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陜西省委機關幼兒園 馬云云
木工坊是幼兒園通過創設木質環境、提供木工創意空間,教師引導幼兒進行木工課程,幼兒親身實踐體驗的場所。參與木工活動不僅能促進幼兒手眼協調能力,提高小手精細動作,培養其初步的數學思維能力及科學探究意識,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促進幼兒專注力、耐力、合作意識等學習品質的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珍視幼兒游戲活動的獨特價值,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尊重個體差異,鼓勵支持幼兒通過親近自然、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學習探索,促進幼兒快樂健康地成長。”幼兒園木工活動則是通過創設寬松的學習體驗環境,讓幼兒對木工藝術、材料及作品產生興趣;同時利用大自然中的自然物如木塊、木屑、樹皮、樹枝等進行直接感知和實際操作,使幼兒在身體、知識、技能、精神、創造性、思維方式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發展,進而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園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運用有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在對“木工坊”環境的布置上盡量回歸自然與生態,裝飾以木藝制品為主——我們園在通往二樓的樓梯墻面掛有“樹之最”的若干畫框,如世界上最高的樹、最粗的樹、年齡最大的樹、最硬的樹等;活動室的墻面上掛有用木片、木圈、木頭切面創意的美術作品;展示平臺上放有各類木制工藝品,如榫卯作品、木頭人、木頭小貓等。這些氛圍的營造讓幼兒感受到大自然中各種樹木的神奇和有趣,從內心深處愿意去了解更多的木制品,從而對木制品產生濃厚的興趣。

科學合理的活動空間不但能充分發揮幼兒參與活動的自主性,保障活動高效進行,而且能讓材料在孩子們手中得以充分展示和利用,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積極有效地參與到活動中。
1.防護用品區
幼兒進入木工坊,首先需要做好必要的安全防護——置物架上分類擺放著兒童護目鏡、手套、口罩、圍裙、袖套等,這些物品為幼兒接下來的操作提供了安全保障。
2.工具投放區
依照工具不同的種類、使用方法、使用頻率及安全系數等方面進行有序擺放,便于幼兒安全有序地自由取放。木工鋸、線鋸、小鋼鋸、羊角錘、刨子、扳手等懸掛在位置較高的工具架上;螺絲、釘子、鉗子、尺子、螺絲刀、膠水等放在位置相對較低、易于取放的木盒及桌子上。不同的工具擺放的位置都有相應的標識,易于幼兒分類存放。
3.材料提供區
依據幼兒現階段的木工經驗,投放大量種類齊全、數量充足的半成品材料供幼兒進行選擇和使用,極大地節省了幼兒切割原材料花費的時間,如圓木片、方木片、長條木塊、圓柱形木塊、樹枝、刨花等。
4.物品存放區
擺放可移動及固定的置物架用來展示幼兒的木工作品,可以是成品,也可以是未完成的作品;文件架、報刊架放置幼兒的設計圖、制作木工作品過程的照片、調查問卷及相關書籍等。
5.加工區
加工區分為手工操作區和機器操作區,在手工操作區幼兒可自由選擇工具及材料在操作臺上對木材進行設計、固定、切割、打磨等;同時還設有專門的器械區,提供電動的切割機、打磨機等設備供幼兒使用,讓幼兒體驗傳統工藝與現代設施設備的差異。
6.繪圖設計區
幼兒園開設木工坊不是培養一個個小木匠,而是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科學素養的兒童?;谶@一理念,引導幼兒有目的地進行設計,并按照自己的計劃一步步完成作品。
7.美化區
原木色彩相對單一,根據實際需要,幼兒可以在繪圖設計區進行美工創作,賦予原木不同的色彩,以此來表達對作品的理解與感受。
創設“會說話”的環境,以減少教師提醒幼兒注意安全的頻率。規則可以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詳細呈現幼兒從進區開始的具體要求,包括活動的人數要求、規則要求、物品的使用要求等,逐步讓規則成為幼兒表達自我的空間,并能與自己產生對話,逐漸將入區規則常態化。
在幼兒園開設“木工坊”供幼兒進行木工活動所面臨的第一個“阻力”就是安全問題,家長和老師會有各種擔心——孩子年紀小、沒有前期經驗、手部力量弱、對工具的好奇心強都容易發生意外傷害事件。經過實踐觀察發現,只要讓幼兒在操作前熟悉活動規則、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做好安全防護工作,教師再給予實時指導,幼兒便能有序安全地進行各類操作。
1.做好活動前的防護措施
進入“木工坊”后,教師需要指導幼兒有序做好防護,佩戴護目鏡、手套,穿好防護服等,為下一步的操作做好安全保障;“木工坊”需配備醫藥箱,準備常見的外敷及消毒用品,以應對幼兒操作過程中的意外傷害。
2.強調活動中的注意事項
操作前教師要對幼兒進行必要的指導,讓幼兒熟悉常見、常用工具的名稱、正確使用方法及用途。教師可以在示范講解的同時請個別幼兒嘗試操作和演示,并觀察幼兒的使用情況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
3.培養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幼兒在進行木工操作時,由于對工具使用不熟練、操作不當等原因,偶爾會出現被錘頭敲到、被木屑扎到手等小意外,但只要教師多給予引導和幫助,并為他們提供更安全的條件和平臺,讓幼兒不斷在嘗試、分析、判斷中學會安全操作。




1.合理安排,分階段逐步實施
在時間上,每周每班安排一次木工活動,一次活動的時間不少于一小時。這一小時的木工活動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兒熟悉、了解本次操作所使用工具的用法及所選木料的特點,教師引導幼兒嘗試與同伴合作設計和制作;第二階段:根據主題設計圖紙,把設計圖的框架以圖標的方式呈現,包括時間、設計步驟、完成效果等信息;第三階段:幼兒根據所設計的圖紙與同伴合作完成木工制作。
2.因人而異,合理選材與制作
幼兒參與木工活動初期,教師應引導幼兒先用半成品木料進行制作,用錘子、釘子或膠水將這些材料組裝成自己所設計的作品,這樣會提高幼兒制作的成功率。而個別幼兒會選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原木料,并利用工具對原料進行切割、打磨、固定等加工程序。
在木工體驗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我們園幼兒自主、合作創作了許多極具創意的木藝作品,如“軍事基地”里的各類兵器、“照相館”里的各種相機、“娃娃家”里的小家具、“畢業典禮”上的相框等——這些主題都是教師基于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所選擇的,以便讓教育更加貼近幼兒的真實生活。


1.適時介入,幫助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木工實踐活動中,幼兒會面對諸多有關技術、工程、數學等方面的困難,教師需要在幼兒最近發展區給予適當的幫助,使得他們的問題得到解決。如在做板凳時,需要把木料截成相等的四段,幼兒用線鋸進行切割,發現鋸開后的四段都不一樣長,導致板凳的四條腿不穩固;接著,幼兒先后將長的再次鋸短,結果還是不一樣長,最終以失敗告終。這時,教師及時引導幼兒找尋凳子腿不穩的原因,嘗試利用工具解決長短不一的問題,讓四條腿變得一樣長。測量中教師針對測量工具、方法對幼兒進行簡單的指導,幼兒獲得相關測量的經驗,最終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2.關注需求,支持幼兒的創作性行為
國慶節后,經常能聽到幼兒三三兩兩地談論閱兵儀式上的各類軍事裝備,教師則抓住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在班里開展了“軍事基地”的集體討論活動——孩子們暢所欲言地分享著自己的所知所想,還將自己設計的軍事裝備圖紙與大家分享。討論過后,幼兒有了自主設計和制作裝備的想法,教師給予了極大的啟發,進而組織幼兒來到木工坊進行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在幼兒與教師的共同參與下,屬于幼兒的“戰鷹軍事基地”就建成了。
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要學做有心人,及時抓住幼兒對某一主題的創作需求,引導幼兒在操作中通過設計圖紙選擇合適的木料,利用鋸子、釘子、膠水等工具一步步實現對“軍事基地”中某一裝備的具體化呈現。這一主題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繼續追隨幼兒的需求和興趣,并適時提供有效支持,讓幼兒合作創作的過程更加順利和有序,作品更具科學性和藝術性。
3.客觀評價,提升幼兒的相關經驗
教師要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自主評價與他人評價、多維評價與單向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從而對幼兒進行多維度的客觀評價。
實踐發現,幼兒雖然對于主題的理解、材料的選擇、制作的過程有諸多困惑,但在木工探究過程中享受了整個制作過程所帶來的挑戰和成就感。教師應客觀分析幼兒操作過程中的具體行為,準確判斷幼兒木工操作的發展階段和現有的能力及水平。
在實施幼兒園木工坊課程活動中,教師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兒童觀、教育觀、課程觀;在組織實施中從實際問題出發,給幼兒嘗試錯誤的機會,并將體驗、探索、發現的權利還給幼兒,逐步幫助幼兒建構屬于自己知識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