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蓓 胡維芳
【摘要】為了解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現狀,采用《職業探索問卷》對889名女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不同的年級、不同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專業類型以及是否找到工作等因素,對女大學生職業探索的影響十分顯著。為此,女大學生自身要明確職業目標,高校要加強對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引導,國家要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
【關鍵詞】職業探索;女大學生;環境探索;自我探索
【中圖分類號】G448??【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1)00-0000-00
【作者簡介】1.萬蓓,江蘇理工學院(常州,213001)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2.胡維芳,江蘇理工學院(常州,213001)教育學院教授。
一、問題提出
職業探索是個體進行有效職業選擇的重要方式。美國心理學家薩帕提出,職業探索是個體認識自己并獲得自己與工作之間關系的認定過程,即個體對人格特征、職業內涵以及各類資源與信息的認知體驗和行為取向。職業探索的認知過程分為兩個過程:發現解決問題的解決方案和選擇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薩帕又將這兩個過程展開分為三個方面:對職業選擇的信心、職業選擇的確定性與職業選擇的一致性。職業探索不僅有助于增強個體對未來職業的適應能力,而且能促進個體建立自我概念。葉寶娟等人的研究發現,職業探索不僅能直接促進大學生的求職行為,還能通過提升大學生職業自我效能感間接地促進大學生的求職行為。[1]目前,關于職業探索的研究較為廣泛,但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整個大學生群體,缺乏針對女大學生這一獨特群體的職業探索的研究。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國家總體就業工作的最主要部分,其中,女大學生的就業困境是較為嚴峻的問題之一,亟須關注和改善。女大學生在就業時往往處于弱勢地位,有些單位會在招聘時強調只招男性,或者分開招聘男性、女性。這說明在職場中仍然存在性別歧視和性別刻板印象,這十分不利于形成正確的市場導向。除此之外,女大學生自身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職業規劃等。因此,有必要加大對女大學生就業的關注,從多方位、對角度幫助女大學生進行職業探索,增加個人競爭優勢,促進女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同時改善整個大學生群體的就業現狀。本研究旨在對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現狀進行調查,探究人口學變量對其的影響,以期為女大學生的成功就業提供心理學依據。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網絡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江蘇、重慶、陜西、青海、山東等地區的高校女大學生進行施測,共回收文件1211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共回收有效問卷889份,有效回收率73.41%。
(二)研究工具
許存對Stumpf等人的《職業探索問卷》進行了修訂,本研究采用修訂后的《職業探索問卷》。該問卷適用于大學生群體,共18個項目,包括4個維度:環境探索、自我探索、目的—系統探索和信息數量。環境探索是指個體進行職業探索(包括職位、行業、公司)的程度;自我探索是指個體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程度;目的—系統探索是指個體收集自我信息和環境信息的目的性和系統性程度;信息數量是指個體獲得的關于職位、行業、單位、自我的信息數量。該問卷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法,從1到5分代表從“非常少”到“非常多”,分數越高說明相應的探索積極性越高。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
(三)數據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24.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
三、研究結果
(一)女大學生職業探索的總體狀況分析
對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及其四個維度的平均分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顯示,女大學生職業探索總分、自我探索和信息數量維度的平均分都超過了3分,說明總體而言女大學生職業探索處于中等水平,尤其注重探索自我和信息搜集。但其中環境探索和目的—系統探索維度的平均分較低,沒有超過3分,說明女大學生缺乏對具體的工作相關信息的探索,目的性和系統性不足。
(二)女大學生職業探索的差異比較分析
1.年級的影響。
對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總分及其四個維度的得分在年級上的差異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總分、環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數量得分在年級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大四女生的職業探索總分、環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數量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年級。
2.生源地的影響。
對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總分及其四個維度的得分在生源地上的差異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總分、環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數量得分在生源地上均存在顯著差異,來自城鎮的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總分、自我探索和信息數量得分顯著高于來自農村的女大學生,來自農村的女大學生的環境探索得分顯著高于來自城鎮的女大學生。
3.是否為獨生子女的影響。
對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總分及其四個維度的得分在是否為獨生子女上的差異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總分、環境探索和自我探索得分在是否為獨生子女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總分和自我探索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女大學生,非獨生子女女大學生的環境探索得分高于獨生子女女大學生。
4.專業類型的影響。
對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總分及其四個維度的得分在專業類型上的差異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女大學生的目的—系統探索得分在專業類型上存在顯著差異,工學類和藝術類女大學生的目的—系統探索得分顯著高于理學類女大學生。
5.是否找到工作的影響。
對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總分及其四個維度的得分在是否找到工作上的差異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總分、環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數量得分在是否找到工作上均存在顯著差異,找到工作的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總分、環境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數量得分顯著高于未找到工作的女大學生。
四、分析與討論
(一)女大學生職業探索的總體情況
總體上看,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處于中等水平,說明現在的女大學生有一定的職業探索意識,能夠比較主動地探索未來的職業方向。具體而言,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方式以自我探索為主,即對自己的性格、價值觀、興趣愛好的探索比較多。根據薩帕的職業發展理論可知,女大學生正處于職業生涯探索期的過渡階段,尋求自我的實現,調整已有的職業期望,補充對自我概念的看法。[3]正因如此,女大學生會更加注重對自我的深入思考,以實現職業理想。但女大學生缺乏對相關職業環境的關注和探索,也沒有明晰的探索目標。這可能是因為女大學生大多還沒有直接面臨求職的壓力,所以依然處于職業偏好特定化的過程中,對相關職業的具體工作單位和工作內容缺乏關注。
(二)人口學變量對女大學生職業探索的影響
1.年級因素的影響。
大四女生的職業探索總體水平顯著高于其他年級的女大學生。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大四女生即將面臨就業,比其他三個年級的女大學生都更有找工作的緊迫感,因此急需通過職業探索發現自己喜歡且適合的職業,并盡快就業;而其他年級的女大學生就業壓力相對較小,因此她們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專業學習上,不會過多地進行職業探索行為。
2.生源地因素的影響。
來自城鎮的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數量水平比較高,而來自農村的女大學生的環境探索水平比較高。Seibert、Kraimer和Liden發現,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個體的家庭經濟地位有關。[4]一般來說,城鎮女大學生的家庭經濟地位要高于農村女大學生,享有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和發展機會,因此有更多的途徑獲得相關的職業信息,也更關注自我,發現自我的職業興趣。除此以外,不同地區的人觀念也會有所不同,來自農村的女大學生可能更加務實,因此也更加注重對于職業環境信息的探索。
3.是否獨生子女的影響。
獨生子女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和自我探索水平比較高,非獨生子女女大學生環境探索水平比較高。田豐和劉雨龍指出,這可能是因為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的關注更多,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所擁有的資源也比非獨生子女多[5],因此獨生子女有更多的空間進行自我探索,也擁有更多職業探索的條件。相比之下,非獨生子女可能由于與兄弟姐妹之間存在競爭,因此在生活中會表現得更加關注具體的環境信息,相較于獨生子女有更多務實的需求。
4.是否找到工作的影響。
找到工作的女大學生在職業探索、自我探索和信息數量水平上顯著高于未找到工作的女大學生。這可能是因為,找到工作的女大學生已經進行過多次職業探索,了解自己的職業目標,并積極實現目標。
五、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對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年級、不同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專業類型以及是否找到工作等因素都對女大學生的職業探索產生顯著的影響?;诖耍疚膰L試提出如下引導女大學生職業探索的建議。
首先,女大學生要認清自我,積極思考未來,明確職業目標。一方面,女大學生在進行職業探索時一定要先進行自我探索,準確客觀地認識自己,以此制定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并提高執行力。另一方面,女大學生要注重知識和技能學習,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
其次,高校應積極落實就業指導工作。高校的生涯規劃課程必須做到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和信息化,讓職業生涯教育成為一個系統性、連續性的過程,幫助女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促進其更好地就業。同時,高校需要加強對畢業生心理狀況的關注和干預,如女大學生可能會因為就業時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而產生情緒問題,此時心理健康教師應當及時介入,幫助女大學生調整心態,以更積極地心態投入就業,從而提升就業滿意度。
最后,國家應該健全和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政府、高校、中介機構、用人單位等可以通力合作、相互補充,為女大學生提供開放的就業信息平臺。同時,要保證平臺信息的公正性和安全性,建立統一的管理準則,避免女大學生在就業時受到不公平待遇或上當受騙。另外,用人單位也要擺脫性別刻板印象和性別歧視,更關注應聘者的能力和素養高低,為女大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展示自己、發展自己的舞臺,也為社會的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葉寶娟,鄭清,劉林林,等.職業探索對大學生求職行為的影響:求職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與情緒調節的調節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6,32(6):691-697.
[2]許存.?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及其與焦慮、職業探索的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3]胡維芳,?顧衛東,?方翰青.?職業心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33.
[4]?Seibert?S?E?,??Kraimer?M?L?,??Liden?R?C?.?A?Social?Capital?Theory?of?Career?Succes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1,?44(2):219-237.
[5]田豐,劉雨龍.高等教育對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差異的影響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4(5):51-61.
314150058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