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爸爸,我要吃冰淇淋。”兒子跟我說。“不行,先吃午飯,再吃冰淇淋。”我說。“我現在就要吃!”兒子憤憤地說。“冰淇淋太冷,你胃里還沒有東西,直接吃這么冷的容易傷胃。”我耐著性子說。“我現在就要吃!”兒子吼著對我說。“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我也朝他大聲吼叫,面目猙獰。
倔強的兒子眼里滿是淚水,我的兇相讓他有些害怕了。可是他并沒有妥協,而是把桌上的叉子和勺子直接扔到地上。脾氣火爆的我立馬拍了桌子:“你給我去自己的房間反省一下!”我把他生拉硬拽回他的房間,任憑他在里面拍門踢門哭叫。三分鐘后,我讓他出來,此刻我們已經成了敵人,他看我的眼神都是恨意。
類似的場景上演了不知多少回。我有一個七歲的兒子和一個三歲的女兒,他們的性格都非常倔強。我好羨慕為什么別人的孩子那么乖巧聽話,而自己的孩子經常把我氣得七竅生煙?妻子說性格倔強是有基因遺傳的,可她是非常安靜溫和的人,小時候也沒怎么和她的妹妹打過架。那么,孩子們是像我嗎?
我小時候確實是讓人不省心的調皮孩子,父母說“東”,我就會往“西”。記得家里有個玻璃茶幾,我爸說:“你要是爬上去,我就打你屁股。”他不說還好,這樣一說,那我就一定要爬上去試一試了。小時候我討厭吃青菜,我媽夾了青菜放在我的盤子里,說:“你想吃紅燒肉,得先把這些青菜吃完。”我寧死不吃,最后還把盤子扔到地上。
想了許多,我突然頓悟了:是什么讓我從小喜歡和父母對著干?是因為我反感他們總是用命令式的語氣和我說話,以及他們總是替我決定一切。但是,我現在對自己的孩子不也總是用命令式的語氣和替他們做決定嗎?
我希望改變,漸漸開始注意自己跟孩子說話的語氣,不是原則問題,會向他們做小小的讓步甚至妥協。他們想在飯前吃冰淇淋,我提議他們先吃兩口冰淇淋,然后吃飯,飯后可以吃更多冰淇淋,他們接受了,午飯也吃得津津有味。周末,兒子要先看卡通片再做作業,以前我一定會一口回絕,現在我讓步了,讓他先看卡通片,看完后他果然乖乖做作業了。
回想以前,孩子想以他們的方法做事,我想讓他們按我的方法做事,最后搞得兩敗俱傷。現在,在很多事情上我樂意妥協和讓步,孩子感受到了我對他們的尊重和信任。不過在有些事情上,和他們進行斗爭是值得的。兒子很喜歡一邊看書一邊吃飯,我跟他說:“吃飯的時候不可以看書。”他噘起嘴巴,表示不同意,不理我三番兩次的勸誡。看到他的樣子,我真想一把抓過他的書扔掉,但是我知道這樣會徹底惹毛他。我努力讓自己鎮定,嚴厲地說:“我們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應該遵守家里的規矩。你要是繼續一邊看書一邊吃飯,那我要考慮請你出去了。”這次我的話,讓他收起了書。
孩子性格倔強,是優點也是缺點,如果家長能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好好地引導和培養他們,那么缺點也能轉化成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