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文
山東省巨野縣人民醫院神經內一科,山東菏澤 274900
腦卒中類型多樣,該病中約有80%為腦梗死[1]。 高血壓、高血脂等均會改變血流動力學狀態,部分患者存在脂質成分沉積的情況, 在較高血液黏度下, 常降低血流速度,造成局部供血障礙。 該病有緊急發作的特點,有偏癱、智力智障等問題,還會出現腦水腫等病變。 持續性的昏迷會增加病情危險程度,可能陷入腦部細胞壞死,最終導致死亡。 臨床對腦梗死的治療以藥物為主,常見腦保護劑、利尿劑等,該類藥物可控制梗塞癥狀,利于疏通血管[2]。 阿司匹林使用頻率高,經口服后可阻礙血小板聚集,能控制血栓的形成,可改善腦部血流供應。 但單純的阿司匹林治療效果有限,存在明顯的神經損傷,易造成偏癱、言語不利等問題,給腦梗死患者造成較大的影響。 硫酸氫氯吡格雷在現代應用多,該藥物被納入抗血小板藥物,其選擇性作用,在阻止血小板受體結合的基礎上,可抑制復合物的活化,能保證血流通暢[3]。對此,該研究2020 年7 月—2021年7 月隨機選取94 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 旨在分析阿司匹林+硫酸氫氯吡格雷的療效。 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94 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記錄各患者入院時間后設置組別, 分別為基礎組和聯合組, 每組47例。 基礎組:腦梗死出現時間 1~9 h,平均(5.05±1.33)h;女18 例,男 29 例;年齡 44~75 歲,平均(59.89±2.40)歲。 聯合組:腦梗死出現時間 1~10 h,平均(5.64±1.20)h;女 19 例,男 28 例;年齡 45~76 歲,平均(60.37±2.9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
納入標準:確診為腦梗死;為原發性病變;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無阿司匹林過敏情況;不存在惡性腫瘤。
排除標準:對硫酸氫氯吡格雷過敏者;患病前即存在顱腦損傷者;非腦梗死造成的溝通障礙者。
基礎組: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20153035;規格:100 mg×36 片)治療,該藥物保持100 mg 的劑量,指導患者睡前口服。 1 次/d,用藥 1 個月。
聯合組:阿司匹林(和基礎組用藥相同)+硫酸氫氯吡格雷(國藥準字 H20143424;規格:75 mg×7 片)治療,該藥物需保持75 mg 的劑量,指導患者睡前口服。 1 次/d,用藥1 個月。
①臨床療效。 相關檢查后未發現梗死病灶,癥狀積分降低,且幅度≥90%為痊愈;相關檢查后,僅能觀察到小部分梗死病灶,癥狀積分降低,且幅度≥45%為顯效;相關檢查后, 可觀察到大部分梗死病灶, 癥狀積分降低, 且幅度≥18%為好轉;相關檢查后,梗死病灶未消失,癥狀積分未降低為無效。 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②機體損傷情況主要有神經損傷情況和肢體損傷情況, 前者參考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量表設計問卷,后者參考BI 指數設計問卷,前者為42 分,損傷嚴重,分值越高;后者為100 分,損傷嚴重,分值越低。
③并發癥主要有出血、眩暈、黑便等。
④不良情緒主要有焦慮和抑郁兩種,前者參考漢密爾頓焦慮量表 (HAMA) 設計問卷, 后者參考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設計問卷,在腦梗死患者自主意識下進行問卷勾選,由同一人員整理問卷分值,共計64 分,情緒差,分值越高。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或率(%)表示,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聯合組有效率(93.62%)比基礎組(74.47%)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用藥前,兩組NIHSS、BI 指數等分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兩組 NIHSS、BI 指數等分值均明顯改善, 且聯合組NIHSS 評分比基礎組低, 聯合組BI指數比基礎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機體損傷情況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body inju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oints]

表2 兩組患者機體損傷情況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body inju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oints]
組別NIHSS 評分用藥前 用藥后BI 指數用藥前 用藥后聯合組(n=47)基礎組(n=47)t 值P 值21.89±3.70 21.05±3.42 1.143 0.256 8.04±1.73 11.97±2.46 8.959<0.001 23.65±3.56 24.18±3.99 0.680 0.499 68.07±4.25 65.13±4.08 3.421 0.001
治療后,聯合組并發癥發生率(8.51%)比基礎組(27.66%)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用藥前,兩組HAMA、HAMD 等分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兩組 HAMA、HAMD 等分值均明顯改善,且聯合組比基礎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情緒比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adverse moo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oints]

表4 兩組患者不良情緒比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adverse moo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oints]
組別HAMA用藥前 用藥后HAMD用藥前 用藥后聯合組(n=47)基礎組(n=47)t 值P 值42.19±3.07 42.85±3.34 0.997 0.321 18.95±2.63 22.44±3.86 5.123<0.001 40.77±3.24 40.20±3.91 0.770 0.444 16.33±2.71 19.75±3.64 5.167<0.001
腦梗死的危害性大,常在高齡人群中出現,在熬夜、壓力等因素下,年輕群體也時有發生。 該病發生前常有心率加快等表現,但各癥狀輕微,常被患者忽視,會出現局灶性神經病變,短時間內即會出現嚴重的腦損傷,把握腦損傷治療時機,是預防偏癱等并發癥的前提[4]。 腦梗死初期梗死面積較小,若治療被耽誤,會增加梗死面積,常造成腦部神經損傷。 當腦梗死病情較嚴重時,臨床常行溶栓介入治療,該措施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能恢復腦部神經血管管徑,保證腦部正常的血流供應。 但手術造成的腦部創傷大,常降低腦梗死患者接受度[5]。 在抓住治療時機時,藥物治療也能達到較好效果。 阿司匹林在臨床適用于各類疼痛性病變,經口服后,可阻礙血小板聚集,能降低血液黏稠程度,減少腦部血栓性病變,維持較好的神經功能。硫酸氫氯吡格雷也屬于常用藥物, 在心腦血管病變中有較好價值,可維持腦部正常血流供應,在減輕腦損傷的基礎上,可迅速恢復自理能力[6]。
該研究中,腦梗死治療后,聯合組有效率(93.62%)比基礎組(74.47%)高,且 NIHSS 評分在聯合組(8.04±1.73)分比基礎組(11.97±2.46)分低,聯合組 BI 指數(68.07±4.25)分比基礎組(65.13±4.08)分高(P<0.05)。 黃麗娟[7]的研究中,腦梗死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89.58%)比對照組(72.92%)高,且用藥后檢測各患者的NIHSS 評分及BI 指數,觀察組分別為(7.71±2.30)分、(73.78±9.42)分,均比對照組(12.52±52.03)分、(57.54±9.86)分優(P<0.05)。 提示阿司匹林+硫酸氫氯吡格雷可達到明顯的效果, 能減輕神經損傷,還能恢復腦梗死患者自理能力。 分析發現,阿司匹林在口服后, 可直接對環氧化酶發揮作用, 可加速羥基變化,能增加機體內乙?;潭?,抑制血栓烷A2 的轉化,此過程中,能保證正常血流動力學,可較好地控制血小板聚集情況。 該藥物口服后,可在短時間內擴散到腦部神經組織,也能深入腦脊液、關節腔,可發揮較好作用,抑制神經損傷[8]。 但單純阿司匹林作用有限,對于病情較嚴重的腦梗死患者而言,無法徹底改善腦部血流情況,仍可能出現血流供應障礙,造成二次梗死,增加生命風險。 硫酸氫氯吡格雷此時得到重視,該藥物屬于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在使用期間可發揮明顯作用,阻礙腦部血小板的聚集[9]。 在口服后,有效成分可在二磷酸腺苷位置發揮作用,可抑制血小板活化,且能減少其他藥物造成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在此機制下,能保護心腦血管,減輕神經損傷。 服藥后,有效成分會結合紅細胞膜,該過程中會改變紅細胞,還能控制纖維蛋白、糖蛋白的結合,能抑制炎癥病變,緩解神經損傷。 硫酸氫氯吡格雷的使用,還展示出溶解介質,可加速紅細胞的溶解,強化其變形能力,以改善血流動力學。聯合用藥方案下,能強化血小板抑制效果,可減少血小板聚集事件, 能維持正常的腦部血流, 且不會造成病情反復,利于改善腦梗死患者的生活[10-11]。
該研究中, 腦梗死治療后, 聯合組并發癥發生率(8.51%)比基礎組(27.66%)低(P<0.05)。 王晶[12]研究中,腦梗死治療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00%)比對照組(20.00%)低(P<0.05)。 表明聯合用藥可降低用藥風險,減輕腦梗死患者機體損傷。 究其原因,單純阿司匹林的效果有限,雖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但該過程中仍有血管狹窄的情況,無法徹底改善腦部血管管徑。 為強化療效,需增加阿司匹林劑量,該藥物有一定的毒性,增加藥量后,存在毒性成分蓄積的情況,會出現較多并發癥,反作用于腦部病變,形成惡性循環[13-14]。 硫酸氫氯吡格雷則有代謝好的特點,可避免藥物蓄積,能有效舒張血管,在血小板聚集中發揮阻礙作用,且不會影響心血管功能,利于維持用藥安全。 雙重用藥下,可更好地控制藥物劑量,能防止腦梗死患者機體內堆積較多毒性物質,能降低治療風險[15-17]。
該研究中, 用藥前兩組HAMA、HAMD 等分值相近(P>0.05)。 用藥后聯合組 HAMA、HAMD 等分值比基礎組低(P<0.05)。 提示聯合用藥能改善腦梗死患者情緒。 腦梗死有突發性,會造成突然性的打擊,病發后均會陷入焦慮情緒,擔憂自身機體恢復情況,誘發抑郁癥。 而在用藥后,腦梗死病情可得到緩解,機體損傷輕微,在較好的機體狀態下, 可保持積極心態, 高度配合阿司匹林等藥物的治療,形成良性循環,加速腦梗死的恢復[18]。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硫酸氫氯吡格雷的方案能改善腦部神經功能,可減少黑便等不良事件,保證用藥安全,減輕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