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杰
(青島五十三中小學部,山東青島 266034)
在小學音樂律動教學應用聲勢律動可以幫助學生訓練自己的節奏感,增強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使他們進一步感受到音樂所具有的魅力,促進學生身心發展。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學生存在一定畏難心理、音樂表現能力較差、節奏掌握不敏感、多聲意識不足、教師對聲勢律動教學精髓未能實現真正掌握等等,從而導致小學音樂律動教學中聲勢律動的實施效果不盡人意。文章正是基于此,試圖以小學音樂聲勢律動教學作為研究對象,對此展開深入的研究探討。
所謂聲勢主要是指人將自己的身體作為媒介,借助運動過程中所發出的聲響以及系列動作變化,使情感的表達、交流、宣泄等得以實現[1]。比如人在得知憤怒事情的時候,會不自覺地采取跺腳這種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憤怒情緒,而在得知開心事情的時候,會不自覺手舞足蹈來宣泄自己的開心情緒。律動是指人伴隨音樂節奏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動作反應來實現對音樂的更好感知[3]。具體而言,所謂聲勢律動主要是指利用學生肢體對音樂所產生的節奏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師所教授的音樂知識,能夠靈活運用肢體語言將內心情感表達出來,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和節奏感,使學生獲得創新思維發展[2]。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表達音樂節奏的時候常常會不自覺地使用自己的身體去表達。聲勢律動教學可以讓學生借助動作去實現對音樂知識的順利掌握,當學生將自己的身體作為樂器以后,能夠使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得到很好的培養。在聲勢律動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對自身節奏感的不斷訓練和提高,以此來獲得進一步的成長。小學階段的學生原本大多數都是活潑好動的,因此教師應當將學生這一年齡特點充分利用起來,在實際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節奏感訓練,通過訓練學生節奏感幫助學生提高對音樂的認知能力,使他們對音樂能夠產生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實現課堂教學效果提高的同時,助力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
小學階段的學生原本各方面發展就不是很完善,為了實現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得以提高,可以借助聲勢律動來培養他們的創造力。聲勢律動可以使學生在聽到音樂以后能夠隨著音樂而做出一些動作,這樣一種方式可以將學生的表現欲望成功激發出來,使他們的自信心得以提高,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創造力。音樂要想學好,要求學生應當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創造力。音樂作為一種藝術,非常講究創造力,借助聲勢律動教學,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使他們實現對音樂的正確認識。當學生對音樂能夠做到正確認識以后,這對于教師音樂教學效率的提高是極為有利的。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而言,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特有的年齡特點,正處于增長知識的關鍵時期,處于注意、活動等能力全面提升的階段,是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黃金時期[3]。低年級學生強于形象感知記憶,高年級學生強于抽象記憶,呈現出一種具象過渡到抽象的階段,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小學音樂教師有必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設計和制定相應的音樂教學內容和方法。而通過聲勢律動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憑借自己身體的律動從而實現將音樂更好地加以表現出來,助力學生身心發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難以長久集中注意力,所以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就應當借助多種形式的聲勢靈動操作來實現教學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聚攏起來,為后續教學的順利推進奠定良好的基礎。聲勢律動具有較為鮮明的節奏感,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聲勢律動操作的過程中,能夠自然而然地建立相應的節奏意識,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音樂作品。需要知道,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還停留在較為膚淺的層次,而聲勢律動操作有著鮮明的表象化特征,教師應當作出更多示范引導,幫助學生慢慢進入音樂作品之中,這對于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提升能夠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在學習《故鄉戀情》這首音樂作品的時候,作為一首域外民族歌曲,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將歌曲視頻展播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對視頻的反復觀看,將其音樂學習思維調動起來,感受歌曲帶有的那種東南亞風格和色彩,這對于他們進一步理解歌曲內涵能夠起到一定幫助。當然為了更好地將學生音樂情緒激活,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歌曲進行視唱,并為學生制定聲勢律動方案,從節奏、旋律、音程、情緒、力度等方面進行感知體驗,然后借助手邊的物品加以伴奏,通過引入聲勢律動互動環節,讓學生跟隨教師的示范動作進行模仿學習,從而實現對律動要領的盡快掌握。
音樂欣賞是較為專業的學習和體驗音樂的過程,能夠將更多學習啟發提供給學生,進而幫助學生實現對音樂認知基礎的順利建構[4]。教師應充分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提前設計有著更高契合度的教案,借此實現訓練效率的提升。比如在學習《美麗的星座》這首音樂作品的時候,這是一首較為活潑以及較為輕巧的音樂,歌唱這首歌的時候,為了獲得更好地歌唱效果,學生心目中當是充滿著拳拳愛國之心。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些有關祖國近些年在各個民族團結合作下獲得極大發展的介紹視頻,為學生奠定情感基礎。為豐富學生的感知體驗,教師可以借助一些打擊樂器進行伴奏,以便將歌曲的那種自豪感和幸福感更好地表現出來。在視唱過程中,教師應當走近學生,對每個學生加以針對性的指導,使視唱和伴奏得以變得更加和諧以及統一。教師應讓學生適時輪換操作打擊樂器,使更多學生通過接觸到打擊樂器來實現聲勢律動感知品質的提升。對于這種方式,學生的興趣往往能夠得到很好的激發,倘若教師能夠充分考慮到學生這種心理進行聲勢律動教學,有利于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調動起來,這對于學生學習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尤為重要。
游戲活動一直以來就是深受學生喜歡的一種活動,而游戲化教學原本也符合新時期小學音樂的課程要求。所以為了獲得更好地教學效果,教師還有必要將聲勢律動和游戲有機結合起來,在律動教學中將游戲元素巧妙融入進去,使學生能夠在游戲中律動,通過玩耍就能夠成功學習到一定的音樂知識,以達到玩中學的目的。尤其是針對一些重點難點內容,更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趣味律動來實現成功突破,對音樂新課題知識予以高效建構,幫助學生實現音樂知識水平的逐漸提升。比如在學習《冬瓜和南瓜》這首音樂作品的時候,教師應當基于聲勢律動教學角度,對教學課件予以合理制作,把游戲元素巧妙滲透進教學活動之中。比如教師可以將“猜猜我是誰”這一游戲引入音樂律動課堂,主要圍繞《冬瓜和南瓜》這首音樂作品的節拍、音速、音色以及內容等,設計簡單的游戲規則以及設計多樣化的游戲動作和游戲問題,在將游戲的優勢作用發揮出來的同時,進行聲勢律動教學。教師可以將欣賞歌曲、引導示范、學生跟唱等環節結合“猜猜我是誰”游戲,將裝有黃瓜、絲瓜、南瓜、冬瓜等蔬菜的百寶箱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摸一摸、猜一猜的過程中思考相應的游戲問題,對歌曲中的某句歌詞進行學唱、仿唱以及跟唱,回答游戲問題并同時作出扭腰、擺頭、跺腳、拍手等相應動作,使律動在游戲互動中得以順利實現,進而更好地理解歌詞大意、體驗歌曲情感以及將歌詞輕松記下來。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開展“趣味填詞”“歌詞接龍”等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進行聲勢律動表演,通過對音樂舊知識的遷移運用,輕松破解歌曲重難點內容,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寓教于樂。
通常來說,在應用聲勢律動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用到啟發式、體驗式、游戲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及效果,有必要將這些方法有效結合起來[5]。為了更好地實現聽覺和運動覺能力向音樂實踐遷移,教師還需要注意引導學生欣賞歌曲的時候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使學生聯想中能夠實現律動,從而實現對歌詞、節奏、情感、風格等的更好了解,在放飛自我的同時實現音樂思維的深化鍛煉,進而實現自主創編。比如在學習《手拉手,地球村》這首音樂作品的時候,教師在應用聲勢律動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將動作創編、歌曲創編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先通過探究式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使學生實現對《手拉手,地球村》這首音樂作品節奏、歌唱技巧以及情緒的準確掌握,然后將多樣化的樂器提供給學生,讓學生以樂器為切入點,在保持歌曲主題不改變的基礎上,嘗試自主創編新歌曲以及創編相應的舞蹈動作,把跳舞、律動表演、樂器表演、即興演唱等有機結合起來,高效律動的同時實現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鍛煉,既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又同時培養學生保護地球、愛護環境等意識情感。重視學生自主創編能夠對音樂課程實踐形式進行一定的優化,使學生在聲勢律動中進行豐富化的音樂實踐,對歌曲情感能夠有一個深刻的體驗,同時實現自身音樂知識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拓展。
總而言之,聲勢律動既是一種較為簡單,又是一種較為直觀的感知和學習音樂的手段,小學音樂教師在實際應用聲勢律動的過程中應注意深入分析將要教學的音樂作品,準確把握音樂情感基調,并充分考慮到學生在當前年齡階段的特點,巧妙設計聲勢律動教學方案。需要知道,聲勢律動并不是一種隨意在課堂上所開展的一種活動,事實上是幫助學生怎樣通過另外一種途徑來學習和理解音樂的方式。如果能夠將聲勢律動很好地應用起來,更容易使學生接受,從而獲得更加顯著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