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敬錦,梁艷,凌世光
信宜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二區,廣東茂名 525300
全腦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在臨床上簡稱為 “全腦血管造影術”,是現階段腦血管疾病的診斷金標準[1]。 臨床醫學研究證實,人體股動脈直徑較大,造影導管容易通過,且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不容易出現痙攣,所以全腦血管造影術中多應用經股動脈途徑入路。 但是,隨著臨床實踐的發現, 經股動脈全腦血管造影術下患者術后容易發生并發癥,如局部血腫和假性動脈瘤,患者在經股動脈途徑全腦血管造影術后需要長時間制動[2-3]。 隨著臨床技術的發展,造影技術近年來得到不斷改良,經橈動脈途徑全腦血管造影術技術不斷成熟, 得到臨床的推廣與使用[4-5]。 為評估全腦血管造影術中應用經橈動脈途徑與經股動脈途徑的臨床使用價值, 該次研究選擇醫院在2019年3 月—2021 年8 月該院收治的50 例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開展調研。 現報道如下。
擇取該院接診的接受全腦血管造影術治療的患者50例,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均接受全腦血管造影術治療,對照組(n=25)給予經股動脈途徑治療,觀察組(n=25)給予經橈動脈途徑治療。 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對照組:女 11 例、男 14 例;年齡 45~72 歲,平均(54.63±3.40)歲;BMI 值 19~26 kg/m2,平均(23.56±1.56)kg/m2。
觀察組: 女 10 例、 男 15 例; 年齡 42~71 歲, 平均(54.25±3.23)歲;BMI18~27 kg/m2,平均(23.30±1.22)kg/m2。
兩組接受全腦血管造影術治療患者的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接受全腦血管造影術治療;②患者自愿入組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對造影劑使用無禁忌證。
排除標準:①全腦血管造影術禁忌證的患者;②惡性腫瘤患者;③精神類疾病的患者;④器質性疾病的患者;⑤臨床資料缺失的患者;⑥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⑦胃腸道疾病的患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全腦血管造影術治療, 使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心血管造影成像系統,型號:A11ua xper FD20/10,穿刺包使用Terumo 公司生產的橈動脈穿刺包,其中包括6F 鞘管、導絲以及穿刺針。
對照組給予經股動脈途徑治療,體位選擇仰臥位,采用 5 mL 利多卡因 (國藥準字 H20063856, 規格:10 mL:0.173 g)(濃度1.00%)進行浸潤麻醉,在患者腹股溝韌帶下方間股動脈位置作為穿刺點, 使用Seldinger 法開展穿刺,完成穿刺后,置入J 型短導絲,將5F 股動脈鞘管置入其中,將J 型短導絲退出,為患者靜脈注射肝素,劑量為3 000 U,動脈造影后,使用6F 進行主動脈造影,壓迫止血后使用彈力繃帶處理6 h。 術后制動,穿刺患者的側肢,術后24 h 為解除綁帶。
觀察組給予經橈動脈途徑治療。 體位選擇仰臥位,采用5 mL 利多卡因(濃度1.00%)進行浸潤麻醉,在橈骨莖突出的內側搏動位置作為穿刺點, 使用Seldinger 法開展穿刺,在穿刺點噴血后將穿刺針撤出,置入動脈脈鞘,為患者注射硝酸甘油(國藥準字H20057216,規格:1 mL:5 mg×10 支),劑量為 200 μg,靜脈注射肝素(產品名稱已變更-那屈肝素鈣, 規格:0.4 mL:4 100AXaIU)3 000 U,應用6F 進行主動脈造影, 對兩側頸動脈和椎動脈造影,壓迫止血6 h。
①統計兩組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的穿刺時間、 曝光時間、止血時間、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時間、造影劑使用劑量; ②統計兩組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的選擇性動脈造影技術成功率、穿刺成功率;③統計兩組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含尿潴留、血管痙攣、血腫、假性動脈瘤。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的穿刺時間、曝光時間、止血時間、手術時間和術后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造影劑使用劑量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的圍術期指標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whole cerebral angiography ()

表1 兩組患者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的圍術期指標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whole cerebral angiography ()
組別 穿刺時間(min) 曝光時間(min) 止血時間(min) 手術時間(min) 術后恢復時間(min)造影劑使用劑量(mL)觀察組(n=25)對照組(n=25)t 值P 值1.62±0.11 3.09±0.32 21.721<0.001 4.87±0.23 5.33±0.42 4.803<0.001 1.25±0.42 18.65±6.45 13.460<0.001 29.63±5.65 42.65±8.18 6.548<0.001 5.56±2.11 22.05±3.52 20.090<0.001 62.63±11.52 62.79±11.05 0.050 0.960
觀察組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的選擇性動脈造影技術成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的穿刺成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選擇性動脈造影技術成功率、穿刺成功率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uccess rate of selective arteriography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觀察組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的并發癥(尿潴留、血管痙攣、血腫、假性動脈瘤)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whole cerebral angiography [n(%)]
腦血管疾病的影像學技術在臨床上分為無創診斷(超聲檢查、CT 血管成像等)、有創診斷(全腦血管造影)。全腦血管造影的診斷準確率較高, 是腦血管疾病診斷的主要方式[6]。 全腦血管造影術操作簡單、安全性較高、具有穩定性,符合腦血管的解剖學特點,有利于提升造影的效果,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7]。 但是,全腦血管造影術中,穿刺過程中患者容易出血、 血腫和瘀血, 術后易引發尿潴留。 為降低全腦血管造影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選擇合適的入路方式非常重要[8]。
經股動脈途徑全腦血管造影術是臨床上采取的傳統入路法, 具有較長的應用經驗, 是因為股動脈的內徑較大,在穿刺中具有較高的成功率,且臨床操作的難度低,所以既往得到臨床的廣泛使用[9]。 隨著臨床應用的發展,該入路方式的問題不斷暴露,例如,術后患者的制動時間要在24 h 以上,術后患者容易出現假性動脈瘤、穿刺部位大血腫[10]。對肥胖的患者會增加患者的穿刺難度與止血難度,患者更容易出現假性動脈瘤。 此外,針對脊柱畸形的患者,經股動脈途徑并不適用[11]。
橈動脈在人體表淺位置處,橈動脈附近的血管少,可以降低穿刺定位的難度,可以降低神經損傷和動靜脈瘺,有利于止血, 且該經橈動脈入路全腦血管造影術不需要術后制動,可以縮短患者的術后臥床時間,降低患者術后血腫和假性動脈瘤等并發癥的出現[12]。經橈動脈途徑全腦血管造影術首次在1989 年使用, 并且在短時間內快速得到臨床推廣。 經過臨床研究證實,針對老年患者和肥胖的患者,經橈動脈入路較為適用[13]。但是,經橈動脈途徑全腦血管造影術對于臨床醫師的操作難度較高, 橈動脈血管較細,穿刺成功率與臨床醫師的經驗具有密切聯系,往往需要反復嘗試穿刺[14]。 此外,經橈動脈途徑全腦血管造影術需要合理控制患者的麻醉藥物劑量[15]。經過臨床研究發現,選擇合適的穿刺位置,降低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均可以提升經橈動脈全腦血管造影術的穿刺成功率, 在穿刺成功后,為患者橈動脈局部繼續進行維持麻醉。
楊云振等[16]在《經橈動脈與經股動脈途徑全腦血管造影術臨床對比研究》中,觀察組(采取經橈動脈途徑全腦血管造影術治療)并發癥發生率(2.50%)低于對照組(采取經股動脈途徑全腦血管造影術治療),觀察組穿刺時間(1.61±0.15)min、 曝光時間 (4.84±0.28)min、 止血時間(1.26±0.83)min、手術時間(29.42±6.52)min 和術后恢復時間(5.53±2.13)min 均短于對照組(P<0.05)。 其研究結果與該次研究相似,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尿潴留、血管痙攣、血腫、假性動脈瘤)并發癥發生率(4.00%)低于對照組, 觀察組穿刺時間 (1.62±0.11)min、 曝光時間 (4.87±0.23)min、 止血時間 (1.25±0.42)min、 手術時間 (29.63±5.65)min 和術后恢復時間 (5.56±2.11)min 均短于對照組(3.09 ±0.32)min、 (5.33 ±0.42)min、 (18.65 ±6.45)min、(42.65±8.18)min、(22.05±3.52)min(P<0.05)。 說明全腦血管造影術中應用經橈動脈途徑的效果優于經股動脈途徑治療,可以縮短患者的穿刺時間、曝光時間、止血時間、手術時間和術后恢復時間,可以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 經橈動脈途徑全腦血管造影術的治療效果突出,可以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值得在腦血管造影治療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