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新媒體裂變速度迅猛。如何突破圈層壁壘,讓專業的新聞產品“出圈”,傳播得更廣,是新時代媒體人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而真正的“破圈”,不僅是跨越不同群體,不同領域,不同階層,也可能是跨越時空,跨越虛擬與現實。
筆者在這里從《物產中國》《科技城》以及《世界會客廳》三個產品的實際操作著手,簡要談談澎湃新聞的“破圈”之路。
澎湃新聞在內容生產上的“破圈”跨界從未停止。2020年年度扶貧公益報道《物產中國》不管是立意上、呈現上、還是傳播上,都堅持“打破一切思維定勢”。
《物產中國》是澎湃新聞“山河”系列報道之一。2017年起,澎湃新聞開啟“山河”系列地理經濟調研,旨在了解民情,研究國情,瞭望中國未來。“山河”報道組先后推出《尋路·胡煥庸線上的中國》《穿越海岸線:近海魚荒》《流動的江南》和《探路最美國家公園》。在大批學者和實踐者的幫助下,采編人員圍繞人與自然、社會經濟、文化遺產等具體問題,進行實地探訪,形成攝影、視頻、文字、H5等作品,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并獲得亞洲出版業協會2018年度卓越新聞獎。
2020年,山河系列報道組鎖定扶貧主題。首先,在選題切入角度上,打破脫貧報道以人物為線索的思維慣性,從“物產”視角出發,讓舌尖上的中國勾起人們淡淡鄉愁,通過味覺刺激激發受眾對這組專題報道的關注。第一著眼點以及報道對象的選擇,都是以“物產”作為第一標準。我們通過網絡搜集、文獻資料研究整理,與鄉村研究者交流,記者關系網絡以及公開征集等多種形式,在中國832個貧困縣中,選定甘肅、寧夏、陜西、山西、云南、貴州、廣西、四川、安徽、江西、海南等省份的15個貧困縣的15種物產作為報道線索,為每個物產制作一集5~10分鐘的專題片,挖掘產業脫貧背后,那些返鄉大學生、鄉村女性、非遺手藝人等,這些生于斯、長于斯的原生力量推動了農村脫貧與鄉村振興。
在表現形式上,我們打破多數人認為貧困縣意味著“鄉土”這樣的思維定勢,要展現貧困縣的物產之美、人物之美以及鄉村之美。因此,我們在表現形式上尋求大膽突破,追求藝術表達。《物產中國》系列海報設計追求源于鄉土,又高于鄉土的視覺力量。插畫師和設計師嘗試用油畫、剪影、版畫等多種不同風格,來表現物產。最后,從藝術性與中國風相結合的角度,我們敲定以版畫風格的插畫來描繪15種物產,并作為《物產中國》開機屏海報的主KV(Key Vision,主視覺)。
在傳播上,我們突破新聞媒體的形式邊界。鹽池灘羊、麻江藍莓、田東桂七香芒、天水花牛蘋果、洛南朝天椒、遂川金桔、中陽剪紙、平順花椒等,這些物產上線后,得到廣大受眾的好評,為脫貧路上這些原生力量點贊的同時,很多人還反饋了購買意愿,澎湃新聞不失時機地展開了一次走心又走量的直播帶貨。
2020年12月,在2020年第九屆上海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在澎湃新聞專區集中展示《物產中國》專題片中呈現的物產,并開啟一場趣味帶貨直播,真正做到了“為滯銷農產品帶貨,為貧困縣物產代言”,得到貧困縣人民群眾和政府部門的好評。
此外,我們還與貧困縣對接物產的官方購買渠道,在澎湃新聞積分商城“海貝商城”導購物產,廣大網友可以在澎湃新聞App上買到自己喜歡的物產。我們不僅為貧困縣農副產品、非遺文化產品提供展示平臺,還為貧困縣物產帶貨。
《物產中國》這個產品在各方面的破圈嘗試,也收到了非常多來自受眾的正面反饋。《物產中國》系列報道和15集紀錄片將在2021年春節前上線完畢,2020年8月開始,紀錄片以每個月2-3期的頻率發布,由澎湃新聞三端首發,在開機屏、首頁等多個重點資源位置推廣,通過微博、微信、騰訊視頻、鳳凰新聞等平臺跨媒體分發傳播。《物產中國》系列報道內容曝光量超過4億。
面對大變局,中國近年來加快自主創新步伐,以期盡快實現產業創新升級。在這個大背景下,澎湃新聞推出產品《科技城》,以實地調研的形式,尋找中國創新策源地。
上海是長三角地區的樞紐,同時還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背景下,對上海制造業產業鏈的梳理、再造和升級,非常關鍵。恰在2020年3月,上海集中推出26個面積在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產業園區,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關鍵領域核心環節,因此,《科技城》第一季選中上海26個特色產業園區,逐一進行深度調研。
《科技城》產品的第一個特點是,采編隊伍與智庫機構深度融合,組團“破圈”。我們不僅以記者和媒體的視角去發現目前中國自主創新存在的問題,我們更想提供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供決策部門參考。澎湃新聞與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8位成員組成項目組,分工協作。澎湃新聞采編人員不僅僅是以記者的身份在寫稿,更是以一個研究人員的視角思考問題,考慮的不僅僅是調研的產業存在怎樣的問題,更會考慮要以怎樣的方式去解決這些問題。這對新聞記者來說,不僅是一次身份的“破圈”與融合,更是一次思維方式的根本變革。
第二,專題呈現既考慮輕松活潑,又堅持理性、深刻。每一篇園區調研報告均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對園區負責人、園區內企業的調研采訪基礎上,形成產業視角的深度報道;另一部分是為每個園區提供一個畫像,深刻解構園區基本特征、園區優勢、園區存在的不足,最后對癥下藥,為園區未來發展提供針對性建議。這樣的園區調研報告,既是一篇深度產業調研的新聞產品,也是一篇有詳細解決方案的智庫產品。在這個專題操作中,我們實現了媒體與智庫機構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媒體產業報道的新路,也是一次媒體采編團隊“破圈”入行的嘗試。


第三,在傳播方式上,用酷炫的科技感贏得更多受眾。因為聚焦的是創新策源地,H5更強調酷炫的科技感,集合音頻、圖片、數據等多種元素,展現園區特色,并理性思考,提出各個園區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第四,新聞產品是花,智庫產品是果。《科技城》專題包括了26個園區追蹤調研報告、6大產業深度研究報告,以及反映上海特色園區建設成績單的H5,上述這些內容兼具新聞產品與智庫產品屬性,但我們的項目仍未止步,最終,我們還在園區問卷、企業調研問卷基礎上推出產業園區測評體系報告。這個報告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智庫產品,可以為全國產業園區發展以及創新策源地的挖掘提供參考和借鑒。
《科技城》是新聞媒體與專業智庫機構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實踐,對于媒體采編隊伍來說,是一次業務升級訓練,是提高“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訓練場,不僅是去走、去看、去寫,更是一次深入理性思考的訓練。澎湃新聞的采編隊伍也正是不斷在這樣的“破圈”融合歷練中提升了戰斗力。
同時,《科技城》產品的“破圈”跨界實踐,也收獲了來自廣大受眾的認可,自2020年6月專題上線以來,點擊近5000萬。


《物產中國》和《科技城》兩個專題,從形式和表達上做了各種“破圈”嘗試。2020年底,澎湃新聞推出訪談“世界會客廳”,這個項目試圖突破時空界限,討論和思考全球命題。
2020年,哪些成為你的年度關鍵詞?新冠疫情之外,全球范圍內,糧食問題、氣候危機仍在繼續,而隨著技術進步,AI、算法也引發了新的思考與焦慮。澎湃新聞《世界會客廳》試圖以對談的方式,呈現世界的不同切面。我們關注的議題有的聚焦眼前,“碼上經濟”、遠程辦公,新冠如何定義新生活;有的則關注長遠,在遙遠的挪威和中國春城昆明,人們儲存植物種子,“種子方舟”似乎是個浪漫故事,人們希望它能抵御氣候危機、戰火、核泄漏,延續人類文明;我們也會討論生物多樣性距離我們有多遠;討論技術樂觀與技術恐懼論之間,如何看待人臉識別的未來。《世界會客廳》是澎湃新聞全球化的一次“破圈”和探索。
首先,從一次跨年直播,開啟對話世界的征程。在各種商業網站及電視臺備戰跨年聯歡晚會的時候,專注時政與思想的澎湃新聞采編團隊思考的是,如何把思想產品做到極致?2020年12月31日,澎湃新聞團隊打造的訪談節目《世界會客廳》正式上線,并于當日20:00-24:00推出跨年視頻直播《2021,與不確定性共處》,邀請五位知名青年學者,從自然、科技、經濟、法律和政治等角度出發,深入討論有關人類未來的重要命題。
直播期間,受眾不僅可以通過澎湃新聞客戶端收看這場思想盛宴,還可以在今日頭條、新浪微博、鳳凰新聞、抖音、搜狐、新浪、百度、B站等多個平臺同步收看這場直播。
《世界會客廳》的第二個“破圈”動作,是積極擁抱新技術,5G演播廳與全息技術全面應用。位于上海市虹橋區白玉蘭廣場的“世界會客廳”演播室,是2020年12月剛剛建成的5G演播廳,這為視頻的高速傳輸提供了基本網絡保障,解決了時延問題,提升了受眾的收看體驗。另外,在2020年12月28日舉辦的“世界會客廳”演播室啟用儀式上,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林松添通過全息技術遠程祝賀。在跨年直播時,因疫情因素影響,演講嘉賓羅翔未能出現在演播室,也是通過全息技術為現場及線上網友帶來一次內容深刻、形式新穎的演講。
5G時代,媒體傳播技術迭代更新迅猛,澎湃新聞在探索內容與表達形式創新的同時,也在積極嘗試運用各種傳播新技術,為新聞產品傳播插上跨越時空的技術翅膀。《世界會客廳》的跨年直播嘗試,也得到了廣大受眾的認可,全網曝光總量2344.7萬次。
澎湃新聞距離“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差距還很大,但我們會繼續積極探索,采編團隊會對自己提出更高標準和更嚴格要求,不僅以實現全媒體為目標,更要在全球化媒體的道路上開疆辟土,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在世界舞臺發出中國聲音。
從以上三個產品的采編實踐中,我們有些反思,同時也對未來媒體發展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在此提出,望與業界同行探討。
第一,要“破圈”,就不能怕“圈”。如果一個媒體,一個媒體人還沒有在一個“圈”里面產生影響力,也談不上“破圈”。“破”,是一個臨界點,是日積月累的自然成果。
第二,澎湃新聞在內容為王的基礎上,需要繼續探索更多樣化的表達。每個精心策劃和制作的媒體產品,如果能夠“破圈”刷屏,都是對媒體人的最高褒獎。澎湃新聞采編團隊在實踐中,綜合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H5、3D動畫等多種表達形式,在每個重大選題的報道過程中,都在尋求報道角度與操作方式推陳出新與標新立異。創新無止境,我們還要繼續修煉。
第三,從采編團隊身份“破圈”的實踐看,新聞媒體需要多學科背景的新聞從業者。新時代的媒體人,必須是多面手,不僅僅要精通新聞采訪、寫作、編輯業務技能,有較高的文字水平和社會活動能力,有扎實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和一定的自然科學認知,對各行各業有相當廣泛的關注與了解,還需要具備一項專長的研究領域,這樣才能成為專業的新聞從業者。據此,應該鼓勵新聞專業學生,能在學好新聞專業的同時再輔修好第二專業,以適應專業化和國際化的趨勢。
第四,機構新媒體平臺要把握互聯網傳播特點,緊跟技術更新換代步伐。新媒體的新,不僅僅在于內容、傳播方式以及思維方式的破陣出圈,更要積極擁抱新技術、運用新技術,要積極抓住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媒體新技術帶來的發展機遇,在技術應用上實現“破圈”突圍,不僅可以為受眾帶來更多“跨界”新聞產品,贏得更多受眾關注,還能讓媒體的內容傳播得得更遠,突破物理空間,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破圈”是結果,不是起點。起點應該是初心:想用戶之所想,服務好人民群眾對信息公開透明的基本需求,堅守職業底線,以真實、準確為工作核心,以獨立性為基本操守,以平衡性為倫理底線,以合法性為報道前提。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當時為什么要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