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楠
(廣西民族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6)
當前我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矛盾發生深刻轉變,在新時代背景下,三農問題也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為此我國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動鄉村綠色發展。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指出,要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深入開展農藥化肥減量行動,加強農膜污染治理,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農戶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主體,只有農戶積極參與綠色生產才能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因此,探究農戶采納綠色生產技術的影響因素對于促進鄉村生態農業和推動鄉村綠色發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綠色農業生產是指農戶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綜合利用綠色低碳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協調與統一。梳理近幾年相關文獻發現,許多學者已對農戶綠色生產行為進行了有益探索與研究。目前學者研究的相關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方面。農戶綠色生產行為的理論分析。農戶作為“理性經濟人”,其意愿和行為建立在認知基礎之上,農戶對綠色農業技術的采納行為是以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同時,計劃行為理論可為解釋農戶行為提供依據;陳衛平則從新制度理論視角出發,提出農戶的生產轉型決策除了“追求效率”的標準之外,還有可能受制度環境約束而尋求合法性支持。農戶采用綠色生產技術的影響因素。大多數學者從農戶的個體特征、家庭經濟因素角度分析農戶綠色生產行為的影響因素,補貼和風險偏好同樣會對農戶的采納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上述研究成果對本文探究農戶綠色生產行為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但仍存在進一步拓展的空間。現有文獻大多數集中研究某一種或兩種綠色生產技術,如施用化肥、秸稈還田、農藥等生產技術,技術數量過少可能使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盡管有學者關注制度規范和認知水平對農戶綠色生產行為的影響,但現有研究只將其中一種因素考慮在內,鮮有文獻將外在客觀的制度規范和內在主觀的認知水平同時納入研究范疇;以往文獻大多構建二元Probit模型進行分析,實際上,農戶可能同時采用多種綠色生產技術,且這些技術之間不相互排斥,簡單的二元Probit模型可能不足以準確地解讀農戶的綠色生產行為。基于此,本文利用廣西406份農戶調研數據,著重選取生產環節中涉及的綠色技術,包括間歇灌溉、病蟲害防治、種植綠肥和稻田養殖4種綠色技術,構建多變量Probit模型,從制度層面的村規民約和農戶的氣候認知水平2個維度考察影響廣西農戶采納綠色生產技術的因素,以期拓展相關研究,為提高農戶參與綠色生產積極性和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有益參考。
在實際稻作過程中,農戶往往采用不止一種低碳農作技術來解決稻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達到稻田低碳減排效應,而且多種低碳農作技術之間可能存在某種依賴關系,因此本文選擇多變量Probit回歸模型(Multivariable Probit Model)來分析農戶參與綠色生產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型公式如下:
(1)
(2)

本文的因變量為農戶綠色生產行為,根據生產過程中涉及的主要技術采納,本文選取了間歇灌溉、病蟲害防治、種植綠肥、稻田養殖這4種技術,覆蓋了灌溉、農藥、施肥、養殖環節,并以農戶對上述4種綠色生產技術的采納與否作為農戶綠色生產行為的表征;本文的自變量分為2個層面,包括社會層面的村規民約和村民個人層面的氣候認知水平,其中氣候認知水平通過計算農戶對氣候變化現象和后果等問題的答案得分來衡量(1分=氣候認知差;2分=氣候認知較差;3分=氣候認知一般;4分=氣候認知較好;5分=氣候認知好);依據現有文獻對農戶綠色生產行為的分析,得出農戶的個體特征、家庭和生產經營特征等因素均可能會對其綠色生產行為產生影響,為更加準確的測度村規民約和氣候認知對農戶綠色生產行為的影響,本文控制了個人層面和家庭經營因素對農戶綠色生產行為的可能影響因素,引入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務農經驗、民族、兼業、農機成本、土地流轉、家庭總收入、雇工作為控制變量。具體指標說明及相關描述見表1。

表1 變量定義及賦值
為獲取廣西農戶綠色生產行為的第一手調研數據,課題組成員專程于2019年6—7月對廣西賓陽縣、平南縣、北流市和大新縣4地的17個行政村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此次調研以調研人員與農戶“一對一”訪談的形式展開,問卷內容涉及農戶家庭特征、農業生產經營狀況、氣候變化認知、綠色生產技術采納意愿及行為等方面。為保證調查質量,所有調研人員均在前期接受了相關培訓。本次調研共發放了500份問卷,剔除未回收以及農戶漏答或中途停止作答等無效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406份。
2.1.1 樣本農戶的基本特征
本文利用Stata15.1計算了樣本農戶人口統計和社會經濟特征的頻數及所占比例,受訪農戶的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由表2可看出,被調查農戶中以男性為主,占比66.75%,33.25%為女性;超過1/2以上的樣本農戶年齡大于60歲,一定程度上顯示出農村地區農業勞動力呈老齡化趨勢;受訪家庭中外出務工現象較普遍,81.77%的受訪家庭外出務工人數小于2人;73.65%的農戶家庭擁有少于2人的農業勞動力,表明當前農村地區農業勞動力流失現象較嚴重;88.67%的農戶家里沒有村干部或黨員;同時,此次受訪農戶從整體上來說文化程度偏低,55.17%的農戶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學歷在高中及以上的農戶非常少,不到總數的10%;務農年限在3a以上的農戶占比高達65.02%,說明受訪農戶的務農經驗較豐富。“村規民約”這一核心變量的均值為0.601,表明超過半數的調研地區都設有保護生態環境的村內規定,廣西大多數行政村在生態環保的規定制定方面做得比較好;“氣候認知水平”變量的均值為2.128,說明調研地區農戶對氣候變化及其后果的認知水平較差,絕大多數村民對氣候變化、保護環境的意識較薄弱,原因可能是農民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取決于氣候變化自然特征的強弱,或者取決于農民和農戶本身的特征,如戶主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情況、政府補貼等。

表2 受訪農戶的樣本特征
2.1.2 農戶綠色生產行為現狀
農戶積極參與綠色生產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了解當前農戶對綠色生產技術的采納現狀將為進一步研究其綠色生產行為影響因素奠定基礎。結合本文實際調查情況,本文主要關注農戶在生產環節中涉及的4種綠色生產技術,即種植綠肥技術、間歇灌溉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和稻田養殖技術。本文利用Stata15.1軟件和Excel對上述4種技術做了簡單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在本文研究的4種綠色生產技術中,農戶對間歇灌溉技術的采納率最高,達59.11%,說明間歇灌溉技術在農村比較普遍,原因可能是間歇灌溉技術操作較其他技術簡單,且廣西推廣的“薄、淺、濕、曬”灌溉技術能夠減少灌水量,適合大范圍推廣使用;而種植綠肥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采納率都比較低,只有近1/3的樣本農戶在生產過程中采用了這2種技術;稻田養殖技術在4種綠色生產技術中采納率最低,僅為3.69%,原因可能是稻田養殖技術是一項綜合性、較復雜的生態農業技術,技術要求較高,而調研地區的農戶年齡較高,不愿意采用該技術。總體而言,樣本農戶采用綠色生產技術的比例偏低,除間歇灌溉外,其它3項綠色低碳技術的未采用率遠遠高于采用率,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前廣西農戶參與綠色生產的積極性并不高,該結果與前面提到的農戶氣候認知水平不高有很大關系,由于大多數農戶沒有意識到氣候和環境變化,導致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并未積極采納綠色生產技術。

圖1 樣本農戶采用綠色生產技術現狀
本文運用軟件Stata 15.1進行數據分析。為檢驗村規民約和氣候認知2個核心變量的實際影響,本文以構建多變量Probit回歸模型為基礎,將村規民約和氣候認知分別納入Probit回歸分析得到模型1和模型2,再將2個核心變量同時納入Probit回歸分析得到模型3。表3為多變量Probit回歸結果,由表3可知,以上3個多變量Probit模型的似然比檢驗P值均為0.000,說明以上3個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再看3個模型的Wald chi2值,其中模型3的 Wald chi2值最大,這說明將本文著重關注的村規民約和氣候認知2個核心變量同時納入模型后回歸結果更好,對農戶的綠色生產行為的解釋力更強。因此,下文的結果分析將圍繞模型3展開。
2.2.1 村規民約對農戶采納綠色生產技術的影響
從表3模型3的結果可以看出,村規民約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村規民約對間歇灌溉技術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其它3種技術的影響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村規民約對另外3種綠色生產技術的影響不太顯著,假設1得到部分驗證。換言之,如果廣西農村地區有關于生態保護、綠色生產的村規民約等制度規范,農戶在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接納并采用間歇灌溉技術的可能性越大。作為當前農戶采納率最高的綠色低碳技術,村規民約對間歇灌溉技術的積極影響顯示了村規民約在促進農戶參與綠色生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可能的原因是,間歇灌溉技術是一種傳統型綠色生產技術,已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和使用,再加上間歇灌溉技術具有資本投入少、勞動力質量和技術要求較低、節水效果明顯、效益高等特點,因此農戶愿意在村規民約的倡導下采納間歇灌溉技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為緩解氣候變暖作貢獻。
村規民約對農戶采納種植綠肥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和稻田養殖技術沒有顯著的推動作用。這可能是因為,種植綠肥技術包含多個步驟和工序,如種植綠肥需要謹慎選擇綠肥品種、開好排灌溝、進行施肥和留種工作等,對勞動力的需求較大,會增加農戶的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加之目前我國綠肥品種資源的搜集、整理和繁育工作進展較為緩慢,存在品種混雜、退化、籽粒產量低和生產用種價格高等問題,這使得村規民約的約束功能難以有效發揮,無法切實提高農戶對種植綠肥技術的采納率。而使用病蟲害防治技術也會增加農戶的資本投入和人力投入,農戶出于成本最小化考慮,不會同時采用多種綠色生產技術,加之村規民約對農戶行為沒有強制約束效力,使得村規民約對農戶采納病蟲害防治技術沒有顯著影響。對于稻田養殖技術,其技術含量和操作性要求較高,適合規模經營,不合理的養殖模式可能造成水資源浪費、生物多樣性破壞、水環境惡化、土壤退化等問題,同時由于調研地區家庭中農業勞動力較少且呈老齡化,農戶的學習能力較弱,無法滿足稻田養殖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技術要求,因此村規民約對農戶采用稻田養殖技術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2.2.2 氣候認知對農戶采納綠色生產技術的影響
從表3模型3結果可知,氣候認知水平對種植綠肥技術、間歇灌溉技術和稻田養殖技術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種植綠肥和間歇灌溉技術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稻田養殖技術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假設2得到驗證。該結果表明,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戶對當前氣候變化導致的現象及后果的認知水平越高,則其接受和采納種植綠肥、間歇灌溉和稻田養殖技術的意愿更高。可能的原因是氣候變化認知水平高的農戶,其風險防范和應對的意識較強,在實現既定農業收益的前提下,會采取適應氣候變化或有助于減少氣候變化給農業造成風險、損失的行為或措施,采用綠色生產技術是其中一種,另外還包括調整農作物品種、修建基礎設施、從事其它行業等行為。病蟲害防治技術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隨著農戶氣候認知水平的提高,越不愿意采納該項技術,原因可能是目前噴灑農藥是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在病蟲草害的化學防治過程中,田間施用的農藥最終會進入土壤環境并在其中轉化積累,導致農田土壤環境污染,這與保護生態環境相悖,因此氣候認知對農戶采納病蟲害防治技術沒有顯著影響。而種植綠肥、間歇灌溉和稻田養殖技術對環境與氣候的負面影響很小,符合農戶保護環境、緩解氣候變化的意識,所以氣候認知對農戶采納以上3種技術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2.2.3 控制變量對農戶采納綠色生產技術的影響
對于農戶個體特征,農戶的性別和年齡對采納綠色生產技術的影響較顯著。具體來說,年齡大的女性農戶更愿采納種植綠肥技術,年齡小的女性農戶愿意采用病蟲害防治技術,可能是由于病蟲害技術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農田作業,而高齡農戶無法滿足該要求,因此年齡對農戶采納病蟲害防治技術產生負向影響;通過表3模型3的結果還可以看出,女性較男性更愿意采納綠色生產技術,可能是由于女性對技術的接納程度較男性高,男性多傾向于采用購買農業保險以及投資水利設施等省時省力的措施。農戶的受教育程度只對采納種植綠肥技術有積極影響,說明較學歷低的農戶相比,學歷高的農戶偏向于綠色技術;務農經驗豐富的農戶不愿意采用種植綠肥;與漢族相比,少數民族農戶對稻田養殖技術的采納度更低。

表3 多變量Probit模型回歸結果
對于家庭經營特征,總收入對農戶采納間歇灌溉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說明,在其它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家庭收入越高,農戶越傾向于采納這2種技術。可能是因為收入高的農戶對技術的資本投入的承擔能力大,能夠滿足綠色技術所需的資金投入,而收入低的農戶優先滿足基本生活和生產需要,綠色生產技術的資金耗費使其不愿意采納新技術,增加農業成本。同時,農機成本越高,農戶越不愿意采納種植綠肥技術,該行為是農戶基于成本收益做出的理性選擇;如果存在土地流轉行為,農戶不愿意花費精力采用病蟲害防治技術;家庭中有雇工的農戶不愿意采納稻田養殖技術,可能是由于該技術的勞動力需求和技術要求較高,采用稻田養殖會增加農戶的經濟負擔。
本文基于廣西4縣17個行政村的406份農戶調研數據,以實現鄉村振興和生態振興為背景,利用多變量Probit回歸模型分析了村規民約和氣候認知對農戶采納綠色生產技術的影響。
3.1.1 村規民約對農戶采納間歇灌溉技術有顯著正向影響
作為當前廣西農戶采納率最高的綠色低碳技術,村規民約對間歇灌溉技術的積極影響顯示了村規民約在促進農戶參與綠色生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強調村規民約等制度規范有助于農戶提升綠色生產意識,改善鄉村環境,促進鄉村振興。
3.1.2 氣候認知對農戶采納種植綠肥、間歇灌溉和稻田養殖技術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對當前氣候變化及其后果比較敏感、認知水平較高的農戶,其農業生產的風險防范意識更強,傾向于采納綠色生產技術以期減少氣候變化對農業帶來的不利影響。
3.1.3 農戶的性別和年齡對綠色生產技術采納有顯著影響
年齡大的女性農戶更愿采納種植綠肥技術,年齡小的女性農戶愿意采用病蟲害防治技術;農戶的受教育程度只對采納種植綠肥技術有積極影響。同時,家庭收入和農機成本是農戶選擇是否采用綠色生產技術的重要因素。此外,務農經驗、民族、土地流轉和雇工對農戶綠色生產行為也有顯著影響,但在具體技術上存在差異。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就推動農戶綠色生產提出以下建議。
3.2.1 政府應完善和規范村規民約
組織村級行政人員制定、完善保護生態環境、參與綠色生產等有關內容,推動村規民約的合理化、規范化,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對農戶利用綠色生產技術的促進作用。引導農戶參與綠色農業,樹立綠色生產價值觀,增強農戶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3.2.2 加強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教育工作,進一步提高農戶的素質和氣候認知水平
通過多種渠道和多種措施宣傳氣候變化,完善氣候信息服務網絡,為農戶發展可持續農業、參與綠色農業創造條件,以綠色生產帶動生態振興,為鄉村振興助力。
3.2.3 加強制定補貼制度
政府應進一步利用農業補貼的調控作用,加強對參與綠色生產的農戶補貼等制度的制定和出臺,從而降低農戶采納綠色生產技術的邊際成本,鼓勵農戶綠色生產行為,推動鄉村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