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梅
【關鍵詞】家園共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從幼兒時期開始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能讓幼兒終身受益。幼兒在學前階段普遍比較聽話,教育難度不大。而行為習慣是長期堅持而形成的,幼兒在學前階段尚未形成某種行為習慣,因此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幼兒園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健康成長需要和教育任務的要求,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同時,在貫徹落實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時,應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家園共育的方式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薄弱點
在接受教育后,幼兒園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場所,幼兒能從中學到知識,對外界進行有效的認知。當認知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強化后,幼兒則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漸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這是因為幼兒園教師一般會對幼兒開展常規教育與社會教育,幼兒可以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習禮儀知識,懂得一些基本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如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寬容待人、愛惜物品、愛勞動、愛衛生等。但是幼兒園教師在開展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時,還是存在一些比較明顯的問題,導致這一教育成為幼兒園教育的薄弱點。
一方面,有的教師在開展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時,發現幼兒園的行為習慣教育與家庭的行為習慣教育之間嚴重脫節,表現在幼兒雖然在園內聽教師的話,但是在家里幼兒卻變得比較任性,在家長的寵溺和縱容下丟掉了教師的教誨。另一方面,有的幼兒偏向于認為家長才是正確的,更聽家長的話。在家長溺愛幼兒的情況下,家長給幼兒灌輸的錯誤觀念很容易影響幼兒在園內的學習行為。
這些問題的存在,明顯反映了一個現象: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不同步,彼此相互制約,受到的負面影響比較多。這就需要幼兒園教師針對這一現象進行教學思考,在家園共育理念的支持下搭建一條共同合作的橋梁,讓幼兒能夠在教師與家長的雙重教育引導作用下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獲得健康協調的發展。
二、家園共育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的實踐途徑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边@意味著家園共育是幼兒園教育的一個重要教育模式,幼兒園教師應在開展教育時將家庭的教育力量調動起來,彼此合作,共同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對幼兒的健康成長給予指導。在開展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時,可在家園共育理念下采取以下幾種教學途徑。
(一)開展家長問卷調查,為養成教育提供數據參考
幼兒園教師要在家園共育理念下開展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最基礎的一個前提就是要了解家長對幼兒開展行為習慣引導教育的實情。而要想掌握好這一實情,則可設計一個家長調查問卷,對家長在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的家庭教育現況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可以包括幼兒在家的具體行為表現、家長對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做法和想法等。
在做好問卷調查后,教師可對相關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系統地了解幼兒在家的行為習慣發展現狀和受教育情況。比如,幼兒在家依舊依賴父母給自己穿衣服、飯前洗手時也要父母抓著小手放在水中清洗、飯桌上需要父母給自己喂飯、換洗的衣服隨意丟在一邊……這些情況在家庭中的發生率非常高。而家長更多的就是放任幼兒養成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因為他們的想法是幼兒還小,并不懂得自理,幫助幼兒做這些事情是父母的本分。對幼兒的行為習慣進行嚴格教育與引導的家長占小數,但有些家長的教育引導方法不夠科學合理,會讓幼兒過早地失去快樂的童年。幼兒園教師在了解家庭教育實情后,可針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際問題進行思考,探索出符合實情的家校共育對策,以奠定接下來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基礎。
(二)加強家園合作交流,制定針對性的養成教育方案
幼兒園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合作交流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因為幼兒園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兩者之間應加強彼此的合作交流,讓彼此的教育思想、觀念和方法等相互銜接、融合,這樣才能對幼兒開展最有效的養成教育。在與家長進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應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讓家長了解哪些行為習慣對幼兒的健康成長來說是不好的;二是讓家長了解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三是讓家長接受相關知識的教育,更新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觀念和方法。
在家園合作交流過程中,幼兒園教師要及時糾正家長的一些錯誤認知或觀念,鼓勵家長主動說出自己的疑惑,然后由教師對其進行答疑解惑,增強家長的認同感,提高家長的支持度。比如有些家長認為幼兒年紀還小,自己吃東西的時候很容易浪費食物,家長喂的話,不僅不浪費食物,還能保證幼兒吃飽。對于家長的這一疑惑,教師可從行為依賴的危害性這方面入手,讓家長認識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良習慣的危害,應該注重讓幼兒從小樹立起獨立意識,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技能。教師還可為家長提供建議,比如幼兒喜歡模仿,家長就可以和幼兒互動,耐心又慈愛地引導幼兒模仿自己吃飯的動作,爭取讓幼兒在模仿家長正確行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飲食行為習慣。教師也可引導家長去搜索一些教導幼兒正確吃飯動作的動畫視頻,讓幼兒在觀看動畫視頻時學習動畫人物的吃飯動作,幫助幼兒樹立起正確的飲食行為習慣。
(三)加強家園實踐活動,增強養成教育的實踐效果
教師可將幼兒園作為實踐教育陣地,組織家長和幼兒一起參與到家園共育的實踐活動中,讓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幼兒園養成教育活動中來,陪伴幼兒一起健康成長。因此,教師可在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時,定期開展“良好行為習慣”為主題的家庭劇比賽。即家長可以和幼兒一起創編一個蘊含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家庭劇,在家園實踐活動中進行演示。家長可選取某一真實的生活場景,融入情景劇的元素,將自己在家中教導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場景再現出來,與其他的家庭小組進行比賽,比一比哪個家庭小組做得最好,評比出優秀的家庭小組。
例如,有的家庭小組選擇了“衛生行為習慣”的家庭劇主題,在創編家庭劇時,融入了自己在家中教導幼兒講衛生、遵守衛生行為規則的具體場景,如每天晨起時都自己刷牙洗臉、穿戴整齊;上廁所后用水沖干凈馬桶,再用洗手液洗手;玩過的玩具擦干凈臟污后,放到規定的位置;每天定期清理房間內的垃圾,將垃圾分類后扔進垃圾桶。有的家庭小組則選擇了“勞動行為習慣”的家庭劇主題,在創編家庭劇時,將自己在家中指導幼兒養成良好勞動行為習慣的畫面融了進來,比如幼兒幫媽媽收拾碗筷、幫爸爸提鞋子、和爺爺一起種花草、洗自己的臟衣服等,均可成為這一主題家庭劇的內容。通過這一家園共育實踐活動,家長和幼兒都可獲得一定的體驗和感悟,家長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
總之,在家園共育理念下開展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勢在必行的教育舉措。教師可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實情,然后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共同討論出一套適用于幼兒園、家庭的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方案,旨在對幼兒的行為進行科學的引導與教育,使其在幼兒園的發展時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