低要求,其中《季度報告準則》未要求產品成本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相關制度經多次修訂完善,但在產品成本信息披露規范上仍存在明顯不足。
(一)產品成本信息披露內容要求不明細。2017年修訂的《年度報告準則》,關于產品成本信息披露的相關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產品成本信息披露內容要求
由表1可知,《年度報告準則》從成本變動和成本構成兩方面入手,對產品成本信息披露內容提出要求。(1)未要求披露單位產品的成本數據。(2)成本構成上,制度僅要求對行業或產品主要的成本構成數據進行說明,沒有要求明細的成本構成及其變動情況披露。(3)成本變動上,企業僅需針對成本、費用總數的變動進行差異說明,不要求明細項目的披露及原因解釋。總體而言,制度信息披露要求比較粗略,未明確規定企業需要披露的產品具體成本信息,不便于信息使用者深入了解企業成本的構成和變化趨勢,卻為企業虛構產品成本信息提供可能,極大降低了產品成本信息的真實性。
(二)產品成本信息披露無獨立報告。目前,我國證監會未要求企業就產品成本信息披露發表獨立報告,而《年度報告準則》和《半年度報告準則》也沒有要求企業為產品成本信息披露設置獨立章節,產品成本信息作為補充信息分散在年報和半年報,產品成本信息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這樣的披露形式下,利益相關者難以提取有用的產品成本信息,也為企業隱匿關鍵成本信息留下了空間。
(三)產品成本信息披露及時性要求低。2017年修訂的《年度報告準則》和《半年度報告準則》中,明確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產品的成本費用,而2016年修訂的《季度報告準則》中沒有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產品成本信息的條款。也就是說,在當前制度下,社會公眾每半年才有一次獲悉企業經營情況的機會。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市場環境的瞬息萬變,市場需求變化、產品成本變動及產品品種的更新換代愈發迅猛,社會公眾對產品成本信息的及時性需求日益突出。
(一)制藥企業產品成本信息披露現狀分析。本文通過國泰安數據庫篩選出滬市A股制藥企業57家,查閱其3至5年年報,獲得273個有效樣本,其中2014年年報48份,2015年年報54份,2016年、2017年、2018年年報各57份。按照年報中產品成本信息披露的項目進行統計分析,獲得9項定量披露指標和2項定性披露指標,如表2所示。
表2 上市公司產品成本信息披露情況統計表
由表2數據可知,(1)產品成本信息定量披露主要包括產品營業成本和產品成本構成。①營業成本披露。2018年,分行業、分產品披露營業成本的制藥企業占比達96.5%、94.7%,披露比例較高,而分地區披露營業成本的制藥企業占比為59.7%,披露比例相對較低,這是由于《年度報告準則》對分行業、分產品的成本信息披露提出確切要求,而未對分地區的成本信息披露提出要求。②產品成本構成披露。2018年,分行業披露成本項目的制藥企業達91.2%,分產品披露成本項目的制藥企業為75.4%。由此可見,制藥企業產品成本構成披露比例總體低于營業成本披露。(2)產品成本信息定性披露主要體現在期間費用的變動分析。2018年,披露期間費用的制藥企業占比78.9%,5年來變動不大且處于低水平;分行業的銷售費用變動分析比例為15.8%,披露水平極低。
由表2趨勢可知,各項產品成本信息的披露總體表現出上升趨勢,制藥企業成本信息披露的規范性和完整性在不斷提高;然而除“營業成本、期間費用總數”成本項目,其他成本披露指標均未完全覆蓋所有樣本,產品成本信息仍有繼續完善的空間。尤其需要注意,由于2015年修訂的《年度報告準則》對產品成本信息披露提出了新要求,各項披露指標在2015年有大幅度的上升,而后三年間均保持小幅度波動,其中“銷售費用變動原因分析”實現從無到有的轉變。
(二)制藥企業產品成本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從上述對滬市A股制藥企業產品成本信息披露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制藥企業存在定性信息缺乏針對性、定量信息缺乏解釋性、信息提供者披露意識不強等問題。
1.定性披露的文字缺乏針對性。制藥企業定性披露的產品成本信息,主要是對匯總后的各項成本費用的變動說明,而沒有針對具體產品成本變動、期間費用明細變動及產品成本構成比例變動的原因分析,成本變動的差異分析缺乏針對性。如銷售費用,大多數制藥企業僅分析銷售費用總數變動的原因,因而成本信息使用者無法將銷售費用的變動追溯到具體的開支項目或產品品種,同時,不清晰的產品成本信息也為企業利用盈利產品隱藏虧損產品提供了可能。
2.定量披露的數據缺乏解釋性。制藥企業披露的產品成本是全部產品的匯總數據,如:營業成本總額、期間費用總額及資源消耗總額等。社會公眾無法從報表中獲取與數據形成相關的信息,成本數據缺乏解釋性,這極大降低了成本數據的真實度。如產品營業成本總額,制藥企業的報表只列示了營業成本的最終數值,而沒有材料費用分配表、職工薪酬分配表、制造費用分配表、輔助生產成本分配表等解釋成本形成過程的明細單,這樣的成本數據缺乏說服力,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投資者的決策。
3.制藥企業產品成本信息披露的意識淡薄。一直以來,上市公司不愿向利益相關者披露充分的產品成本信息,年報中少見強制性披露以外的產品成本信息,“能不披露的絕不披露,能簡化披露的不詳細披露”是大多數制藥企業產品成本信息披露的原則。制藥企業沒有意識到產品成本信息披露是滿足消費者需求和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公開的產品成本信息不僅有利于提高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監督確保企業生產經營的合法性,也能為企業分析競爭對手、提高自身競爭力提供渠道。
(一)完善企業成本信息披露制度,明確披露內容、指標及時間。高質量的產品成本信息披露以完善的產品成本信息披露制度為基礎和前提。企業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在利益的驅動下難以主動披露高質量的成本信息,為此,必須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文件,對企業產品成本信息披露提出強制性要求。披露內容上,切實細化產品成本信息披露內容,杜絕企業含糊產品成本信息的可能;披露時間上,縮短產品成本信息披露時間,滿足社會公眾對及時性的要求;披露形式上,要求企業以獨立報告的形式披露產品成本信息。通過法律手段,以此提高經營者對產品成本信息披露的重視,改善產品成本信息披露現狀。
(二)提高利益相關者對成本信息的需求意識,保障信息使用者的信息知情權。
1.強化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意識。利益相關者作為產品成本信息的直接需求者,是影響產品成本信息披露數量和質量的關鍵。強化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意識,要求利益相關者向企業主動提出對成本信息的要求,以此維護自身的知情權。當制藥企業未滿足利益相關者對產品成本信息的需求時,利益相關者可采取“不合作”態度對企業施壓,迫使企業由于外部壓力而改善其產品成本信息披露。
2.加強政府監管力度。制藥企業產品成本信息披露落實的關鍵一環是發揮政府監管作用。加強政府監管力度,通過提供政策優惠、授予榮譽、發放獎金等方式獎勵高質量成本信息披露的企業,而對于虛假披露的企業處以罰款、警告甚至責令關閉,以此提高企業對成本信息披露的重視。同時,政府應建立由數量眾多的中小投資者組成的成本信息披露監管體系,實現社會對企業成本信息披露全方面的監督。
3.發揮媒體監督作用。利用新聞媒體受眾廣、速度快的特點,最大程度上監督制藥企業產品成本信息披露。在公眾渠道上表揚成本信息披露水平高的企業,能幫助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同時也對成本信息披露不實的企業予以警示或懲戒,將極大影響企業未來的融資和發展。在如此形勢下,企業出于長遠發展考慮,將披露詳實的產品成本信息,維護自身的良好形象。
(三)提高制藥企業的披露意識,完善企業內部成本披露管理制度。制藥企業作為產品成本信息的提供者,應自覺將企業的發展和社會公眾利益相結合,做到在尋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考慮其外部性,披露針對性強、解釋性充分的產品成本信息。為確保成本信息的高質量,企業應建立完善的內部成本披露制度,如:設立成本信息披露委員會,負責企業成本信息披露的落實和反饋,實現制藥企業成本信息披露自我監管的同時為社會提供可用的成本信息,平衡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增強社會公眾對企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