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建容
(長江師范學院武陵山片區綠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重慶涪陵 408100)
涪陵有悠久的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各級各類名錄的共計80項,其中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等八大類。其產生有歷史、自然、民俗習慣和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原因。本文提出從重申報更應重申報后的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三個方面來進行保護。

表1 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國家級、重慶市級名錄情況
2011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該法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該法第二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定義,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該法對其形式進行了規定,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逐步建立了符合國情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1]。國務院分別于2006、2008、2011、2014年評選出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錄包括的種類有: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十大類。
重慶市也評出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涪陵區也評出了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各級各類名錄共計80項。其種類有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等八大類。其中,傳統技藝28項,民間文學26項,傳統音樂9項,傳統醫藥7項,傳統美術5項,傳統戲劇2項,民俗2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1項。曲藝、和民間舞蹈目前還沒有進入名錄的此項目。
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國家級名錄的有1項,重慶市級的有15項。其具體名錄信息統計如表1。
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的原因很多,通過梳理,有歷史、自然、民俗習慣和生產生活等四個方面的原因。
涪陵歷史悠久,在其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大大小小的事件,由此產生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比如,翼王石達開的傳說,道隆法師的傳說,巴人寡婦清名顯天下,陸發翁揮墨涪州,黃庭堅在涪州,諸葛亮兵書鐵柜山,抗日英雄徐幫道,黃庭堅與洗墨池,一代帝師周煌的傳說,賀龍在涪州,朱熹與易經等。這些都是一些歷史名人關于在涪州的一些事件而產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涪陵區地處重慶市中東部,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下,其適于種植榨菜、荔枝、胭脂蘿卜等,由此產生了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榨菜傳統制作技藝(涪陵榨菜傳統制作技藝)、胭脂紅蘿卜制作、神奇的荔枝園等。
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一些民俗習慣,涪陵人也不例外,由此產生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涪陵油醪糟傳統制作技藝、涪陵天子殿香會、法雨寺傳統廟會、哭嫁歌、焦石民歌等。
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產生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打谷場翻叉歌,石沱龍船號子,龍潭八牌鑼鼓,傳統手工串珠制作工藝,北山點易豆花制作技藝,竹編草鞋,青瓦制作工藝,涪陵方坪茶傳統制作技藝,李志滄傳統中醫正骨術,郭昌畢中醫踢打損傷傳統療法,涪州川劇等。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理以及國家政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制度等,其目的是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提出從重申更應重申報后的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三個方面來進行保護。
國家地方政府對項目申報已有相關的制度,而且各省市區都非常積極。定期進行各級各類項目名錄的申報,讓各級各類部門可以深入挖掘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及時的搶救,這應該是一件好事。但是,現實生活中,注重申報不注重申報后的管理和建設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因此,加強對已經申報成功的項目名錄進行定期檢查,檢查是否得到合理的保護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很大程度上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特別是技藝類的項目更是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一些特性。比如,“多數傳承人本身只是掌握了高超技藝的人,他們在急劇變化的時代,還很難華麗轉身同時成為市場的弄潮兒”[2]。因此,涪陵政府要加強政策扶持,同時要投入一定的經費,對傳承人生活狀況進行深入調查,對于高齡和病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要有“搶救優先”的意識,以免造成“人亡藝絕”的遺憾。政府要對有條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士給予較高的待遇,使其愿意成為傳承人,并以此為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也是對其進行保護的一方面,而且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長存、永保活力的最好方法。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創作成動畫人物形象。比如,道隆法師、翼王石達開等,通過動畫形象來傳播相關的文化知識,讓孩子在愉快地看動畫片的同時對民族文化有所了解認識,從而更加熱愛自己民族的文化。相關部門也可以把一些技能寫進校本教科書里,讓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課堂,用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比如,涪州傳統石雕工藝、青瓦制作工藝、涪州川劇、秦氏文潤齋傳統書畫裝裱修復技藝、焦石民歌等,這樣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用在教育孩子的方方面面。
對于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進入名錄的,我們要加強保護;對于還沒有進入的項目,我們要不斷挖掘。要完成這個偉大的工程,那不是一個人或一個系統能完成的事,只有全區人民都動起來了,而且長期不斷地堅持做下去,才有可能把任何一個角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挖掘出來,讓涪陵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