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妙壽,葉雪蓮,方順芳
東莞市厚街醫院婦產科,廣東東莞 523900
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全面開放,孕產婦分娩數量大大增加。女性在分娩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如何對產后尿失禁進行預防及治療,是現階段我國醫學界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1]。目前,我國的盆底肌鍛煉對防治產后尿失禁的作用已經得到了醫學界及患者的廣泛認可,其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體現出了較為理想的效果,此鍛煉方式有諸多優點,主要體現在盆底肌鍛煉并不會受到時間、地點及體位限制的影響,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鍛煉,但提高產婦出院后鍛煉依從性是影響的盆底肌功能恢復關鍵[2-3]。對此,實施行之有效的延續性護理尤為重要。計劃-執行理論是近年來應用于臨床的護理的一種新理念,在改善腦血管病患者出院后健康行為、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證實有顯著效果[4-5]。該文便利選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該院生產的138名產婦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延續性護理對產婦出院后盆底肌功能鍛煉依從性的影響?,F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在該院生產的138名產婦,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9名。對照組產婦22~32歲,平均(28.66±2.14)歲;孕周38~42周,平均(40.35±1.14)周;產婦受教育年限5~14年,平均(8.12±1.11)年。觀察組產婦20~32歲,平均(28.77±2.55)歲;孕周38~42周,平均(40.55±1.11)周;產婦受教育年限5~15年,平均(8.33±1.14)年。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納入標準:年齡在20~35歲;足月單胎陰道分娩的初產婦;獲得產婦及家屬同意;能配合盆底肌訓練。排除標準:剖宮產產婦;存在產科合并癥和并發癥者;新生兒異常;預計產后復查不來該院。
對照組進行傳統護理干預:產科醫務人員在醫院加強整個圍產期盆底肌訓練的宣教,在產前檢查時即向孕婦灌輸盆底肌鍛煉的相關知識,發放盆底肌鍛煉手冊,讓孕婦初步了解該領域的知識。產后定期開設產前教育課堂,系統地講解理論知識,現場指導盆底肌鍛煉方法。
觀察組實施基于計劃-執行理論的延續性護理干預,醫務人員組建延續性護理小組,培訓并考核延續性護理有關內容。與此同時,開通網絡課堂,在網上進行宣教,解決孕婦沒時間或距離醫院較遠,不方便來聽課的難題。還可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微信群等定期推送相關知識,使盆底肌鍛煉宣教真正普及到每位孕婦身上。產婦在產后出院時,產科組負責將產婦名單推送至社區,讓社區醫務人員在產婦出院后7 d內進行常規上門訪視服務。
社區醫務人員除了在產婦出院7 d內進行產后上門訪視服務外,還增加產后第14天、第28天的上門訪視。在產褥期健康指導的基礎上,一對一指導盆底肌鍛煉,如凱格爾運動,10次一組,2~3組/次,2~3次/d。發放家庭盆底肌鍛煉日記手冊,要求產婦每日對鍛煉情況進行記錄,讓產婦加入盆底鍛煉交流群,每天晚上7點由項目人員發送盆底肌鍛煉的視頻及盆底肌鍛煉相關微信推送,并解決群內產婦提出各種問題,給予專業的解答。實施過程中,通過各方面的協調,采取靈活的應對方式,保證所有產婦均能同時同等享受這一系列不間斷的服務。
在產后第5周給兩組產婦電話提醒,產后42 d回院常規產后復查、并進行盆底肌張力評估[6],和問卷調查(盆底肌鍛煉依從性問卷、盆底功能障礙簡表[7]、國際尿失禁簡表[8]、滿意度問卷),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①采用該院自擬盆底肌鍛煉依從性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完全依從:出院后遵醫囑進行盆底鍛煉;部分依從:不能完全遵醫囑;不依從:不遵從醫囑或不進行盆底康復鍛煉??傄缽男?(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00%。②對干預前、干預后(產后42 d)盆底肌張力進行評估,具體如下:肌力分級0級:無陰道收縮,保持時間0 s,收縮次數0次;1級:陰道收縮顫動,保持時間1 s,收縮次數1次;2級:陰道不完全收縮,保持時間1 s,收縮次數2次;3級:陰道完全收縮,沒有對抗,保持時間3 s,收縮次數3次;4級:陰道完全收縮,具有輕微對抗,保持時間4 s,收縮次數4次;5級:完全收縮,具有持續對抗,保持時間5 s,收縮次數5次。③對比兩組產婦盆底功能障礙、尿失禁等發生率。④采用該院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0~100分),滿意(80~100分)、一般滿意(60~79分)、不滿意(<60分),總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年齡、孕周、受教育年限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本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基本情況比較(±s)
?
觀察組盆底肌鍛煉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盆底肌鍛煉依從性比較[n(%)]
干預前,兩組盆底肌力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0.989,P>0.05);干預后,盆底肌力分級明顯升高,且觀察組盆底肌力分級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12.7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盆底肌力比較[n(%)]
觀察組盆底功能障礙、尿失禁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盆底功能障礙、尿失禁發生率比較[n(%)]
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滿意度比較[n(%)]
產婦在分娩完成后,盆底肌功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有研究證實,產婦進行有效的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其盆底肌功能[9]。因此,針對出院后的產婦,護理人員也要對其進行盆底肌功能恢復訓練指導[10-11]。延續性護理在產婦家庭盆底肌鍛煉中的作用至關重要。該研究針對部分出院后產婦盆底康復需求高,但又缺乏醫護人員專業性指導的特點,采取基于計劃-執行理論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包括組建延續性護理小組、上門訪視、一對一指導鍛煉和微信平臺輔助的延續性護理干預方式,為出院后的產婦持續提供專業性的指導,形式較新穎[12-14]。該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盆底肌鍛煉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計劃-執行理論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升產婦盆底肌鍛煉依從性。同時該研究結果還發現,干預后盆底肌力分級明顯升高,且觀察組盆底肌力分級高于對照組,表明基于計劃-執行理論的延續性護理干預通過對產婦進行健康宣教、解答疑問、一對一指導等措施,更好地讓產婦積極參與康復鍛煉,從而促進產婦盆底肌恢復,結果與高文會[15]學者研究結果一致,在其研究組中,產婦給予延續性護理干預后,盆底功能障礙為11.43%,尿失禁發生率為5.72%,明顯優于傳統護理干預,與該文研究中觀察組盆底功能障礙7.25%、尿失禁發生率4.35%低于對照組的結果相近,說明基于計劃-執行理論的延續性護理干預能更好預防盆底功能障礙及尿失禁情況,從而提高產婦滿意度。
綜上所述,基于計劃-執行理論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可以提升產婦盆底肌鍛煉依從性,提高盆底肌張力,進而降低盆底功能障礙及尿失禁發生,提高滿意度,在臨床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