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摘 要:高考試題已深入貫徹對核心素養的考查。為解決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如何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困惑,作者以《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為例,深度開發情境材料,設計有效地教學活動,探討核心素養的落實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地形;人類活動
一、教學背景分析
人教版教材中關于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內容分散在教材的不同章節,如全球氣候變化、山地對交通的影響、河流對聚落的影響等。本節課在選取教學內容時,并沒有把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進行全面的、多要素的分析,而是選取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地形要素進行小切口、大縱深的分析。只要掌握了分析的方法,自然地理要素中的其他要素(如氣候、土壤、水文等)對人類活動(如工農業生產、人口與聚落的分布、商貿的發展等)的影響也可以掌握,舉一反三。在教學過程中既能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又契合全國卷高考考題特點。
二、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探究
【課堂探究一】地形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材料一:展示“半坡原始村落復原模型圖”和“半坡原始村落功能區示意圖”
◆探究問題:
1.半坡原始村落坐落在山坡的南面有什么好處?
2.村落選址在河谷階地可以獲得哪些優越條件?
3.村落分布在河流的凹岸還是凸岸?為什么?
4.壕溝對村落有什么意義?
【課堂探究二】地形對交通線的影響
材料一:展示攀枝花市城區主干路及周邊地形分布圖
材料二:攀枝花市鋼鐵企業主廠區所在地弄弄坪是一個長不到三公里、寬不到一公里、自然坡度高達10度的窄山坡。設計人員破除過去鋼鐵廠所謂大平面、大廠區、大鐵路和“人字形”平面布置的老框框,在高差80米的山坡上采用三個大臺階、23個小臺階的豎向布置。
◆探究問題:
1.描述攀枝花市周邊地區的地形特征,并分析其對攀枝花市城區主干路的分布特征的影響。
2.分析弄弄坪地形特征對攀枝花市鋼鐵企業的工程建設和廠區內部交通的影響。
【課堂探究三】地形對氣候及工農業的影響
材料一: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尋找最佳避寒地”的課外研究中發現,有“百里鋼城”之稱的攀枝花市1月平均氣溫達13.6℃(昆明為7.7℃,成都為5.5℃),是長江流域冬季的“溫暖之都”。
材料二:攀枝花市,干熱河谷中的熱帶水果王國
攀枝花市位于北緯26度附近,地處西南內陸,遠離海洋,但卻適合熱帶水果的生產。攀枝花市杧果具有“緯度最北、海拔最高、成熟最晚”三大特點。
◆探究問題:
1.從地形角度分析攀枝花市能夠種植熱帶水果的自然原因。
2.簡析攀枝花市杧果晚熟的自然原因。
3.分析與海南省相比,攀枝花市杧果生產的優勢條件
4.小明建議把攀枝花市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們冬季來此度假。小亮則從空氣質量角度提出質疑。試為小亮的質疑提出論據。
三、核心素養的實踐思考
(一)情境材料的深度開發,是核心素養培養的基礎載體
現實中的地理事象往往是結構不良的材料。這種具有劣性結構的情境材料,教師要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將其解構為良性結構的情境材料,才能應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去回答問題。[1]
本節課的情境材料主要來源于《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刊發的《攀枝花市,干熱河谷中的熱帶水果王國》一文。文章說“從鋼鐵之城到熱帶水果王國,攀枝花市正在完成顛覆性的變遷。這座幾乎全境位于金沙江干熱河谷的川西南小城,已經成為橫斷山區一個頗具盛名的水果王國。”筆者認為此材料在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方面,在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挖掘空間,如地形對工程建設、交通運輸、工業生產、農業生產等各方面的影響。一節課主要圍繞某一地區進行問題設計,對區域認知的目標層次、對運用區域的視角和方法認識復雜地球表面的思維品質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二)小切口、有梯度、分層次的問題設計是通往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橋梁
培養學生高階綜合思維,需以課程標準規定的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為支撐,以真實的地理事象為情境,設計遞進式的問題鏈,讓學生在一個主題的學習過程中,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力。[2]
強調小切口、有梯度、分層次的問題設計,是為了更好地適應高考的問題設計,同樣是地形對交通的影響,第一個探究問題,分析攀枝花市周邊地區的地形對攀枝花市城區主干路的分布特征的影響,對學生能力要求相對較低。而第二個探究問題,分析弄弄坪地形特征對攀枝花市鋼鐵企業的工程建設和廠區內部交通的影響,學生須從車站與廠區的并聯布置、膠皮運輸機的橫向運送、為適應熾熱物運輸要求而把煉鐵煉鋼軋鋼廠布置在同一臺階的特點、建筑系數的提高及運輸流程的縮短等方面組織答案,其對綜合素養的要求明顯高于第一個探究問題。
1.關注古今差異,體現人地協調觀的發展變化
本節課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地協調觀的素養培養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案例的選取包括半坡原始村落和現代鋼鐵城市攀枝花市,目的在于強調人地協調觀的歷史變化層面。在古代崇拜和畏懼自然階段,人類選擇居住地時大部分受制于自然環境,選擇南面、河谷階地、凸岸,被動地適應自然,對環境的改造也僅僅是挖壕溝以排水、防衛,對環境的作用強度小。而攀枝花市的交通建設、工農業發展則是現代在人類因素占主導作用下的人地關系,但人類依賴自然環境與發展不會從根本上改變。攀枝花市的交通建設、鋼鐵企業的布局、農業生產的布局和變化、洛比托鐵路的限速,都體現了地形對人類活動的直接影響。而地形導致工業生產污染嚴重,使攀枝花市不適宜成為冬季“避寒之都”,則是地形對人類活動的間接影響的表現,也體現了現代人類活動影響強度已經對環境造成消極影響。攀枝花市正在完成“從鋼鐵之城到熱帶水果王國顛覆性的變遷”,能夠從一定層面上對人地關系的協調起到積極的作用。通過問題探究,實現人地協調觀的培養目標。
2.關注時空思想,體現綜合思維的層次和尺度
由于本節課的問題設計體現小切口、大縱深的特點,所以在要素綜合的研究中更多地體現兩個要素的相互關系和多個要素的相互關系。如:半坡原始村落選址與坡向、河流的關系;攀枝花市城區主干路的分布特征的影響;弄弄坪地形特征對攀枝花市鋼鐵企業的工程建設和廠區內部交通的影響;地形對列車設計速度差異的影響;地形對攀枝花市熱帶水果及生長特征的影響;地形對工業污染的影響進而影響旅游度假等。
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發生是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中,本節課的問題設計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研究在時間綜合分析所對應的動態性特點和空間綜合分析所對應的相關性特點。三個探究活動之間的時間尺度選擇(如由古代到現代的變化)、三個探究活動內部對地理事物的變化發展的問題設計(如由百里鋼城到熱帶植物王國的變化),分別體現了長時間尺度和短時間尺度的地理事物發生、發展、演變的動態過程。而任何要素的綜合分析都離不開特定尺度的地理空間,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身就是在特定時間內把自然環境作為人類活動的相關要素進行的相對靜態分析。
地方綜合是地理學區域性和綜合性特征的體現,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地方性解釋是地理學的難點,因為地方是復雜個性化的,而且具有層次性,要研究地理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必須把區域放到更高一個層次的背景下進行分析。本節課在問題設計時也兼顧區域的不同尺度。雖然都是研究地形的影響,但研究攀枝花市鋼鐵企業的工程建設和廠區內部交通,是攀枝花市內部的研究。攀枝花市城區主干路的分布特征,背景是包括周邊地區。攀枝花市能夠種植熱帶水果及杧果晚熟的原因,區域尺度進一步擴大。不應只與海南省比較杧果生產的優勢條件,至少應該放到整個華南和西南地區進行比較。
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整個探究過程是三種綜合思維素養同步形成的過程。
3.梳理探究結合,掌握區域認知方法
區域認知不僅包括對區域本身的認識,還包括運用區域的視角和方法認識世界的思維品質。在本節課的設計中,課前準備的區域認知是對區域本身的認識層面,作為解題的基礎知識。而問題探究和真題運用,則是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的方法與思維。如運用圖像資料分析地勢傾斜和起伏狀況,地形類型的構成和空間排列等。
對區域的認知,比較不同區域的差異是一種常用的方法。探究高考真題中判斷該地位于三江平原、黃土高原、江南丘陵、塔里木盆地,實際上就是在對比四個區域差異的基礎上選擇與該題地方性特征匹配的答案。
4.踐行情境教學,培養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強調戶外自然考查、模擬實驗和真實的社會調查。受限于時空關系,戶外活動無法成為常態化的教學環節。在日常教學中,收集、處理、提取有效信息,運用模擬情境材料解決問題是培養地理實踐力的有效方法,也是高考落實地理實踐力考查的有效途徑。
課前學習清單中對攀枝花市自然地理特征、工農業發展狀況及變化、鋼鐵企業的建設和生產特點的調查,資料的整理和提取,是地理實踐力培養的一種形式。課堂探究中原始村落的選址、鐵路線的選線、攀鋼的建設方案、茉莉種植的區位選擇,都是在模擬情境的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
(三)以“梳理調查——問題探究——思維構建——拓展應用”為主線的教學模式是應對高考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路徑
應對高考,提升能力是關鍵。學生在高一高二新授課結束的基礎上,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梳理和資料收集的能力。把一般性的對區域本身的認識和已學的知識基礎放在課前,既能夠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地理實踐力,又能夠把課堂時間用在問題探究和思維構建環節,促進區域認識方法的培養、綜合思維的形成和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并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拓展應用作為對知識的應用掌握情況的檢測,既可以加深對知識系統的理解,更加有效地應對高考,也是對核心素養深度強化必要環節。
結束語
教師在深化教學、完善知識體系的同時,提高情境創設能力、問題探究能力,才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適應高考要求,讓學生實現短期應對高考、長期奉獻社會的雙贏。
參考文獻
[1]蔡明忠.基于培養學生綜合思維進階的問題設計策略:以“河流地貌”專題復習為例[J].地理教學,2021(16):21-2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91050190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