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夢瑩
(慶陽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慶陽 745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改革發展,我國逐漸出現了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1]。但我國醫療體制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斷深入,怎樣展開社區慢性病的管理成了社會各方倍加重視的話題。慢性病的病程是非常長的,病情的進展也較慢,許多患者都不用一直待在醫院治療,而可以回家自己調養。但由于缺乏健康知識或自身管理能力不足等,他們的慢性病恢復并沒有太大成效。因此,高職院校要注重培養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使其明白社區護理服務是醫療體制改革中的關鍵內容,也是社區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需要的重點服務內容[2],不僅能有效拓展臨床護理,而且能增強慢性疾病的治療效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以某社區衛生服務站在2018年中旬到2019年中旬間收納的74名老年慢性病患者為例,依照它們的病例單號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分別為37人。研究組中的男性老年患者為19人,女性為18人,年齡處于52到76歲之間。在這一眾患者中,患糖尿病9人,高血壓17人,冠心病11人。與此同時,對照組中的男性老年患者有20人,女性為17人,年齡在54到73歲之間,患糖尿病8人,高血壓16人,冠心病13人。高職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該研究的講解時,要先將一般資料展示出來,采用差異比較的方式,彰顯統計學的意義,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其運用到今后的實際工作中。
對于對照組的患者,相關工作人員采用常規的護理方式,密切觀察他們的每一項生命體征,囑咐家屬監督老年患者按時用藥。而對于研究組的老年患者,相關工作人員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利用社區護理服務等方式,從健康知識的教育、生理指標檢測、科學用藥指導和運用訓練等方面入手,提高服務管理的能力。
1.健康宣教。在健康知識教育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要為社區中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建立屬于個人的檔案,將老年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病史、病程和聯系方式等信息統一記錄清楚,并把老年患者的康復服務種類、疾病診斷方式和護理的效果等信息也記錄下來,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利
用有針對性的健康知識教育方式,如開設講座、與患者交流或發放相關手冊等,構建合適的健康教育方案,為老年人普及一些健康方面的知識,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使其能漸漸康復。
2.用藥指導。慢性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他們的身體機能在不斷衰退,記憶力也逐漸喪失,很難遵循醫囑及時、科學、合理地用藥。且他們服用的藥物種類偏多,每一種藥物都有不同的用法、用量,如果服用方式錯誤,就會造成許多危害。因此,高職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科學用藥指導的重要性。例如,工作人員可以采用給不同用法的藥物標記不同顏色的方式,結合定點電話提醒,促使老年患者科學、合理地服用藥物。
3.生理指標檢測及運動訓練。在生理指標檢測和運動訓練等方面,工作人員要免費為老年患者檢測血壓和血糖等生理性指標,根據檢測結果對其進行健康方面的指導。若患者行動不便,社區也可以為他們提供上門檢測服務,以保證及時發現老年患者的生理異常,并進行有效處理。與此同時,社區工作人員要幫助患者開展多種生理機能的訓練,設計科學、合理的運動方案,統計其運動類型和運用量,促使老年慢性病患者有效康復。
工作人員要設計社區衛生服務站調查表,合理統計兩組中每個老年患者的用藥率、健康知識普及率和康復率等指標。
在這一研究中,每項的臨床指標都要用百分號來表示,檢驗的方法為χ2檢驗,繼而在數據分析的比較中通過統計學軟件來對其進行合理的記錄。
合理用藥率、健康知識的知曉率、護理滿意程度和康復率等數據如表1。可以看出,研究組是明顯優于對照組的。

表1 社區衛生服務站老年人慢性病管理指標統計
社區護理服務的實際對象大部分為老年慢性病患者。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可以提高他們的健康水平,改善慢性病的治療效果,降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概率。社會護理和臨床護理是不一樣的,工作人員要面臨更復雜的環境等問題。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傳授各類疾病的護理方式,使其產生極強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繼而在步入工作崗位后能幫助老年慢性病患者逐漸康復。這次數據調查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效果要優于對照組。老年慢性病患者具有病情反復、治療時間長等特征。因此,高職教師要讓本專業的學生了解慢性病的相關健康知識,促使他們對飲食控制、運動康復、疾病防控和合理用藥等知識形成清晰的認識,繼而能夠在之后的工作過程中對患者進行相關的心理輔導,加強他們的依從心理,提高治療效果。高職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溝通能力的培養,使其在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的過程中與家屬進行良好的溝通,并掌握正確的護理技能,形成科學護理觀念,能監督患者及時用藥,采用合理膳食方式,提高護理效果,改善常規護理模式中的不足之處。
高職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要開展社區護理工作模式的可行性與實用性評價。從實踐中可以得知,目前,許多醫院護理的服務項目正在不斷減少,大部分患者都進入了社區服務的范疇,并以家庭護理模式為中心,使慢性病的護理逐漸轉向亞健康的調養。這就說明,現在人們的保健意識正在不斷提升。因此,高職教師要與時俱進,結合當代社區護理的四大要求,采用實踐教學模式,增加學生的護理經驗,充分了解每一位患者的具體需求,創設實際的教學情境,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通過這次的社區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知道,社區護理的質量認可度是和滿意度呈正相關的;大多情況下,我們可以過程質量和結果質量來評估社區護理的成效,利用不定期的評分測定方式來監督社區的護理水平,繼而向社區居民了解其對護理服務的認可滿意度。與此同時,社區護理工作的開展是不依靠大型醫院來進行的獨立護理服務。因此,高職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因為工作人員的個人素養是社區護理服務工作的關鍵。同時,教師要加強他們的心理疏導能力,以免他們由于溝通能力不足或專業技能有所疏漏而不能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可。社區護理對慢性病的康復具有極高的價值,尤其是在提升慢性病一、二級預防的程度和效果方面。以上調研實踐表明,在進行社區護理后,慢性病的管理率明顯上升,產生了極佳的現實作用,可以提高慢性病治療的成效,加強老年患者的依從性,減少慢性病的復發概率與住院概率。家庭和醫生的共同努力能夠解決部分社區護理工作中的問題。教師還要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促使學生完全融入老年護理專業課堂教學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考試成績。
綜上所述,高職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教學時,要堅持做到以上幾大方面,解決現有的教學問題,繼而在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同時,讓學生的高職學習效果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