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梅,李麗鳳,尤晶晶
泉州市第一醫院心內科,福建泉州 362011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階段,病情可穩定、惡化或失代償,具有較高的住院率與病死率,嚴重危及人們的健康與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針對CHF患者主要以改善癥狀,抑制心肌重構進展為防治目標,以期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病死率[2]。部分研究發現,合理的運動康復措施對于CHF患者的心力儲備能力與活動耐量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進一步抑制疾病進展[3-4]。然而,受疾病癥狀與運動康復設備的限制,諸多學者對于運動康復方案在CHF患者中的開展效果與安全仍有質疑[5]。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s,MET)是一種心肺功能評估工具,其以坐位與安靜時的能量消耗為基礎,能夠反映出各類活動中相對能量代謝水平。MET模式的出現為CHF患者運動康復措施提供了可靠的指導。隨機選擇2017年11月—2020年10月該院對30例CHF患者在MET模式下開展了運動康復護理,臨床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60例研究對象均隨機選擇于該院門診就診的CHF患者;該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6]中的診斷標準;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ew York Heart Disease Assocation,NYHA)分級Ⅱ~Ⅳ級;所有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溝通與理解力;研究方案已向患者與其家屬進行充分地講解與告知,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急性心功能不全、嚴重主動脈狹窄、不穩定型心絞痛、心源性休克、房室傳導阻滯>Ⅱ度Ⅱ型、心律失常、心包堵塞、縮窄性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或慢性感染疾病;嚴重心血管疾病或肝腎肺功能障礙;靜息狀態下心率>120次/min;高血壓;惡性腫瘤;其他危重癥患者;聽視覺障礙或患有精神類疾病。
60例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劃分為兩組,并進行雙盲研究。對照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52~78歲,平均(68.65±5.50)歲;NYHA分級為Ⅱ級8例,Ⅲ級19例,Ⅳ級3例。研究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52~79歲,平均(68.60±5.58)歲;NYHA分級為Ⅱ級7例,Ⅲ級19例,Ⅳ級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就診時接受常規護理,之后每2周以電話方式進行1次隨訪指導,內容包括:叮囑其遵醫囑合理使用抗心力衰竭藥物治療;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對其中存在的不良情緒進行安撫與疏導,使其以積極的態度配合相關診療與護理;向患者與其家屬講解疾病與治療知識,包括:疾病發生原因、治療方法、預防措施、注意事項等;指導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理的運動方式,例如:散步、打太極拳等,每次運動以無疲勞感為宜;根據患者的飲食喜好與營養情況為其推薦食譜,通常選用高營養且易消化的飲食結構,注意攝入足夠的蔬果與水分,預防便秘。在此基礎上,研究組在MET模式下開展運動康復護理,具體方法如下。①組建MET運動康復護理小組:由該科護理人員組建MET運動康復小組,護士長為組長,其他護理人員為組員。參與MET模式下運動康復護理的護理人員均需進行相關培訓,包括:MET使用方式、患者病情評估、運動康復方法、運動康復期間的觀察重點、并發癥防控等,經考核合格后入組參與研究。②MET模式下運動康復護理方法:根據患者的NYHA分級情況在MET模式下開展運動康復護理,其中心功能Ⅳ級患者MET代謝當量為1的床上被動活動,5 min/次,2次/d,持續干預12周;心功能Ⅲ級患者的MET代謝當量<3,5~10 min/次,2次/d,持續干預12周;心功能Ⅱ級患者MET代謝當量為3~5,10~15 min/次,2次/d,持續干預12周。③安全支持:開展MET模式下運動康復護理時,護理人員應給予全程安全陪護,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的狀態,若出現以下情況立即停止運動,即面色蒼白、胸悶、胸痛、心前區不適、氣喘明顯、勞累疲乏感、發紺、心律失常等。運動中斷后立即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并向醫師報告。此外,定期評估患者的心功能,以便根據患者的病情調整運動康復方案。
干預前與干預后觀察并對比以下幾項指標:①心功能:通過心臟彩超進行評價,包括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收縮末徑(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舒張末徑(left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②6 min步行距離:檢查前30 min避免劇烈運動,檢查時患者在無阻礙且安靜的狀態下進行30 m的往返行走,自行調節速度與呼吸,6 min后測量行走距離。患者受檢時注意做好保護措施,若有異常立即停止檢測。③生活質量:采用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進行評價。量表包括疾病癥狀、體力限制、家庭關系與心理情緒4個領域,共計20個條目,每個條目計1~4分,總分值范圍為20~80分,分值越低說明生活質量越理想。④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率。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心功能LVEF、LVESD、LVEDD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心功能LVEF指標較對照組高,LVESD、LVEDD指標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CHF患者心功能指標對比(±s)

表1 干預前后兩組CHF患者心功能指標對比(±s)
?
干預前6 min步行距離對比中,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6 min步行距離對比中,研究組指標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CHF患者6 min步行距離對比[(±s),m]

表2 干預前后兩組CHF患者6 min步行距離對比[(±s),m]
?
干預前MLH-FQ量表對比中,兩組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MLH-FQ量表對比中,研究組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CHF患者生活質量對比[(±s),分]

表3 干預前后兩組CHF患者生活質量對比[(±s),分]
?
隨訪6個月,研究組住院1例,對照組住院8例。研究組6個月內住院率3.33%較對照組26.67%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06,P=0.030)。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的擴增,CHF的患病率也隨之上升[7]。CHF作為多種心臟疾病的終末期階段,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運動耐力下降等癥狀,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嚴重危及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8]。傳統觀點認為,CHF患者應限制體力活動與康復運動,但隨著現代康復醫學對CHF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研究指出合理的運動康復措施能夠有效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與病死率[9-10]。中國康復醫學會與美國心臟病學會基金會/美國心臟協會均推薦運動康復作為CHF患者的防控方案[11]。然而,受疾病癥狀與運動康復設施的影響,CHF患者的運動康復方案仍未得到規范與完善[12]。同時,CHF患者病情復雜,加之多數老年患者體能退化,所以運動康復的適宜性與安全性不易掌握[13-15]。因此,通過有效工具確保運動康復措施的實施效果與安全十分必要[16-17]。
MET是一種評估機體能量代謝與運動強度的工具,1MET相當于消耗氧3.5 mL/(kg·min),或消耗能量4.4 kJ(1.05 kcal)/(kg·h)[18]。在MET模式下開展運動康復,能夠根據CHF患者的心功能分級情況與對應的代謝量擬定運動康復方案,明確各項活動的運動代謝當量值,以便督促與指導患者在代謝范圍內實施康復活動,規避運動康復量不足所致的低效或無效運動,以及運動康復量過大引起的安全隱患,最大程度保障運動康復實施的有效性與安全性[19]。同時,MET對于運動康復的頻次、運動量等進行了充分的量化指示,利于CHF患者理解與實施,在運動中不斷增強康復信心,改善肌肉纖維強度與力量,強化體質與心肺功能,促進運動耐量恢復[20]。陳麗萍等[21]學者對70例CHF患者應用了以MET考量為依據的運動康復措施,該組患者干預后LVEF(51.43±7.33)%高于常規護理組(36.74±5.52)%(P<0.05)。該文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心功能LVEF指標(51.52±5.66)%較對照組(45.00±4.85)%高(P<0.01),LVESD(37.05±5.00)mm、LVEDD(50.45±3.52)mm較對照組(42.32±4.98)mm、(55.68±4.00)mm低(P<0.01),且研究組6個月內住院率3.33%較對照組26.67%低(P<0.05)。可見,MET模式能夠使運動康復措施更為個體化、層次化、規范化與科學化,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住院率。華婷[22]將84例CHF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2例,其中觀察組基于MET指導開展康復護理,對照組僅采取常規護理,結果發現觀察組干預后6 min步行距離(337.60±41.23)m、MLHFQ(51.40±7.67)分均優于對照組(275.50±51.60)m、(61.80±8.50)分。該文研究中,干預后研究組6 min步行距離指標(450.52±35.03)m較對照組(350.32±30.45)m高(P<0.01),MLH-FQ量表評分(45.03±8.00)分較對照組(58.65±7.69)分低(P<0.01)。該文結果與上述結果略有差異,可能與研究納入的患者病情不同有關,但結果均表明通過MET對運動康復方案進行量化,利于患者主動完成運動計劃,繼而增強運動耐受度,保障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MET模式下開展運動康復護理能有效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與運動耐力,保障生活質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該次隨訪時間僅有6個月,關于MET模式下運動康復護理對于CHF患者的遠期應用效果仍有待長時間隨訪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