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萍,張 廳,劉 飛,唐曉波,劉 曉,熊元元,張 娟,馬偉偉,李春華,王 云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四川省位于我國西南地區,界于26°03'N~34°19'N,97°21'E~108°12'E之間,地勢西高東低,氣候、生態類型復雜多樣,屬于我國西南茶區,境內除川西高原外,盆地及周邊適宜或較適宜茶樹栽培種植。四川茶樹栽培歷史悠久,是我國重要的綠茶、黑茶和紅茶產區,茶葉已成為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截止到2018年,四川茶樹種植面積達37.4萬hm2,產量約30.1萬t,實現毛茶產值242億元,綜合產值726億元,茶園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二位[1]。
當前四川有32個茶葉主產縣,根據地理位置,可分為川西茶區、川南茶區、川東北茶區。四川茶區多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溫暖濕潤,年均溫16~18℃,無霜期240~280d;降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000~1200mm,但降雨分布不均衡,多集中在夏秋季,冬春季整個四川茶區易發生茶園干旱。根據對四川茶區主產縣的實地考察,本文就主栽茶樹品種現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并結合當前茶產業發展,就我省茶樹品種選育提出建議。
通過四川各主產茶縣實地考察調研發現,當前各茶區主栽茶樹品種以福鼎大白、福選9號、名山131、群體種為主,其中川西茶區搭配栽種蒙山系列、特早213、中茶108、中茶302、梅占、黃金芽、安吉白茶、峨眉問春、川沐28號、馬邊綠等;川南茶區搭配栽種烏牛早、天府紅1號、天府紅2號、早白尖、烏蒙早、黃金芽、中黃1號、古藺牛皮茶等;川東北茶區搭配栽種中黃1號、中黃2號、龍井43、云頂早、云頂綠、巴山早、南江群體種等。而我省近年選育登記的茶樹新品種如天府28號、三花1951、川茶1號、川茶2號、川茶3號等栽種面積較少,見表1。

表1 四川各茶區主栽茶樹品種
良種是茶產業發展的基礎,截止2018年,我省良種茶園面積28.56萬hm2,良種化茶園面積占總面積76.3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0%左右)[2]。然而通過對主產茶縣的調研發現,各茶區茶樹品種良種化發展不均衡,如川西茶區名山縣、雨城區、蒲江、夾江等地良種茶園面積占比可達90%左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川東北茶區如北川、平武、萬源、通江、南江、川南古藺等良種茶園面積占比則較低,約20%~40%左右,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四川中小葉群體種、南江大葉種、古藺牛皮茶、崇慶枇杷茶均是我省認定的傳統茶樹良種,屬有性系,具有適應性強、成品茶耐沖泡等優點,同時也具有物候期不整齊、新梢芽葉性狀差異大等缺點,不利于今后茶園管理、采摘和加工的標準化、機械化、規模化的發展。
福鼎大白、福選9號以及名山這3個茶樹品種分別選育于20世紀80、90年代,栽種歷史較久,存在品種退化、抗性降低的風險,需要及時進行品種更新換代。近年來,我省茶學科研工作者選育登記了一批茶樹良種,如天府28號,天府紅1號、天府紅2號、三花1951、紫嫣、川農黃芽早、川茶2號、川茶3號、川農黃芽早、川沐28號等,但新品種在我省茶區栽種面積較少。通過調研發現部分茶企、專合社在進行茶園新建或改種過程中對選種比較迷茫,對新品種的基本性狀缺乏認識,存在育種環節與終端需求脫節,新品種示范推廣力度不足。同時調研發現有的地區在茶樹改種過程中,不重視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種植不規范,管理粗放,導致品種成活率低或投產周期長。
四川茶樹種質資源豐富,包括優異地方品系、群體種、野生茶樹資源等。這些資源攜帶有抗病蟲害或功能性成分特異等性狀,如具有耐寒、氨基酸含量高的北川苔子茶[3];發芽早,芽頭長,抗性好的枇杷茶[4-5]。但是這些資源缺乏系統觀測,特異性狀沒有進行有效挖掘利用,種植方式還以種子播種為主,管理也粗放,資源未向良種進行轉化。同時隨著良種品種化的推進,這些地方品系、群體種也面臨消失的風險,需要加快開發利用。四川野生茶樹資源豐富,但資源破壞嚴重,數量也在逐漸減少。如2018年9月在都江堰玉堂鎮調查野生茶樹資源發現有些資源已被砍伐,僅收集到4份資源。而通過走訪了解,當地曾是野生茶樹資源集中分布區。在古藺縣富強村5組,2019年11月再次調查當地一株樹徑達1.5m的野生大茶樹時發現已被林地主人砍伐。調查發現敘永縣野生茶樹資源受鉆心蟲危害,部分單株已經死亡。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①城鎮化進程發展,農村建房修路砍毀。②農村留守的老年人勞動力缺乏,野生茶樹采摘困難,經濟效益低。③野生茶樹資源生存自然環境惡劣,呈自生自滅狀態,鉆心蟲、茶毛蟲、茶網蝽、煤煙病等病蟲害高發。④自然災害,比如山體滑坡、地震、雷雨打擊和沖刷等。
科研部門應加快茶樹良種的選育,將我省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種優勢。良種選育應結合生產實際需求,選育出一批品質優良,抗性較強并且適合機械化采摘的茶樹新品種,同時加大對省內外良種的篩選和引進。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良種配套的相關種苗繁育、綠色高效的栽培管理、新產品開發等技術研究,提高茶葉品質和經濟效益,實現高產優質。
新品種選育最終要落實到實際生產環節,茶農是新品種種植的關鍵。因此,主管部門應加強對茶農的技術培訓,特別是新品種及配套相關技術,讓茶農對品種的特征特性有較全面的認識,加大新品種標準化示范基地的建設,起到示范帶動的作用。
目前我省在茶樹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護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已收集各類茶樹種質資源約3000余份,但和國內已建茶樹種質資源圃且稍具規模的省份如福建省[6]、廣東省[7]等還有差距,任務還十分艱巨。首先,需要加強對國內外茶樹種質資源的引進,特別是近年國內外新育成、具有重要性狀的品種。其次,應進一步調查收集并保存我省地方特色的茶樹品種、野生茶樹資源。地方茶樹品種在當地栽種年代較久,具有獨特的品質或較強的抗性,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但隨著茶樹良種化進程的推進,地方品種會逐年消失。同樣,野生茶樹種質資源是珍貴基因資源,具有抗性強功能性成分特異,如高/低咖啡堿,高茶多酚、高茶氨基酸。這些優異資源可以直接馴化育種或者作為育種親本進行種質創制,因此,應繼續加強茶樹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護。品種創新的基礎是對優良資源的深度挖掘。因此,應進一步開展茶樹種質資源的鑒定和發掘利用工作,圍繞育種目標,系統鑒定農藝性狀,包括新梢特性、生化成分、適制性以及抗性等性狀,篩選出特異的種質資源,并對這些資源進行深度挖掘鑒定,為品種創新提供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