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軍
摘 要:現在是大數據時代,每個行業之間都會利用大數據,以便更好的發展。大數據為我們的高校思政教育和計算機教育都提供了多個嶄新的道路,在教育行業里面更加是有效的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率以及教育質量。本文主要通過目前大數據技術對教育事業中計算機教育和高校思政的主要意義,并分析在現階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計算機教育的結合模式的發展結論,以此為基礎來分析大數據所帶來的好處以及未來實際發展的主要前景。
關鍵詞:大數據 高校思政 計算機教育 應用發展
1 大數據在高校思政與計算機教育中的應用
1.1 逐漸完善教師管理系統
在我們的教師隊伍之中,為了逐漸形成一些很多教育管理平臺上的相互溝通,相互協調的性質,大數據就會進行平臺整合以及交流信息的相互協調式的相互流通,這樣才有利于大數據之間形成多樣式和完善的教師管理系統。當然在大數據的基礎之上,高校思政與計算機教育的方式以及教師隊伍的教育實效性都會得到相應的解決。在大數據的前提下,我們需要實現每個年級的老師資質資料的搜集,并且為我們的老師建立一份個人檔案,這樣不僅僅是建立了教師資料,更是有利于完善我們老師的管理系統。通過高效的大數據理論,可以不斷搜集和整理出與教育相關的平臺服務資料,逐漸形成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教師資料。
減輕老師的工作負擔。將老師團隊使用的大數據資料變為老師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這樣有利于幫助老師快速做出教學方案,減輕教師工作負擔。對大數據的多角度,多層次的關系分析,多方面的相互融合,進行綜合利用,評價教師隊伍的發展情況,找準教師隊伍的發展問題,研判教師團隊的發展方向,確定教師團隊的發展方向,提高教師團隊的工作決定性、有效度和科學度。
1.2 大數據在高校思政與計算機教育中的高效管理手段
目前,大數據的理論模型已經慢慢的形成了一定規模,成為教育中的重要輔助工具。更多有理數據的使用,實現數據的透視化、簡單化,有效地提升了我們教育的管理手段,同時也會增加我們教育機制的管理范疇。雖然教育事業在大數據之前一直保持著循規守矩的方式,但是在大數據時代的影響下,我們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改變,盡可能的去做出和時代一樣的管理模式。和大數據相結合會更加有利于搜集高校思政與計算機教育信息,提升老師隊伍的管理水平,促進整個教師體制的完善,實現教師管理流程的精簡化,不斷提高教師的管理水平。
1.3 大數據帶來的大學人才培養環境
目前社會上的教育都是智慧的教育模式,會通過多種教育學習的環境和大數據的分析,進行智慧型教學模式的開發,以及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提升高校思政與計算機教育的教育價值觀念和人才培養的環境,這樣才能夠正真意義上去實現學習環境的改變和教育理念的正確運用。
利用智能技術,加快高校思政和計算機教育的推動,幫助學校培養更多的人才,創建出更加新型的教育模式,這其中包括教育事業體制、相互學習、智慧交流。促進我們智慧校園的發展,推動整個智慧流程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開發出一個新的三維性質的集中教育。
2 大數據給高校思政與計算機教育帶來的好處
2.1 我們以前的教育,很多知識的實踐應用,都得不到驗證,那是因為教學條件的落后,教學技術的有限。發展到今天,我們教育技術的不斷更新,我們高校思政與計算機教育的教師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技術,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多種不同的教育方式,讓學生盡可能的得到最大的學習優勢,這也就是大數據所帶來的優勢之一。
2.2 大數據的更新數據能力以及信息收集能力的提升。現在的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科技發達,信息流通,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生活也越來越方便,高校思政與計算機教育的高效性就是這個高科技時代的產物。對大量消費者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營銷。做小而美模式的中長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做服務轉型。面臨互聯網壓力之下必須轉型的傳統企業需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價值。
3 結束語
大數據在高校思政與計算機教育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它不僅僅逐漸的完善我們教師管理的系統,還可以進行科學的管理,同時它對我們的教育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因為在很多的時候大數據帶來的理論分析,都可以作為實踐性的基礎設計用,本文從大數據的實際應用意義出發,分析了大數據給高校思政與計算機教育帶來的好處。這也是從實際情況出發,通過一定的實踐與實驗的數據分析得出的正確理論。
2020年重慶工程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20xzky02)。
參考文獻:
[1] 左軼男.大數據在高校思政與計算機教育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 000(006):P.147-147.
[2] 于雪晶,周麗娟.大數據技術在高校思政與計算機教育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9,155(09):166-166.
[3] 米衛娜.大數據視閾下"微課"在理工科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及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1).
[4] 韓玲玲.MOOC與大數據技術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 2020, v.22(04):194-194.
重慶工程學院 (重慶市 40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