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遠 孫奇琪 孫兆明
(青島農業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如今支付寶、微信為代表的支付方式的普及,以螞蟻花唄為代表的信貸產品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使得金融服務逐漸滲透人們的生活。2017年監管機構要求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大學生網貸業務,大學生消費需求將轉向其他金融產品。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金融素養與大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對大學生金融素養的提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素養是做出合理金融決策并最終實現金融福利的必要意識、知識、技術、態度和行為的結合 (OECD INFE,2011)[1]。結合金融素養的概念,可認為金融素養表現為金融意識、金融知識、金融技能、金融態度和金融行為。對于大學生來說,大學期間是其第一次在無家長監督的情況下,獨立從事金融行為的階段,是養成良好金錢態度的重要時期(阮瑞草,2015)[1]。王明月等(2020)從我國當前金融教育和互聯網生態出發,對大學生流動性管理、信用管理、投資管理三方面的金融行為展開探討,表明大學生金融風險教育的必要性[2]。有專家學者表明,大學生整體金融知識水平仍有待提高(廖東麗,2019)[3],對金融工具的使用規則不夠了解(桂麗思等,2017)[4],且存在金融態度消極(欒薇薇,2016)[5]的現象。可見,金融知識、金融技能、金融態度對大學生金融素養的形成尤為重要。其中,金融知識是人們對基本金融概念和金融常識的了解,在經濟活動中更多體現為金融知識收集、處理和作出決策的能力(李曉艷,2017)[6];金融技能可認為是使用金融工具,管理金融資源的能力,是對金融知識的運用;而金融態度是指人們對金融產品、金融市場、日常金融行為等事物的態度(劉丹等,2015)[7]。關于金融素養的影響因素,已有學者做了相關研究。朱濤等(2017)指出風險分散是中國居民金融素養的主要薄弱點,大多數人都能認識到風險分散的重要性,但對如何分散知之甚少,對金融產品的風險認知更是大相徑庭[8]。王宇熙等(2015)則基于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問卷數據,通過實證分析表明年齡、學歷、收入和職業是影響金融素養的重要因素[9]。
可見,目前大學生金融素養的整體水平有待提高,風險認知、家庭環境、自身情況、戶籍所在地等都會影響大學生金融素養。而要改善大學生金融素養低水平的現狀,必須首先研究影響大學生金融素養形成的重要因素。當前以大學生群體為對象,分析金融素養形成的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有必要根據調查問卷,分析大學生金融素養形成的影響因素,以期提高大學生的金融素養。
經過大量文獻研究形成“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行為問卷調查表”,該問卷分為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和消費信貸現狀兩大部分。調查對象為青島某高校各年級的在校大學生,該校匯集多個生源地大學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問卷采取線上發放、匿名填寫并回收的方式,累計發放調查問卷401份。
如表1所示,大多數網貸平臺中網絡信貸逾期還款產生的利息或費用的年化利率達14%以上,大部分學生表示不了解,占比85.94%;信貸逾期發生時的利息也僅有27.48%的學生能夠正確計算。而對于“是否認為大學有必要開設理財課程”的問題,大部分學生給出了肯定的態度,占比87.54%。可見,整體上大學生對金融知識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在利息利率的了解及計算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但是其本身能夠意識到金融知識的重要性且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并渴望獲得更加充足的信貸知識。

表1 大學生金融知識情況表
數據顯示,目前大學生對銀行信用卡使用較少,占比20.45%,最常使用的信貸產品是電商信貸,占比54.31%,其中又以螞蟻花唄占比最高。值得一提的是,從不使用信貸產品的大學生占比為21.41%(如圖1所示)。由此可見,大部分大學生具備一定使用金融工具的能力,但仍有不足,沒有用過信貸工具的大學生還占較大比例,并且使用種類相對單一。值得注意的是,有過消費逾期情況的大學生占比5.75%,說明其對自身信用維護的重視程度較低,有一定的金融風險。另外,將大學生月均生活費與月均網貸額度進行交叉分析,發現有3.47%的大學生月均網貸額度大于月均生活費的額度,且這部分大學生網貸的主要原因是日常生活費暫時短缺以及休閑娛樂,沒有認真考慮自身的償還能力,缺乏對超前消費的風險認知能力。

圖1 最常使用的信貸產品所占比例
數據顯示,半數以上的大學生贊同“消費信貸產品會越來越被人們接受”、“消費信貸產品可以幫助我解決很多問題”的說法,對信貸產品本身持樂觀態度。但是同時大多數人也認為信貸產品會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使人產生不理性的消費行為,認為信貸產品有風險。對于“提前消費”行為,30.03%的樣本表示認同,多數持中立的態度。另外,對于“在選擇網絡消費信貸時,是否認真閱讀過還款等相關事項”的問題,半數以上的學生表示會認真閱讀,但仍有36.1%的學生沒有讀過。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信貸產品、提前消費行為的態度仍需進一步培養,對相關款項的閱讀也需給予重視。
數據顯示,對于在多數網貸平臺中信貸逾期產生利息或費用的年化利率達14%以上,表示知道的大一學生僅有7.79%,大四則達到21.74%。可見年級越高,對利息利率的計算方式也更加了解。究其原因,大學階段是學生積累知識與經驗的關鍵階段之一,低年級的大學生剛開始獨立進行金融活動,對金融知識的了解程度較低,而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大學生對金融知識的掌握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大學生的金融技能也受年級的影響。數據顯示,沒用過網絡消費信貸工具的大一學生占比為25.97%,大二學生占比17.50%,大三學生占13.39%,而大四學生僅占8.70%。可見,年級越高使用消費信貸工具的學生所占比重越大,網貸額度也隨年級的升高而相對增多。值得注意的是,隨之而來的消費信貸額度逾期情況也有所增加。數據顯示,大一學生中有過逾期情況的人占比3.90%,有過逾期情況的大四學生則達到8.70%,可能是由于大學生還款能力不足,且部分大學生間存在攀比跟風現象,使得逾期現象相應增加。數據顯示,“贊成使用消費信貸產品進行提前消費這種行為”的大一學生占比31.17%,而持贊成態度的大四學生占比達到60.87%,遠高于大一學生。年級越高,對于信貸產品的接受程度也越強。
性別對大學生金融素養形成也存在一定程度影響。首先性別影響大學生的金融技能。通過交叉分析發現,在金融產品的使用方面,男生明顯多于女生。在選擇信貸工具方面,男女大學生間的關注點也有些許不同,比較而言男生更注重品牌知名度,而女生更關注是否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大學生金融態度也與性別有所關聯。比較而言,男生對提前消費與金融產品的贊成態度略高,而女生則更為保守。
數據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為本科以上的學生,在利息利率計算方面的金融知識掌握程度較好,能夠正確計算逾期利息的學生達44.44%,遠高于其他樣本。在金融態度方面,通過對認為“消費信貸產品不安全,有風險且認為其會使人更容易地產生非理性消費”的110名樣本進行交叉分析,發現其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其中,父母受教育程度在本科以上的樣本大學生中有77.78%對信貸產品持積極態度,遠高于其他樣本。可見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大學生無論是在風險意識,還是對金融工具的接受程度方面均優于其他學生。另一方面,家庭經濟條件也影響著大學生金融素養形成。數據顯示,月均生活費大于2000元的大學生,其使用的信貸產品更為豐富。大學生主要的生活費來源是父母給予的補助,家庭經濟條件越好,父母可能補助給學生的生活費就越多,大學生的金融行為就越可能豐富。
同齡人是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接觸群體,同齡人對金融素養的影響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生易將同伴的決策作為自己使用金融工具決策的參照,從眾使用的行為較為普遍。數據顯示,近三分之一的大學生沒有讀過,甚至不重視還款等相關事項,26.84%的大學生表示不知道在申請消費信貸平臺使用權時,是否需要提供抵押品或保證。大學生對涉及自身利益的條款不仔細閱讀核對,甚至表示是否認真閱讀都無所謂,主動查詢相關問題的大學生更是少之又少,這些現象存在金融風險,易造成金融安全隱患。二是個別同學間存在互相攀比、炫耀的現象,使得部分大學生忽視金融風險,為獲得集體認同感,滿足自身虛榮心而進行信貸消費,易產生不良信貸風險。
風險偏好通過影響個體金融態度,從而影響其金融素養。厭惡風險的個體消費觀念更加傳統,儲蓄觀念比較強,對信貸消費、提前消費的態度較為消極;而風險偏好更高的個體,有超前消費的傾向,對新興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也更為積極。周雷等(2019)把大學生分為風險厭惡型、風險中立型和風險追求型三種風險偏好類型,且發現風險追求型的大學生占比高于風險厭惡型[10]。數據顯示,有18.21%的大學生月均生活費在1500元以上,且每月可用生活費越多,大學生使用的金融工具相對來說也更為豐富。經濟條件的改善以及新時代大學生對個性的追求促使大學生有理財的需要,并且嘗試有一定風險性的金融活動,從而能夠在金融活動中積累更多的金融知識和金融技能,有助于良好金融素養的形成。
地域及經濟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金融知識的掌握程度。數據顯示,對于逾期發生時的利息計算方法,能夠用正確運用的城鎮學生的比例為35.11%,而戶籍為鄉村的學生占比僅為24.2%。其次,戶籍所在地對大學生的金融技能也有影響。有過消費信貸額度逾期情況的城鎮學生占比2.13%,而戶籍為鄉村的學生占比7.31%,逾期現象所占比重相對較多。戶籍所在地對大學生的金融態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數據顯示,樣本大學生中贊成使用消費信貸產品進行提前消費這種行為的城鎮學生占比為25.54%,而鄉村學生占比21.47%。另外,認為“消費信貸產品弊大于利,應該抵制”的戶籍為鄉村的學生相對來說也更多一些,占比15.52%。與城鎮學生相比,戶籍為鄉村的學生更加不認同提前消費這種行為。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金融服務日益滲透大學生的生活,提升大學生的金融素養也愈發重要。大學生在金融知識、金融技能、金融態度方面的金融素養仍有不足,金融素養有待提高。此外,研究表明大學生的金融素養受個人特征、家庭環境、同齡人、風險偏好以及戶籍所在地的影響。基于此,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是大學生自身要積極主動的學習金融知識。首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金融素養方面的相關案例、報道(如金融詐騙、電信詐騙等)、金融資訊等提升自身的金融素養水平。其次,可以借助互聯網、學校圖書館、電子圖書室等有利資源,豐富自身的金融知識。最后,在掌握金融知識的同時,將金融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金融技能,養成良好的金融素養。
二是家長要對孩子進行必要的金融素養家庭教育。在金融知識、金融產品的使用及其注意事項等方面,家長要加強與孩子溝通,以掌握孩子在金融方面的認知。同時,向孩子傳遞正確的金融觀念,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金融態度,規范其金融行為。對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父母更應注重了解學生生活情況、生活費的使用等情況,幫助孩子避免金融風險。
三是高校需有針對性的設置提升大學生金融素養的項目。針對低年級學生可設置講座、論壇等宣傳金融知識,增強大學生對金融知識的了解,為大學生參與金融活動做準備;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一方面可設置金融必修課,通過模擬金融活動的方式讓學生有切實感受,以此來擴寬大學生金融知識面,幫助學生識別并規避風險,提高金融技能,養成良好的金融態度;另一方面,可以在學校微博微信公眾號、官網等官方平臺設置金融知識板塊,方便學生主動了解金融知識,幫助解決大學生金融素養方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