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榕奇
南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兒科,江蘇南通 226000
維生素D 缺乏病為兒科常見疾病, 該病主要與患兒體內維生素D 攝入不足有關,導致其出現病態性反應,如眼部疾病、皮膚疾病、骨骼疾病等,多數患兒經過治療后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1]。 根據臨床調查研究顯示,維生素D 缺乏病多見于嬰兒, 其發病機制主要與嬰兒缺乏陽光照射、維生素D 食物攝入不足有直接關系,因此臨床治療主要以維生素D 補充為主[2]。 臨床實際治療中發現,在維生素D 補充過程中多配合維生素A, 能夠提升治療效果。 維生素AD 給藥過程中,可以發現相關藥品的包裝為嬰兒單次服用的數倍,需要家屬將藥品拆分,不僅不容易控制實際用藥劑量,也容易導致藥品的形狀發生變化,造成藥品污染,甚至導致浪費[3]。 維生素D 缺乏病預防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研究有效的給藥方法,可以幫助家屬更好地把握給藥劑量,保障治療效果,提高家屬用藥便捷性[4-5]。 基于此,選取該院兒科 2019 年 1 月—2021 年 1 月接受治療的80 例嬰兒,研究波浪式劑量給藥方法對于嬰兒維生素D 缺乏病預防效果,現報道如下。
1.1.1 嬰兒資料 選取該院兒科治療的80 例嬰兒進行研究, 采用中心數字隨機法將嬰兒分為甲組與乙組, 各40例。 甲組,男 31 例,女 9 例;月齡 2~12 個月,平均月齡(6.17±0.18) 個月; 體質量 3.89~24.77 kg, 平均體質量(14.06±0.17)kg。乙組,男 30 例,女 10 例;月齡 2~12 個月,平均月齡(6.18±0.15)個月;體質量 3.81~24.74 kg,平均體質量(14.11±0.05)kg。兩組嬰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為當地常住居民;所有嬰兒家屬知情同意該次波浪式劑量給藥方法研究內容;單胎分娩。
排除標準:先天性疾病;早產兒;中斷嬰兒維生素D缺乏病治療者。
1.1.2 研究人員 共有4 名人員參與波浪式劑量給藥方法用藥研究工作,男 2 名,女 2 名;年齡 34~41 歲,平均年齡(37.36±1.04)歲;學歷信息,本科 1 名,碩士 2 名,博士 1名;工作年限 5~15 年,平均工作年限(9.17±0.18)年。 波浪式劑量給藥方法用藥研究工作參與標準:工作經驗>3 年;所有研究人員知情同意該次波浪式劑量給藥方法研究工作內容,表示配合研究工作開展;接受波浪式劑量給藥方法研究工作會議以及培訓。
所有嬰兒家屬均接受維生素AD 安全范圍內給藥指導,其中甲組嬰兒接受傳統給藥方法,乙組接受波浪式劑量給藥方法,具體開展情況如下。
藥物信息:維生素AD 滴劑(國藥準字H31023032)。
甲組:①每月給藥方案均一致,連續用藥12 個月;②給藥方案:維生素 D(1 200 U/d)+維生素 A(3 600 U/d)。
乙組:①首月給藥:維生素 D(600 U/d)+維生素 A(1 800 U/d),連續用藥 30 d;②次月給藥:維生素 D(每 2天600 U)+維生素 A(每 2 天 1 800 U),連續用藥 30 d;③接下來的治療時間將維生素D(600 U/d)+維生素A(1 800 U/d)、維生素 D(每 2 天 600 U)+維生素 A(每 2 天 1 800 U)兩種不同給藥方式按月改變,直至交替進行1 年,確保各自不同用藥方案各保持6 個月。
甲組與乙組嬰兒鈣劑補充方案均一致,給藥劑量參照國家衛生部門出臺的0~6 歲兒童健康管理指導文件給藥。
隨訪工作開展:研究人員根據兒童保健要求,在嬰兒治療后的第 3、6、9、12 個月開展隨訪工作, 觀察嬰兒維生素D 缺乏病預防情況, 針對已經出現相關疾病的嬰兒進行及時記錄,并積極干預。
維生素D 缺乏病癥狀評分:①夜啼:無癥狀0 分,輕微癥狀1 分,中度癥狀2 分,重度癥狀3 分;②盜汗:無癥狀 0 分,輕微癥狀 1 分,中度癥狀 2 分,重度癥狀 3 分;③枕禿:無癥狀0 分,輕微癥狀1 分,中度癥狀2 分,重度癥狀3 分;④易驚醒:無癥狀0 分,輕微癥狀1 分,中度癥狀2 分,重度癥狀3 分。 由研究人員在隨訪期間評估嬰兒維生素D 缺乏病缺乏情況。
骨骼異常情況:①方顱;②肋外翻;③膝內翻;④膝外翻。 由研究人員統計隨訪期間嬰兒骨骼異常情況。
25-(OH)與 AKP 異常:①25-(OH);②AKP 異常。 由研究人員統計隨訪期間嬰兒25-(OH)與AKP 異常情況。
常見疾病患病情況:①呼吸系統疾病;②皮膚病;③消化系統疾病。 由研究人員統計隨訪期間嬰兒常見疾病發生次數。
用藥安全: 由研究人員統計嬰兒在用藥期間中毒事件發生情況。
經濟性與便捷性:①經濟性:差0 分,一般1 分,好2分;②便捷性:差0 分,一般1 分,好2 分。由研究人員統計嬰兒家屬對于藥品的經濟性與便捷性評價, 主要依據用藥頻率、包裝拆分、藥品價格等多個方面對用藥的經濟性與便捷性進行評價。
家屬滿意情況:①不滿意:0~2 分;②一般:3~4 分;③基本滿意:5~6 分;④十分滿意:7~8 分。 滿意度=(基本滿意例數+十分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來表示,組間差異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 乙組嬰兒維生素D 缺乏病癥狀評分低于甲組嬰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維生素D 缺乏病癥狀評分對比[(),分]Table 1 Vitamin D deficiency symptom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表1 兩組維生素D 缺乏病癥狀評分對比[(),分]Table 1 Vitamin D deficiency symptom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組別 夜啼 盜汗 枕禿 易驚醒甲組(n=40)乙組(n=40)t 值P 值1.74±0.01 0.75±0.13 48.022<0.05 1.87±0.03 0.68±0.02 208.740<0.05 1.94±0.11 0.74±0.13 44.567<0.05 1.57±0.12 0.69±0.33 15.850<0.05
治療后, 乙組嬰兒骨骼異常情況發生率低于甲組嬰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骨骼異常情況對比[n(%)]Table 2 Skeletal abnormalit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治療后,乙組嬰兒25-(OH)與AKP 異常發生率低于甲組嬰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 25-(OH)與 AKP 異常對比[n(%)]Table 3 25-(OH) and AKP abnormalit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乙組嬰兒常見疾病患病次數低于甲組嬰兒,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常見疾病患病情況對比[(),次]Table 4 Prevalence of common diseas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times]

表4 兩組常見疾病患病情況對比[(),次]Table 4 Prevalence of common diseas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times]
組別 呼吸系統疾病 皮膚病 消化系統疾病甲組(n=40)乙組(n=40)t 值P 值2.48±0.01 1.06±0.02 401.637<0.05 1.54±0.10 0.65±0.02 55.195<0.05 1.42±0.11 0.74±0.06 34.323<0.05
治療后,乙組嬰兒用藥中毒事件0 例(0.00%)與甲組嬰兒用藥中毒事件0 例(0.00%)。
治療后, 乙組嬰兒用藥經濟性與便捷性高于甲組嬰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5。
表5 兩組經濟性與便捷性對比[(),分]Table 5 Economy and conveni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表5 兩組經濟性與便捷性對比[(),分]Table 5 Economy and conveni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組別 經濟性 便捷性甲組(n=40)乙組(n=40)t 值P 值0.42±0.11 1.36±0.31 18.074<0.05 0.53±0.03 1.45±0.32 18.104<0.05
治療后,乙組嬰兒家屬滿意情況高于甲組嬰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6。

表6 兩組家屬滿意情況[n(%)]Table 6 Satisfaction status of family memb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根據臨床調查研究顯示, 嬰兒維生素D 缺乏病發生率約為6%~12%, 主要與我國嬰兒喂養習慣有直接關系,如低齡嬰兒缺乏日照,食物中維生素D 匱乏[6-7]。 維生素D缺乏病治療過程中主要以維生素AD 為主,但實際用藥期間因為藥品規格多超過主治醫生推薦劑量, 部分嬰兒家屬會將單品包裝規格破壞,取其中部分劑量,導致剩余劑量浪費[8-9]。 但也有部分嬰兒家屬會直接改變藥劑量,導致用藥安全性得不到保障[10-11]。 波浪式劑量給藥方法是結合藥物規格情況、嬰兒用藥情況,改變用藥頻率,從而形成波浪式給藥特征,可以有效減少臨床用藥量,并且預防維生素D 缺乏病的發生[12-13]。
該次研究中, 乙組嬰兒接受波浪式劑量給藥方法后嬰兒的維生素D 缺乏病相關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骨骼異常情況、25-(OH)與AKP 均顯著降低,數據優于甲組嬰兒(P<0.05),說明波浪式劑量給藥方法更有助于維生素D 缺乏病的預防。 數據差異原因為交叉改變藥劑量會影響嬰兒耐藥性,提高嬰兒受體對于維生素AD 的敏感度,所以用藥效果更好。 此外,在用藥期間可以發現乙組嬰兒在一年內普通疾病發病率明顯降低, 主要是因為維生素D 缺乏病不僅會影響嬰兒的骨骼發育等, 并且會影響嬰兒的身體免疫能力,嬰兒更容易患上各種呼吸道疾病。 當嬰兒接受波浪式給藥后,由于吸收效果更好,敏感度高,所以免疫能力要高于甲組嬰兒。 用藥安全主要反映不同劑量給藥方式的用藥效果,可以發現兩組均未出現毒副作用,主要因為研究人員把握維生素AD 攝入的最大劑量,并在安全范圍內確定給藥方案[14],所以兩組用藥安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也充分說明維生素AD 用藥的安全性。 波浪式劑量給藥方法經濟性(1.36±0.31)分與便捷性(1.45±0.32)分均高于對照組(0.42±0.11)分、(0.53±0.03)分與陳蝦等[15]結果中試驗組經濟性評分(8.5±0.9)分與(5.6±1.5)分和簡便性評分(8.9±0.8)分與(5.6±1.3)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相一致,經濟性與便捷性指標主要依據用藥費用、用藥方便進行判斷,波浪式劑量給藥方法將劑量調整,減少了整體用藥頻率與藥物費用,所以乙組嬰兒家屬更認同波浪式劑量給藥的經濟性與便捷性。 滿意情況則是反映出家屬對于用藥效果、用藥安全以及用藥經濟性、便捷性的綜合認可情況, 由于乙組各項指標均有明顯優勢, 所以乙組嬰兒家屬滿意度也明顯高于甲組嬰兒家屬(P<0.05)。 因此維生素AD 波浪式劑量給藥方法的實際應用效果,研究可信性高。
綜上所述,維生素D 缺乏病是嬰兒常見疾病,采用維生素AD 波浪式劑量給藥方法可以提高疾病預防效果,并且無明顯的毒副作用, 改善由維生素D 缺乏病所引發的相關癥狀,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