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剛,許偉國,何永浩
廣州市番禺區中醫院骨傷四科,廣東廣州 511400
前交叉韌帶損傷是臨床中常見的疾病,多為運動性損傷?;颊咭坏┏霈F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情況,自身的運動功能將會受到限制,膝關節也會出現腫脹、疼痛的狀況,若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對該病進行治療,極有可能累及半月板和膝關節軟骨,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臨床常用于治療該病的方法,主要是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時會將韌帶殘端完全清除,這種方法雖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隨著臨床對前交叉韌帶認知的加深。有學者發現,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時保留殘端組織,能夠產生膠原,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2]。鑒于此,該文回顧性選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該院收治的11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就前交叉韌帶保留殘端重建術在治療前交叉韌帶損傷中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取該院收治的110例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患者資料進行分析,按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每組55例。對照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20~52歲,平均(36.44±2.54)歲;致傷原因:30例扭傷、16例運動傷,9例交通事故傷。觀察組,男32例,女23例;年齡20~54歲,平均(36.84±2.15)歲;致傷原因:32例扭傷、15例運動傷,8例交通事故傷。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膝關節鏡、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確認為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患者;②均為單側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患者;③自愿參與該次研究,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韌帶損傷的患者;②合并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③患有嚴重精神疾病,認知功能存在障礙的患者。該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照組: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讓患者在手術床上采取平臥的姿勢,將關節鏡在患者的膝關節前外側置入,對前交叉韌帶的損傷情況進行探查,并在關節鏡的直視下對患者的半月板、韌帶等損傷部位進行處理,處理結束后徹底將損傷的前交叉韌帶殘端清除。
觀察組: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后,讓其采取平臥位,并選取脛骨結節內側做切口,切口長度一般在5 cm左右,形狀為斜形,切開皮膚后在患者的自體半腱肌和肌薄肌部位取肌腱,并切除殘余肌肉,隨后對折縫合,同時還需要對肌腱的縫合直徑進行測量。讓患者將患肢屈膝90°,在股骨踝間窩外側踝內側壁將導針置入患者的膝關節處,并建立隧道,隨后采用4.5 mm的小鉆頭穿透殘余組織和骨質,將隧道擴大成圓筒狀結構,避免在手術過程中損害到殘端纖維組織;于脛骨隧道和脛骨殘端圓筒狀結構處穿入移植物,并在脛骨殘余纖維上將移植物包裹起來,使用Endobutton固定股骨端翻轉,將脛骨短屈膝30°拉緊移植物,使用螺釘固定,確認螺釘牢固后,逐層縫合切口。
手術結束后,分別對兩組患者實施抗感染治療,并在手術后1 d協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隨后根據患者的接受能力以及自身的情況逐漸增加鍛煉的難度。
①在手術前及術后6個月,采用國際通用膝關節評分標準(internationalkneedocumentationcommittee,IKDC)及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lysholm knee score scale,LKSS)對兩組的膝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分。IKDC評分主要包括體育活動、功能及癥狀評分;Lysholm評分主要包括下蹲、疼痛及腫脹等。兩個量表的分值均為100分,分數越高代表膝關節恢復情況越好。②通過隨訪方式,對比兩組術后6個月內的深靜脈血栓、骨關節炎及滑膜炎等并發癥發生率。③在術前及術后6個月,使用自動檢測儀測量兩組的被動活動察覺閾值及膝關節被動角度,測量結果越小說明本體感覺功能越好。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后的IKDC評分、Lysholm評分明顯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膝關節恢復情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膝關節恢復情況比較[(±s),分]
?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4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兩組治療后的被動活動察覺閾值評分、被動角度明顯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本體感覺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本體感覺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
前交叉韌帶損傷是一種常見的膝關節疾病,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較高,發病原因主要與外力撞擊、體育運動過度以及車禍等因素相關[3]。一般情況下,臨床多是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對該病進行治療,這種方式雖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存在較大的創傷性,對人體會造成一定的損傷,且術后也不易恢復,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的微創技術不斷進步,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逐漸步入人們的視野,該手術方式能夠在保障治療效果的前提下減少對人體的創傷,加快術后恢復的速度,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4]。
在以往的前交叉韌帶重建術中,主張完全清除損傷韌帶的殘端纖維組織,以便擴大手術的可視程度,為手術操作提供便利,有利于主刀醫師準確地定位脛骨以及脛骨隧道,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術后膝關節活動受限的發生率[5]。但是,近幾年臨床通過深入研究發現,前交叉韌帶殘端組織中存在豐富的機體感受器,能夠產生大量的膠原,若在手術過程中保留該殘端組織,可有效促進膝關節部位的血供,對神經功能的恢復可起到促進的作用,有利于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6-7]。前交叉韌帶保留術殘端重建術通過保留韌帶殘端的方式,在手術過程中能夠快速且準確地定位骨隧道的位置,同時保留殘端還能起到保護骨隧道內口的作用,可阻礙關節液流進骨隧道,避免炎性因子腐蝕骨隧道,有利于促進骨質愈合[8-10]。除此之外,前交叉韌帶殘端還存在豐富的血供,在手術過程中若保留殘端組織和剩余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移植物的愈合時間,且殘端組織還能在手術后完全包裹移植物,同時還能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有利于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恢復[11-12]。該文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IKDC評分(85.36±2.47)分、Lysholm評分(89.35±2.8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魏海醌等[13]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患者給予前交叉韌帶保留殘端重建術治療后,IKDC評分、Lysholm評分分別為(92.42±3.76)分、(93.94±1.68)分,明顯優于傳統前交叉韌帶重建術,與該文所得結論一致。進一步說明前交叉韌帶保留殘端重建術能夠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促進神經纖維的生長,加快膝關節功能的恢復速度。殘端組織在手術過后還能有效封閉骨隧道,降低對關節腔的影響,避免關節腔出現積液過多而流入骨隧道的現象,再加上前交叉韌帶保留殘端重建術主要是在關節鏡下進行,手術切口以及手術范圍較小,不會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創傷[12-14]。該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4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P<0.05)??梢娗敖徊骓g帶保留殘端重建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韌帶殘端中存在著大量本體感受器,手術結束后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血供,為骨質和移植物提供營養,可有效促進患者本體感覺功能的恢復[15]。該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本體感覺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前交叉韌帶保留殘端重建術治療前交叉韌帶損傷,能夠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本體感覺功能。
綜上所述,采用保留殘端的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對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患者進行治療,臨床治療效果良好,有效促進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改善患者本體感覺功能,安全性較高,并發癥發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