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勇
莆田市第一醫院呼吸內科,福建莆田 351100
近些年,肺癌發生率與病死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其中主要為非小細胞肺癌,臨床治療方式通常為手術治療、化學治療、靶向治療等[1-2]。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癌相比,其生長分裂較為緩慢,擴散較晚,早期臨床癥狀并不顯著,因此多數患者在初次確診時已處于晚期階段,不便于開展手術治療,即使進行手術也容易出現復發和轉移情況[3-4]。隨著醫療技術與測序技術的發展,不同分子靶點藥物的研究與創新,為非小細胞肺癌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的選擇,能夠精準地對腫瘤組織進行作用,改善患者組織損傷狀態,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效果[5]。基于此,該研究隨機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該院進行診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80例,探討常規化療與吉非替尼靶向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部門批準,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80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抽簽方式對研究對象進行劃分,分別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55~81歲,平均(68.26±1.38)歲;臨床分期中Ⅲb期25例,Ⅳ期15例。研究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53~82歲,平均(68.34±1.41)歲;臨床分期中Ⅲb期23例,Ⅳ期17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研究對象均在病理學檢查下確診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與《NCCN非小細胞肺癌臨床實踐指南》[6]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具有一致性;患者知情且自愿參與;認知功能正常。排除標準:精神疾病者;代謝功能嚴重障礙者;既往接受過化療與靶向治療者;發生病情轉移者;對研究中涉及藥物存在過敏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對照組使用常規化療方式對患者施以治療:于治療開始第1~3天,順鉑(國藥準字H37021356)靜脈注射,25 mg/m2;選擇多西他賽(國藥準字H20093850)靜脈滴注,60~75 mg/m2,于1 h內完成用藥,3次/周,3周為1個周期,患者需治療4個周期。
研究組使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療方式對患者施以治療:吉非替尼(國藥準字J20140142)口服,可空腹或者與食物一同服用,250 mg/次,1次/d,3周為1個周期,患者治療周期與對照組一致。
將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腫瘤標志物水平以及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分析和對比。臨床治療效果評估標準為實體瘤療效評價原則[7],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劃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定以及疾病進展4個類型,其中完全緩解表示患者所有腫瘤病灶與臨床癥狀均呈消失狀態,且未發現新病灶,經檢查腫瘤標志物水平正常;部分緩解表示患者腫瘤病灶與臨床癥狀均明顯改善,其腫瘤最大直徑總和改善程度≥30%,且其狀態維持≥4周;疾病穩定表示患者腫瘤病灶與臨床癥狀均有所好轉,其腫瘤最大直徑總和改善程度未超過30%,且其狀態維持≥4周;疾病進展表示患者腫瘤病灶與臨床癥狀均未出現好轉情況,腫瘤病灶最大直徑總和增長程度>20%,或者發現較為明顯的新病灶;臨床治療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腫瘤標志物于患者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利用離心方式獲得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方法對患者癌抗原125(CA125)、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與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進行檢測。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血壓升高和白細胞減少以及肝功能損傷。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實施數據整理與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與對照組在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研究組在CA125、NSE以及CYFRA21-1方面的數據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具有顯著的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比較[(±s),ng/mL]

表2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比較[(±s),ng/mL]
?
研究組與對照組在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肺癌根據細胞類型分組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其中較為常見的類型為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中的癌細胞在顯微鏡下體積較大,且形狀較不規則,根據相關研究顯示,非小細胞肺癌發病率在肺癌總數中的占比超過85%[8-9]。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臨床癥狀主要為消瘦、咳嗽、咯血、咳痰、胸痛、胸悶以及呼吸困難等,部分出現腦轉移患者會發生相關的神經系統癥狀,如行走不穩定、全身疼痛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造成不良影響[10-11]。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以化療方式為主,常用藥物為順鉑、多西他賽,能夠有效延緩患者病情發展,對患者生存周期的增加具有重要價值,但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因身體機能衰竭,其耐受性一般較差[12-13];而化療方式在抑制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身體正常組織造成損傷,因此容易引起患者惡心嘔吐、肝功能損傷、免疫能力下降以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患者在不良反應的影響下容易對臨床治療產生抗拒心理,且嚴重的不良反應會阻礙患者化療的正常實施,可能會致使患者病情發展[14-15]。吉非替尼屬于選擇性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絡氨酸激酶抑制劑,可在抑制酶活性的基礎上阻礙腫瘤生長與血管生成[16];作為分子靶向藥物,其口服方式更便于患者展開臨床治療,進而控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加速腫瘤細胞組織的凋亡,盡可能延緩腫瘤生長,增加患者生存時間[17]。血清腫瘤標志物參與腫瘤組織的發生、發展以及轉移等過程,以特異性屬性存在于惡性腫瘤細胞中,通過對血清腫瘤標志物的監測,可為臨床治療與預后估測提供科學的參考價值[18]。該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腫瘤標志物 水平中CA125為(60.11±4.10)ng/mL、NSE(5.83±2.29)ng/mL、CYFRA21-1(22.07±4.33)ng/mL,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經吉非替尼治療,研究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明顯降低,有助于提升患者預后效果。路銀生[19]研究中顯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經吉非替尼靶向治療,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7.37%)顯著高于常規化療組別(P<0.05);該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為77.50%,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在臨床治療有效率方面的數據與路銀生研究結果相同,說明吉非替尼靶向治療方式相對化療更具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臨床治療中選擇吉非替尼靶向治療方式,其臨床效果較為理想,能夠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且不會增加患者不良反應,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