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智蘋,付 永
(韶關學院 商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王亞南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者,他于1938年與好友郭大力合作翻譯了《資本論》三大卷,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者。此后,王亞南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和理論分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等問題,提出了應基于中國實際情況來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觀點,提倡發展中國經濟學。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國內外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和動蕩,在此嚴峻形勢下,中國的經濟該如何走出困境,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王亞南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對分析和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為更好地運用和借鑒王亞南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成果,為當前經濟發展提供新思路,本文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庫,采用主題詞“王亞南 經濟”,時間設置為2020年7月18日,對數據庫中的文獻進行搜索,得到118篇文獻。在此基礎上,通過閱讀文獻題目、摘要和內容,篩選出符合研究條件的60篇論文,符合條件的論文年限最終顯示為1959年至2017年。這說明近三年未有學者對王亞南政治經濟學研究成果進行再探討。因此,本文對王亞南相關政治經濟學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并歸納總結是非常必要的。
從搜索到的現有文獻來看,自1959年至2017年共有60篇研究王亞南經濟學方面的論文。其中,2002年發表最多為7篇,其次是1999年發表4篇,然后是2006年、2011年和2017年均發表3篇,其余年份基本維持在1-2篇。這些研究成果學科分布主要集中在經濟與管理科學(50%)、社會科學(38%)和哲學與人文科學(12%)等領域。從論文資源類型來看,期刊類文章51篇,博士論文1篇,碩士論文3篇,國際會議論文2篇以及輯刊論文2篇。
從關鍵詞的使用頻次可以分析出文獻研究的重點問題。為此,本文運用定量分析對60篇論文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發現研究最多的是“地主經濟”,共出現23次,其次是“半殖民地經濟”和“中國經濟學”,分別出現17次和16次。除此之外,還有出現超過5次(含)以上的關鍵詞9個,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樣本文獻關鍵詞和頻次分析
由此可見,大部分學者主要是對王亞南的《中國經濟原論》和《中國官僚政治研究》等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的分析和探討。
從樣本文獻的作者情況分析來看,主要形成了以廈門大學學者為主的研究學術圈,并在廈門大學形成了兩個研究團體,這可能和王亞南曾經在廈門大學任職校長有關。此外,還有一個是西南財經大學學者形成的研究團體。可見,樣本文獻的作者基本集中在某一個研究機構當中,很少與機構外的作者進行合作研究。樣本文獻中,僅顯示有一個是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的跨機構合作,絕大多數的研究者合作比較松散,各自為戰。
分析文獻引用情況可以發現哪些論文被高頻次引用,也可知道哪些論文在引用同一篇文獻,并知曉學者們的研究重點。通過樣本文獻分析出來的文獻引用情況,見表2。

表2 文獻引用分析
從表2可以得出,研究王亞南成果的學者們主要集中分析了他的《中國經濟原論》和《王亞南文集》等經濟學著作和文集。這些著作和文集也反映了王亞南的經濟學主要成就。
從樣本文獻分析來看,大部分的論文發表在《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和《中國經濟問題研究》期刊上,分別占發表總量的16.7%和10%。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樣本文獻發表來源情況
從樣本文獻顯示出的研究機構和作者情況來看,廈門大學是王亞南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機構,共發表相關論文29篇,遠遠高于排在第二的復旦大學。作者陳克儉和羅郁聰均來自廈門大學,也是發文量最多的兩位作者,分別為6篇和5篇。其他研究機構和作者發文量具體情況,見表4。

表4 研究機構和作者發文量情況
為了更清晰、具體地呈現王亞南經濟學的相關研究成果,筆者擬從中國經濟發展史、西方經濟學、官僚政治和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問題四個方面對其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從現有檢索文獻來看,自20世紀50年代末就有學者開始對王亞南的經濟學研究成果進行研究。如孫健1959年在《讀書》上發表的《評王亞南著〈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形態研究〉》,對其經濟思想進行了分析。隨后,陸續有學者對王亞南的經濟學研究成果從研究結論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探討。20世紀80年代初,陳克儉和甘民重兩位學者連續發表了《王亞南經濟思想初探》三篇文章,對王亞南關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現狀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剖析。《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形態研究》即《中國經濟原論》,是王亞南的經濟學經典之作,堪稱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中國版《資本論》。該書對自鴉片戰爭以來的舊中國經濟關系進行了系統研究,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經濟規律,建立了研究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的理論體系[1]。《中國經濟原論》指出:中國封建社會的地主經濟是導致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緩慢、資本主義難以產生的根本原因,而西歐封建社會的領主經濟使其能更快進入資本主義發展階段[2]。同時,《中國經濟原論》運用唯物辯證法、批判經濟學理論,揭示了剝削關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核心關系,拓展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3]。此外,該論著通過對當時的產業局限和外部環境以及資本流動趨勢等方面的詳細論述,分析了近代中國產業發展滯緩的原因[4]。由于中國半殖民地的社會特征,中國的經濟改造必須先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因此不能自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5]。新中國建立之后,王亞南就中國社會經濟改造理論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價值規律理論不可拋棄,應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輔助手段,并提出“自然觀—技術觀—資本觀”和“生產力—生產關系”兩條社會經濟改造的實踐路線[6]。為明晰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發展問題,王亞南針對當時中國經濟改建上的“三重混合經濟制度論”和“二重混合經濟制度論”,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理論上論證了實行“混合經濟制度論”的不可行[7],并強調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社會中,必須確定某一經濟成分為“代表”和起主導作用,才能保證建設和發展的正確方向[8]。
王亞南和郭大力合譯了《資本論》三卷,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介紹到中國。他們在分析中國經濟問題時,根據《資本論》的論述,著重從生產關系方面對中國當時的經濟問題進行了剖析,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目標[5]。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發展所處階段越低,就越受自然的限制,其差異性就越大,社會發展所處階段越高則反之。因此,西方進入勞動奴隸制社會,再發展為以領主經濟為特征的封建社會,之后更容易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中國就進入家庭奴隸制社會,再發展為以地主經濟為特征的封建社會,最后卻難以進入資本主義社會[9]。在研究恩格斯關于奴隸制的論述時,王亞南認識到中國也存在奴隸制,并確定其中一種形式為家庭奴隸制[10],以此解釋東西方不同的生產關系,即東方或者說中國的奴隸制是家庭奴隸制,西方的奴隸制則是勞動奴隸制。此外,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王亞南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分析了古典經濟學、奧地利學派、凱恩斯理論等西方經濟學說,指出要正確對待西方經濟理論,要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來研究中國的經濟問題[11]。與此同時,王亞南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角度,立足于中國當時的特殊國情,很好地解答了李約瑟難題,為我們現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分析中國問題樹立了一個很好的研究典范[12]。
官僚政治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其與經濟基礎關系密切。因此,王亞南在研究經濟問題的同時,也深入研究了中國的官僚政治問題,并著有《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一書。該書以經濟結構作為切入點,研究了中國的官僚政治[13]。王亞南認為官僚政治的本質就是特權政治,包括技術和社會制度兩個層面,且這種官僚政治與封建社會的君主專制、儒家思想和傳統社會交織在一起,適應了地主經濟的發展,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官僚政治的弊端不斷顯現,最后導致中國社會停滯不前,慘遭西方列強的凌辱[14]。《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一書對現階段克服官僚主義和社會治理有著啟示性意義。如,張興國和張興祥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考察了《中國官僚政治研究》的學術價值,并探討了終結中國官僚政治的前提條件以及后續如何處理官僚政治的問題[15]。郭振家和王新淮研究認為: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官僚政治仍然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監督,從而引起官民對立,造成社會危害。因此,應建立體制外監督以杜絕官僚政治現象[16]。此外,章嬌娜從哲學與政治研究角度系統分析了《中國官僚政治研究》,認為兩稅制和科舉制是有效地輸出,適應和支持了官僚政治的發展,同時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論證了王亞南對官僚政治前途的預見并不是“過于樂觀”,而是科學的和客觀的[17]。
學者們對王亞南的《中國經濟原論》和《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以及相關論著進行了大量研究,并獲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針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如陳甬軍和徐強認為:加強對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特殊機理的剖析和中國文化傳統的闡發與應用是新世紀中國經濟學發展的路徑[18]。對王亞南論著的研究,為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西方經濟學說以及如何建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啟示意義[19]。同時,王亞南研究經濟學所運用的“比較的、全面的、發展的”分析方法對現階段剖析中國經濟問題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20]。此外,在研究中國具體經濟問題時,韋曙林在吸收王亞南經濟思想的基礎上,通過比較中國與西歐封建制在科技創新的市場需求、市場主體、人力資本激勵方式等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制度層面的差異,分析了中國近代科技創新能力相對滯后的制度根源[21]。面對當前經濟出現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情況,盧江通過分析王亞南的中國經濟改造理論,提出當前要注重生產和分配關系、正確對待資本在改革中的作用、借助法律等手段來保證改革的成果等發展建議[6]。總之,王亞南的論著為我國當前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創建指明了道路,為社會主義新時期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在經濟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經濟生活得到極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然而,不能忽視的一個事實是,我國當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2]因此,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任重而道遠。王亞南的經濟學研究成果是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結合中國實際而發展形成的,對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后續研究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繼續倡導王亞南先生關于建立中國經濟學的觀點。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結合中國實際的經濟學理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框架和體系,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實踐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指導,而不是照抄照搬西方經濟學說。
2.加強對王亞南先生主要代表論著和相關文獻的研究,結合當前經濟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深挖其學術精髓。從現有文獻研究情況來看,近3年有關王亞南的經濟學論著相關研究較少,其學術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傳播者和繼承者,王亞南論著的學術價值不可忽視,他關于混合經濟制度的論述在當前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只有從理論上明晰社會主義混合經濟的本質問題,才能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3.借鑒王亞南研究封建社會官僚政治制度的理論和方法,分析當前的經濟和政治兩者如何更好地協調統一。郭振家和王新淮研究認為:轉型經濟背景下的中國,官僚政治依然存在。官僚政治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腐敗問題。為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行了強有力的反腐敗斗爭,為社會經濟的順利發展掃除了政治上的障礙[16]。因此,當前有必要繼續借鑒王亞南的官僚政治研究成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探討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治理體系,從而使政治和經濟發展實現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