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樂
班主任是班級文化的重要承載者和引領者。往往有什么樣的班主任就會有什么樣的班級文化。當下我們需要尊重差異的班主任,并建構(gòu)尊重差異的班級文化。
“因材施教”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原則。工業(yè)革命后,“班級授課制”這一教育形式被廣泛使用并大幅提升了教育的效率,為教育的普及奠定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但它也造成教師難以尊重學生差異的狀況。班主任工作的實效性離不開尊重差異的班主任和班級文化。
首先,班主任要承認兒童與成人之間的差異性。盧梭曾在《愛彌兒》中舉了一個貼切的例子,他說:“我看見雪地上有幾個淘氣的小鬼在那里玩,他們的皮膚都凍紫了,手指頭也凍得不那么靈活了。只要他們愿意,就可以去暖和暖和,可他們不去;如果硬要他們?nèi)サ脑挘苍S他們覺得你這種強迫的做法比寒冷還難受一百倍。”看來,如果班主任僅僅從成人的視角思考問題,那么很可能無法走近并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開展有效的教育,甚至還可能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與沖突。在此基礎上,班主任還要承認每位學生的獨特性,并致力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這并不是要否認教育公平,而是要反思均等意義上的教育公平,實現(xiàn)一種更高意義上的教育公平。
其次,班主任要將尊重差異的視域擴大,從尊重學生的差異,擴展到尊重家長和整個家庭的差異。相比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家長和整個家庭的差異更加困難。因為,人們常常會在無意中忽視了這種差異,如在家校溝通與合作上,一些班主任就忽視了家長在能力、精力和經(jīng)濟等方面的差異。近些年,班主任常常會通過網(wǎng)絡社交軟件與家長進行溝通,但卻忽視了一些家長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時間及時處理班主任通過這些軟件發(fā)來的信息。對于此,一些班主任不僅沒有意識到差異立場的缺失,還常常抱怨某些家長不能及時且認真地閱讀信息。
最后,班主任要特別關注班級中的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基于福柯的權力理論和弗萊雷的被壓迫者教育學理論,教育研究領域興起了一派批判教育學,這一學派格外關注教育場域中的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提倡文化可持續(xù)教育學。隨著人們對公平而有質(zhì)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強,新時代的班主任也要努力建構(gòu)可持續(xù)的班級文化,給予班級中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更多的關注和保護。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375050190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