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寶鳳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福州兒童醫院急診科,福建福州 350001
雖然靜脈輸液具有起效快、按需給予、給藥速度可控、不經口服等優點,符合大部分患者的耐受性,但與成年患者相比,兒童患者存在較大的特殊性。研究指出,小兒靜脈輸液不像成人輸液那樣安靜有序,輸液中的兒童會經常哭鬧,易出現不配合現象,加之家長訴求較高、環境嘈雜等因素影響,容易增加門診兒童輸液室中護士穿刺難度和護理難度[1]。護士在為兒童輸液時,心理上往往承受著較大的壓力,這會導致護士輸液時技能水平降低,易引發一些不良后果,如穿刺失敗,輸液中出現意外等[2]。更為嚴重的是,如不恰當靜脈輸注液體,不僅會增加患兒的身心痛苦,降低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甚至還可能導致嚴重后果,其中包括機體循環系統異常、低鈉血癥所致永久性神經系統損傷、低血容量、器官灌注不良、血容量增加、水腫和心力衰竭,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患兒死亡[3]。
該研究發現,在門診兒童輸液室中應用改進優質護理服務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兒童輸液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輸液風險,患兒及家屬的滿意程度也有一定幅度提高。為此,該研究方便選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期間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福州兒童醫院急診科診治的110例兒科疾病患兒,用于分析優質護理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110例被診斷有兒科疾病,需在該院門診兒童輸液室中行靜脈穿刺的患兒,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全部患兒分為甲組和乙組兩組。其中甲組55例患兒,平均年齡(5.35±2.45)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為感冒)40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等)5例,消化系統疾病5例,水痘2例,手足口病3例。乙組55例患兒,平均年齡(5.31±2.12)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為感冒)40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等)5例,消化系統疾病5例,水痘2例,手足口病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兒家屬均知情并同意參與該次研究。且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以后準許開展。
納入標準:經該科診斷證明有上述疾病,且患兒在該院門診兒童輸液室中行靜脈穿刺輸液治療,輸液總時長超過1 h者。
排除標準:輸液前試敏實驗發現患兒對輸液用藥過敏者;不符合靜脈穿刺輸液治療方法指征者;其他經該科討論認為不適合納入研究者。
1.2.1 常規護理方法 乙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服務。乙組患兒在門診兒童輸液室中應用常規護理方法,具體方法為:①首先指導患兒家屬掛號、排號,向主治醫師咨詢用藥,并繳納藥品費用[4]。②維持排隊區域秩序,依次叫號。③接待患兒后,首先安撫患兒,查對注射單信息,準確無誤后在一定固定方式(如夾板固定)的輔助下行靜脈穿刺。④選擇合適的靜脈綁扎止血帶,并對穿刺皮膚進行局部清潔和消毒;確定穿刺成功后,使用醫用膠布妥善固定針頭,然后指導患兒家屬帶領患兒前往指定輸液區輸液,并指導家屬掛好輸液袋,同時口頭囑咐患兒家屬不可隨意離開輸液室,不可隨意調整輸液速率[5]。⑤輸液完成后,輕柔拔出穿刺針,進行消毒,并指導家屬按壓穿刺部位。⑥定期巡查,觀察患兒體征和穿刺部位情況。⑦積極幫助患兒家屬解決實際問題。⑧如在穿刺中發生意外情況,立即給予相應處理。
1.2.2 優質護理服務方法 甲組采用該院改進后的優質護理方法進行服務。該科對甲組患兒特別采取了如下改進優化的優質護理服務方法,具體如下。(1)改進穿刺方法。該科經研究討論,決定采用如下改進穿刺方法:①6個月以內的嬰兒,首選頭皮靜脈穿刺(除外甘露醇、血管活性藥等特殊藥物)。②6個月以上幼兒,選擇手背、足背、大隱、前臂、等相對粗、直的血管,避開關節活動部位。輸液時采用一定固定方法輔助,如手板、貼膜等。③如患兒家屬同意該科采用兒童留置針,減少穿刺次數,保護患兒血管[6]。可推廣由高年資護士向新入職護士傳授工作經驗的方法,通過看、找、拍打等方式分析患兒靜脈的走向、深淺、粗細和滑動度等信息。靜脈的選擇以先頭皮后四肢、先額后枕、先大后小為原則。穿刺時屏退旁人,禁止無關家屬和患兒圍觀,選擇好血管以后,右手持針,左手小拇指勾管,以15°的角度穿刺,見回血后,再往靜脈內進針一部分,順勢用右手固定,左手稍退針芯,左手固定,又繼續往前進針,直到理想的部位,完全拔出針芯,做好固定[7]。
(2)改善病房環境。該科可利用屏風等物品分離等候區與輸液區,以免正在接受穿刺且哭鬧不止的患兒對正在等候輸液的患兒情緒造成不良影響;在等候區和輸液區放一些有趣、無聲的動畫片,吸引患兒的注意力,同時擺放一些貼近家長需求的育兒宣傳冊[8]。如發生孩子哭鬧,家長難以安撫的情況,該科護士可輔助家長進行安撫,同時也應疏導家長的緊張情緒,避免家長失去冷靜后無法正常看護孩子。在兒童輸液室進出的人員相對繁雜,易造成室內空氣流動不佳等問題,要求醫護人員定時打掃輸液室內的衛生,加強衛生巡視,及時清理隨意丟棄的垃圾,同時還應開窗通風,加速室內空氣流通[9]。此外,醫護人員還可以在兒童輸液室內張貼可愛、有趣的卡通圖案或海報,轉移患兒注意力的同時,還能積極營造溫馨的輸液氛圍。
(3)優化巡查工作。該科安排護士以每10分鐘1次的頻率進行巡視,在巡視過程中積極與家長溝通,向家長進行耐心的健康宣教,普及健康知識。疏導家長的緊張情緒,讓家長理解、明白治療經過。巡視中仔細觀察患兒癥狀變化,核對藥液的滴速,及時進行調整,避免藥液的快慢,影響藥物治療效果。對3歲以下哭鬧不安的嬰幼兒要加強巡視,排除因靜脈刺激、恐懼所致的哭鬧,警惕藥液外滲、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及病情變化。如遇患兒病情突然變化,應保持鎮靜及時通知醫生,準備搶救物品及時施救。除此之外,醫護人員還可借助擁抱、撫摸等方式拉近與患兒之間的關系,通過和藹可親的語氣或態度與患兒進行溝通,幫助患兒轉移注意力,以免對穿刺產生不必要的恐懼或戒備心理[10]。
(4)意外情況的應急處置。發生意外情況時,該科要求護士立即停止輸液(但不拔掉靜脈針頭,保留靜脈通道以便后續干預),通知護士長到場評估嚴重程度,如情況較輕則現場進行處置。例如輸液中發現有腫脹,則重新穿刺,同時囑患兒臥床休息,待患兒病情平穩后需要注意安撫患兒及家屬的情緒,避免事態惡化。如情況較為嚴重,則立即尋求上級醫師幫助。同時注意安撫患兒家屬。
(5)細節服務。①在患兒輸液過程中,建議醫護人員使用該科自制的護手托妥善固定患兒的輸液部位,以免因患兒過度活動穿刺肢體造成脫針、輸液腫脹等現象;②在輸液室內放置飲水機,及時為患兒及家屬提供免費水杯和冷、熱水;③為了有效滿足不同患兒及家屬的輸液需求,醫護人員還可以在輸液室內常備便民箱、被子、毯子、熱水袋等物品;④為保護患兒及患兒母親的隱私,建議在輸液室內設置尿布臺與哺乳室,便于更換尿布的同時,還能方便患兒及時接受母乳喂養[11-12]。
應用效果評價標準:統計兩組患兒一次穿刺成功率(進針即見回血且成功抽取足量血液)、輸液中患兒哭鬧時長,來作為護理效果的評價指標。另通過兒童疼痛行為評估量表(FLACC)[13]來評價患兒在穿刺過程中的疼痛情況,該量表有5個項目,評分總分為0~10分,其中0分代表舒適且放松,10分代表嚴重疼痛,并評價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包括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操作水平等,得分范圍介于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家屬對臨床護理的滿意度越高,并根據最終的得分結果分為滿意(90分以上)、較滿意(89~70分)、不滿意(70分以下)。
安全性評價標準:統計兩組患兒穿刺過程中出現輸液相關性癥狀的例數。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甲組患兒一次穿刺成功率為65.45%,乙組患兒一次穿刺成功率為45.45%,甲組比乙組一次穿刺成功率提升2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53,P=0.03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次穿刺成功率對比[n(%)]
甲組55例患兒中哭鬧49例,平均哭鬧時長(13.90±5.21)min,乙組55例患兒中哭鬧48例,平均哭鬧時長(21.21±8.33)min,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患兒穿刺中的疼痛和不適程度相較于乙組更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穿刺中疼痛程度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兒穿刺中疼痛程度對比[(±s),分]
?
甲組穿刺部位腫脹、藥液外滲和輸液反應3種情況的干預效果優于乙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哭鬧不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輸液中意外情況對比
研究資料指出,導致患兒靜脈輸液失敗的因素主要包括:①醫護人員的操作技術不熟練;②患兒配合度相對較低;③血管情況較差;④穿刺后未能妥善固定。血管情況是一種不可變因素,其他失敗因素均能夠借助科學、高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予以避免或改善,進而顯著提高兒童輸液室內的靜脈輸液成功率[14-16]。進一步證明了,臨床在兒童輸液室內采用安全、穩定、有效的護理干預模式十分重要。
該次研究發現,優質護理服務方法對門診兒童輸液室中患兒靜脈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改善作用明顯,經優質護理服務干預后,患兒哭鬧的時長更短,輸液中意外情況發生次數更低,患兒穿刺中疼痛程度更低(P<0.05)。這說明該優質護理服務對患兒的安撫效果更好,有利于增強患兒依從性,從而減少安全風險。
該科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兒童對刺激適應性較差,大多數患兒在輸液治療時會因恐懼而導致抵抗和哭鬧,降低依從性。而且,患兒對輸液工作的不配合也是導致穿刺失敗的重要因素。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創造合適的人文環境,減少患兒的緊張情緒和恐懼心理,使患兒能融入到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并通過轉移患兒注意力的方式降低其對穿刺的抗拒。
從護士角度來說,該科科學選擇穿刺方式,穿刺靜脈根據患兒年齡,患兒的靜脈實際情況等因素進行選擇。并且由高年資護士向新入職護士傳授工作經驗,通過看、找、拍打等方式分析患兒靜脈的走向、深淺、粗細和滑動度等信息[17]。配合合適的固定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次穿刺成功率大幅增加。另外,該科積極推廣兒童靜脈輸液留置針,向患兒家屬講解留置針的好處,爭取獲得家屬的理解與配合。經該次對比研究發現,優質護理服務方法對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改善作用明顯(P<0.05);經優質護理服務干預后,患兒哭鬧時長更短,輸液中意外情況發生次數更低,患兒穿刺中疼痛程度更低(P<0.05);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為65.45%,患兒哭鬧率為89.09%。說明該優質護理服務對患兒的安撫效果更好,有利于增強患兒依從性,從而減少安全風險。與葉雪芬等[18]的研究結果(觀察組一次穿刺成功率98.4%高于對照組90.4%)基本一致。說明該研究的信度高,對于臨床護理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
對于患兒在輸液過程中出現的幾種常見不良反應,該科仔細分析其原因,發現輸液反應立即停止輸液,并查找原因,但不立即拔掉靜脈針頭,而是保留靜脈通道以方便后續的干預工作。在保留好靜脈針頭的情況下,將裝有原液體的輸液器管道換掉,然后輸入與原液體性質不一樣的液體,待病情穩定后再議加藥。針對患兒實際情況,該科護士可現場決定行保暖、吸氧和物理降溫等方法進行干預。如情況輕微,該科護士囑患兒臥床休息,待病情平穩后需要注意安撫患兒及家屬的情緒,避免事態惡化。如情況嚴重,立即呼叫上級醫師尋求醫學干預。
綜上所述,該科認為優質護理服務在門診兒童輸液室中的應用效果極佳,安全性高,建議在門診兒童輸液室中選擇該護理方案進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