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林布
摘 要:隨著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寄宿制小學的出現成為農村基礎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生大多來自于并校前規模較小的學校,他們在原來學校里接受的管理相對比較松散,放學后的日常生活都是由父母來照顧。而學校合并之后,規模急劇擴大,特別是寄宿的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學校需要更加嚴格的日常管理。同時,學生年齡都比較小,又突然離開父母來到學校獨立生活,這就給學校的日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強學生安全、紀律、衛生、學習等方面的養成教育就成了農村寄宿制學校十分重要的任務。本文就強化農村寄宿制小學養成教育的意義進行了探析,希望能對小學生的成長教育有一定的促進性作用。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 小學 養成教育 意義
為了學生的安全與成長,為了教學工作能夠順利地進行,為了讓家長和社會放心,多數農村寄宿制小學都在積極地進行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然而,據調查分析,農村寄宿制小學養成教育的現狀并不容樂觀,無論是教育目標、教育方式還是教育結果,都值得認真地反思。
一、農村寄宿制的基本意義
學校之所以這樣安排,理由也很簡單: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較多,小學生又非常愛動,午飯后和晚飯后的時間,學校里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如果不讓學生在教室里學習,就很容易出現安全事故,那樣的話,不僅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而且不能讓家長和社會放心,同樣也會影響到學校的聲譽與發展。這樣的理由表面上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仔細分析起來,很快就會發現,這樣的養成教育是學校在變相地推卸自身改進管理的責任,是以學校的發展需要為價值取向,從根本上忽視了學生發展的需要,是違背“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思想的。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就是活潑好動。特別是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生在學校除了學習活動之外,還需要大量的課外活動,他們要在課外活動時間里與小伙伴們自由輕松地做游戲,開展體育運動或進行思想交流。這樣的活動既可以減輕他們課堂學習中的壓力,也有利于他們舒展筋骨,還有利于他們社會性行為的不斷形成與發展。顯然,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的養成教育應該以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為目標,并在此基礎上采取更加合理的措施,以保證學生在活動中的安全。
二、多種途徑,抓好學生養成教育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 ”“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鍛煉身體的習慣。”養成教育關系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寄宿制學校加強養成教育是學生成長規律的內在要求。寄宿制學校學生在校時間多,學生生活在學校,學習在學校,活動在學校,學校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生活實踐的空間。但如果寄宿生的吃、住、行、生活得不到妥善合理的管理,那么,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就無從談起。無論從人的成長規律,還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寄宿制學校都必須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
(二)寄宿制學校加強學生養成教育彌補了家庭教育的不足。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現在的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很差,不會做飯,不會洗衣服,不會料理自己的起居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缺乏必要的獨立生活能力。有的孩子雖然知識豐富,頭腦發達,但因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成了由人供奉的“天才”。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引出的一系列問題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寄宿制學校進行養成教育有其潛在的優越性和重要性,能彌補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中的不足。
(三)寄宿制學校加強學生養成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首先,養成教育是由基礎教育的任務決定的,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術和身體心理素質,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會健體”。其次,學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養成教育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良好的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就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另外,加強養成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需要。
三、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規范養成教育的保障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完善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保證。可以從實際出發制定《生活教師管理職責》《班主任工作職責》《行政領導管理職責》《后勤人員(含廚師)工作職責》《住校生一日常規》,建立《住校生交接制度》《住校生晨練制度》《住校生晚自習輔導制度》《文明寢室評比制度》等多項管理制度。通過一系列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保障了在校生住得放心、吃得舒心、過得開心、學得順心,在愉快的集體生活中培養獨立生活的習慣,形成自主生活的能力。
四、優秀的管理隊伍,是落實養成教育的關鍵
寄宿生從周日下午進校到周五下午才離校,吃住全部在學校,怎樣才能讓學生安下心來健康地學習和生活?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是提高寄宿生養成教育質量的前提。因此,可以對寄宿生的班主任、生活老師進行精心篩選,學校由校長任組長,全體行政人員通力合作,形成多級梯次的寄宿生養成教育管理隊伍。為保證學生在校營養充足,學校可以專門高薪聘專業廚師擔任食堂廚師,制定符合學生口味和生長需要的營養菜譜。
五、結語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中小學生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養成教育是學校教育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而農村寄宿制小學在學校管理、課程設置及學生日常生活安排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實施養成教育具有潛在的優越性。農村寄宿制小學加強養成教育是學生發展的內在要求。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在校時間多,學生生活、學習、活動主要都在學校,學校雖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生活實踐的空間,但如果他們的吃、住、行、玩得不到妥善、合理的安排和管理,那么,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就無從談起。所以,寄宿制小學必須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
參考文獻:
[1]單大圣.加快教育改革發展適應發展理念深刻變革[J].群言,2015(11):15-19.
[2]岳玉閣.小學轉崗幼兒園教師培訓工作研究——基于寧德的調查[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06): 69-72.
[3]江丹.寄宿制學校指導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以東北師范大學南湖實驗學校為例[J].才智,2013(31): 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