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仁康,劉輝,湯瓊健
福建省龍巖市第一醫院檢驗科,福建龍巖 364000
血液疾病在發病早期臨床癥狀并不典型,無特異 性,無法對血液病是否發病或類型進行準確判斷,因此,需要利用血漿和血清各項指標檢驗實施診斷和篩查,然而血液病包含多種類型,也呈現不同嚴重程度,進而血液各項指標差異性較大,進而漏診或誤診情況極易發生[1]。在很多細胞中會存在堿性磷酸酶,比如吞噬細胞、網狀細胞、中性粒細胞,以上細胞中較為多見,而在其他細胞中較為少見,對堿性磷酸酶實施檢驗,一般會呈現陰性結果。而在中性粒細胞中,堿性磷酸酶活性卻會受到感染程度、病菌種類、細胞功能、細胞成熟度等因素的影響,對其活性進行觀察,可有效鑒別和診斷血液疾病[2]。該次研究為對血液疾病中應用價值實施評價,方便選擇2019年6月—2020年5月就診于該機構的血液疾病患者260例和74名健康體檢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就診于該機構的血液疾病患者260例,并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74名,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男124例,女136例;年齡6~81歲,平均年齡(35.65±11.58)歲;血液疾病類型:22例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28例多發性骨髓瘤,4例睡眠性陣發性血紅蛋白尿癥,8例真性紅細胞增多癥,24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12例類白血病反應,36例慢性髓細胞白血病,36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40例再生障礙性貧血,50例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所有患者均通過實驗室檢查、骨髓活檢病理檢查、涂片細胞學檢查(骨髓穿刺)明確診斷。對照組男46名,女28名;年齡6~80歲,平均年齡(35.38±11.7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均對該次研究知情,并在同意書上簽字,醫院倫理委員會已經批準和通過該次研究。
納入標準:①研究組通過臨床綜合診斷為血液疾病;②對照組無血液疾病。
排除標準:①對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檢測造成影響的疾病;②惡性腫瘤;③較差依從性者。
該次研究所應有的儀器主要包括電子計數器、恒溫水浴箱(37℃)、顯微鏡。試劑為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Ⅰ液、Ⅱ液、固定液。檢驗方法:在檢驗前,讓患者和健康體檢者保證處于空腹狀態,采集10 mL靜脈血,采集方法為真空采血法,對血涂片進行制備。實施細胞化學染色,染色方法為偶氮偶聯法(Kaplow),將固定液滴加到新鮮涂片中,30 s實施水洗,待風干;混合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Ⅰ液和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Ⅱ液,基質液形成,實施風干后,將基質液置入涂片中,在37℃溫度下存放30 min;取出連缸,應用流水進行數分鐘沖洗,等待風干;利用蘇木素,再次染色涂片(風干),1~2 min時間,用水實施沖洗,等待風干,對顯微鏡油鏡進行利用,觀察中性細胞(成熟)100個,分析觀察結果。
兩組觀察結果利用5級積分法進行記錄,以顆粒在細胞漿中的數量為依據實施分級,共5級,0分:陰性反應;1分:胞漿小于1/2區域呈現灰黑色到棕黑色陳定;2分:胞漿3/4~1/2區域呈現灰黑色到棕黑色沉淀;3分:胞漿全部區域呈現棕黑色或灰黑色沉淀,較低密度;4分:胞漿全部區域呈現深黑色團塊沉淀,較高密度,胞核被覆蓋。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中各類型患者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與對照組相比,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多發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類白血病反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的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均較高;研究組睡眠性陣發性血紅蛋白尿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則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對比[(±s),分]
?
血液疾病在臨床上作為一種常見的疾病類型,一般在發病早期無典型臨床癥狀,且檢測血液指標時,相應的指標差異性不明顯,進而難以實施準確的診治,極易造成漏診和誤診情況發生[3-4]。在中性粒細胞中堿性磷酸酶作為一種標志性酶,在中性粒細胞(成熟)中多見,由特殊顆粒(胞質)中被釋放出來的堿性條件,可對單磷酸酯(酚)水解和各類醇發揮催化作用[5]。在一定程度上,堿性磷酸酶(中性粒細胞)活性可反映粒細胞功能和成熟度,病菌種類和感染程度也對其造成影響[6]。一旦活化中性粒細胞,會提升堿性磷酸酶積分和陽性率[7]。一旦細菌感染嚴重,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類白血病反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活性急性變化會發生,一旦發生多發性骨髓瘤和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堿性磷酸酶活性明顯增強,睡眠性陣發性血紅蛋白尿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堿性磷酸酶活性降低[8-9]。不同類型血液性疾病在血液學改變和臨床表現方面相似之處較多,極易發生混淆,在發病早期診斷也較為困難,極易發生誤診情況[10]。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在中性成熟粒細胞中存在,即分葉核粒細胞核中性桿狀核粒細胞,進而,中性成熟粒細胞則呈現陽性結果[11]。血液疾病不同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的活性也具有差異性,同時,在生理因素影響下也會改變酶活性[12]。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的活力可反映成熟粒細胞功能和成熟程度。中性粒細胞活化后,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和陽性率也會升高。與健康人相比,急性白血病患者陽性率積分降低,而骨髓增值性疾病,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陽性率積分明顯升高,進而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可有效鑒別急性白血病表型[13]。而慢性血液疾病患者,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降低,但是針對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骨髓纖維化、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等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呈現升高情況[14]。相關研究顯示,中性粒細胞成熟度可利用細胞特異性激酶p55c擬fgr進行反映,進而可能中性粒細胞與其具有相關性[15]。相關研究表明,以上機制可能為細胞特異性激酶p55c擬fgr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中降低,而骨髓增值性其他疾病該指標升高[16]。比較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不同時期,慢性期的特征為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為0或降低。因此,很多研究實行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而實行鑒別診斷。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再生障礙性貧血均為造血干細胞疾病,其預后和本質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再生障礙性貧血作為良性疾病,為造血功能衰竭,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為惡性克隆性疾病,其特征為白血病趨勢轉化、骨髓增生異常。因此,需利用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進行鑒別,以實施有效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相比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明顯提升。再生障礙性貧血由于中性粒細胞顆粒提升,細胞返祖,同時在激素、感染治療的影響下會持續提升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性[17]。再生障礙性貧血不管處于局灶性非典型期還是早期,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均明顯增加。進而,再生障礙性貧血以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不斷升高為早期標準。相關研究顯示,再生障礙性貧血,在治療前后、不典型、典型、晚期、早期,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性狀態均為極高峰點,表現呈現敏感性和特異性,與其他貧血疾病具有差異性[18]。進而再生障礙性貧血以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為敏感、特異性指標。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性可對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再生障礙性貧血進行鑒別。缺鐵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健康人相比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活性無明顯差異性。該次研究中研究組選擇各種血液疾病患者,主要包括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睡眠性陣發性血紅蛋白尿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類白血病反應、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從研究結果中表明,研究組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多發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類白血病反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的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均明顯提升,而睡眠性陣發性血紅蛋白尿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則明顯降低,因此,可見堿性磷酸酶活性可對血液疾病患者進行有效反映,可促進診斷準確率提升。甘露雙等[19]研究中選擇血液疾病患者50例和健康體檢者50名,比較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陽性積分,結果顯示,健康體檢者陽性積分為(40.25±11.27)分,而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陽性積分分別為(74.43±18.54)分、(50.71±10.65)分、(58.29±21.52)分、(26.65±10.54)分、(23.29±18.55)分,與該次研究健康體檢者陽性積分為(47.4±0.3)分,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陽性積分分別為(58.2±10.6)分、(55.8±7.1)分,基本一致。針對臨床癥狀在早期并不典型的血液疾病,或相似臨床癥狀的血液疾病,可對堿性磷酸酶活性進行觀察,以鑒別疾病類型[20]。以積分的上升和下降可對血液疾病進行鑒別。
綜上所述,中性粒堿性磷酸酶活性可在血液疾病診斷中發揮輔助作用,可對疾病類型進行鑒別,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