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慧,張 偉,萬宣伍,田 卉,王艷蓉
(1.四川省北川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北川 622750;2.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植物保護站,四川 成都 610041;3.四川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5.12”特大地震后,北川高山綠色蔬菜產業發展遭受了巨大損失,通過十余年的產業恢復,生產面積達到0.67萬hm2,是北川縣重要的特色農業和脫貧產業,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重要的產業支撐。但是北川高山綠色蔬菜產業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與其他地區還存在一定差距,筆者圍繞北川高山綠色蔬菜發展現狀,分析發展面臨的困難,提出了建議對策,以期為持續提高北川高山蔬菜生產效益、加快北川農業產業發展新路子提供參考。
優良的生態環境為生產出高品質蔬菜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保障。北川地處山區,氣候溫和,光熱條件好,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且無重金屬污染,灌溉水皆為潔凈山泉水,境內無任何工業企業及礦山“三廢”污染,生態環境十分適宜發展優質高山蔬菜。此外,北川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3.46%,全縣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4.6萬hm2,境內有珙桐等野生植物1000余種,大熊貓、川金絲猴等野生脊椎動物355種,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蔬菜病蟲害生態控制效果十分顯著,病蟲發生普遍較輕,農藥施用量極少。
北川羌族自治縣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海拔800~2100m山區均適宜種植高山蔬菜,其中800~1400m山區屬于暖溫帶,1400~2100m的山區屬于溫帶。由于山區涼爽、早晚溫差大的氣候特點,年均氣溫15.7℃,與成都平原地區相比低 3℃左右。因此同一蔬菜品種種植、收獲均推遲,等到蔬菜上市高峰期過后才推遲上市,市場產量少,需求旺盛。北川高山緩季節上市的蔬菜供應對調節綿陽市及周邊城市“伏缺”和“秋淡”市場作用十分明顯,且價格相對較高,對帶動北川農戶脫貧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新鮮綠色蔬菜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北川高山綠色蔬菜不但品質好,而且可以填補平丘地區及大中城市蔬菜供應斷檔的空缺,因此,山區優質緩季蔬菜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北川縣有許多高產優質地方蔬菜品種。如北川花魔芋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具有補鈣、降血糖、降血脂、降壓、減肥、防癌等功效,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醫學價值,目前種植面積0.36萬hm2,產量6.12t,綜合產值達到23億元;夏季甘藍可高達5000kg/667m2;蒜苔達1500kg/667m2;紅皮蘿卜達5000kg/667m2;青椒具有采摘時間長、色鮮、肉厚的品質特點,產量高達3000kg/667m2;蕓豆具有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的優勢,十分受消費者喜愛;北川山藥因其獨特的藥用滋補價值而成為人們日常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北川縣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等教學科研單位簽訂了農業技術合作協議,成立了北川高山蔬菜研究所,聘請了省內著名蔬菜專家作為技術顧問,常年定期開展技術培訓及指導,為北川綠色蔬菜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此外,全縣農業農村部門現有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1人,高級農藝師4人,農藝師數十人,十分熟悉高山蔬菜生產技術,可有效開展田間生產技術指導工作,提高農戶種植水平。
北川發展高山蔬菜具有20余年的歷史,過去由于有的農戶品種選擇不當,市場觀念不強,生產的蔬菜產品除自己食用或本地銷售外,大多數用作飼料喂養豬牛羊,經濟效益較差。現在大多數農民已逐步意識到參與市場的重要性,漸漸地加入到市場競爭中,并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多數農民在生產中通過培訓和生產實踐,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種植經驗,在科學引導下,可種植出合格的高產優質蔬菜。
北川縣距離大、中城市較近。距成都120km,雖然在“5.12”特大地震的影響下交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在相關部門努力下,各產地交通線路得到有效恢復,有較強的運輸能力,大型貨車可直達生產基地,收獲的蔬菜可在當天運往大中城市上市,從而保證蔬菜品質不受影響。
隨著現代農業蓬勃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鏈日益緊密。但與現實需要相比,北川高山綠色蔬菜產業生產面臨著規模化、專業化和組織化程度不高等問題。生產仍然以單家獨戶種植為主,缺乏蔬菜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組織帶動,造成綠色蔬菜種植規模小,生產專業化水平不高,市場組織化能力不夠,對市場行情把握不及時,給生產和銷售帶來諸多不利因素。截止2019年12月,注冊蔬菜相關專業合作社僅35個,社員數量300余人,其中果蔬專業合作社19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10個。北川無蔬菜批發市場,銷售方式以外地蔬菜經銷商到田間收購為主。
北川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地處高山峽谷中,道路交通雖然有一定保障,但是道路窄、等級低嚴重制約了大型貨車通行,影響蔬菜及時運輸。北川綠色蔬菜生產主要靠農戶自身投入,財政支持力度薄弱,缺乏建設各類大棚設施資金,大棚設施簡陋,設施不配套,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靠天吃飯現象依然突出,基本處于粗放式生產模式,對綠色蔬菜產業發展造成了直接影響,嚴重限制了產業發展后勁。
全縣蔬菜生產雖然建立了產地檢驗、鄉鎮監管、縣級抽檢的監管體系,但有機、綠色及無公害認證蔬菜產品仍然偏少。全縣蔬菜無公害認證企業共有13家,面積600hm2,綠色蔬菜認證產品7個,面積達66.67hm2。目前,北川縣境內無大型蔬菜龍頭企業和蔬菜品牌,不能形成品牌優勢,造成流轉承包土地規模未形成,產業化經營蔬菜的模式還未培育,蔬菜深加工也是空白。北川高山綠色蔬菜市場仍是鮮菜田間交易,在帶動蔬菜規模,引進先進技術和品種,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等方面難以起到龍頭企業的真正作用。多數蔬菜直接以原產品粗包裝投入市場銷售,產品附加值低,綠標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強,導致無公害蔬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未達到最佳。
對山區現存的優質高產地方蔬菜品種進行搜集整理、擴繁,分類建卡,做到優質、高產、特色并舉,篩選出適銷對路的品種,發揮老、特品種優勢。
引進高產優質蔬菜品種是發展山區蔬菜生產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對引進品種按照農業科技推廣原則進行試驗、示范、推廣。在品種引進中,除要遵循引種的基本原則外,重點要注重品質。
雖然北川的生態環境決定了生產中農藥施用量少或根本不施用,但病蟲危害在所難免。要制定北川高山綠色蔬菜生產規程,加大生物防治的推廣力度,做到絕對無農藥殘留的品質要求,確保市場信譽。嚴禁使用高殘、高毒農藥,特別是國家明令禁用的農藥,一旦檢測到不符合要求的產品,要嚴格處理,讓廣大生產農戶樹立市場競爭意識。
因地制宜制定生產發展規劃,建立生產基地。以擂鼓到桂溪的九環線和曲山到茂縣交界線為主要生產基地,禹里到小壩線、壩底線作補充,適度擴大生產規模,在其中建立適當數量的基地村、基地社,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對各基地進行品種區域布局,揚長避短。引入市場激勵機制,形成規模效益,將其作為山區農業產業化項目組織實施。
對生產農戶進行比較系統的培訓,包括生產技術、市場營銷、加工技術等,提高農民技術水平及科技素質,讓農民真正參與到市場中去。農業技術部門應搞好培訓的組織工作,抓好示范片的建立,引導農民參與市場競爭,注意加強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建立高山綠色蔬菜檢測體系,負責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實施質量監督檢測,組織檢測工作的開展。對于檢測不合格的產品要有特別標志或禁止入市,對優質的產品制定相應的獎勵措施,鼓勵和提倡明白消費、健康消費,從而達到優質優價的目的。要完善北川高山綠色蔬菜品牌商標使用制度,推行使用二維碼制度和產地檢出制度,建立北川高山綠色蔬菜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切實保障北川高山綠色蔬菜的品質和品牌。
打破產品出來找銷路的傳統農產品銷售格局,積極尋求發展“訂單農業”的新路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市場需要什么蔬菜品種就種植哪個品種,避免盲目種植,及時掌握生產的主動性,做到有的放矢。同時,各基地應積極成立專業合作社,通過專業合作社與本地及外地運銷單位簽訂生產銷售合同,切實保護生產及銷售方的利益共同發展。
蔬菜產業化是北川縣高山綠色蔬菜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發展的方向。蔬菜產業化龍頭企業可集成利用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帶動農戶發展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蔬菜生產,推進北川高山綠色蔬菜產業化快速發展。北川縣要積極引進蔬菜產業化龍頭企業,整合項目資金,積極培育、扶持、發展、引進蔬菜生產、加工、儲運和營銷企業, 通過項目扶持、直接投資、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發展,努力 扶持企業依靠品牌提升蔬菜種植效益。大力發展“公司+農戶”“基地+農戶+合作社”等多種經營模式,利用各種有效的合作方式,把生產和市場緊密結合起來。要依托企業及合作社,引導樹立蔬菜產品質量觀念和品牌意識,增強農戶綠色生產意識,加強綠色標志產品的申請認證,打造高山綠色蔬菜優質產品,發展生態、健康的蔬菜產業,培育一批綠色品牌或者北川公共區域品牌,確保當地蔬菜產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北川蔬菜產品初加工設置簡陋,產后損失率較高,造成損失較大。要針對蔬菜初加工水平低、設施簡陋、工藝落后等問題,今后要著力支持蔬菜加工流通企業發展儲藏、烘干、清選分級、包裝等初加工服務,提高商品化處理能力。加強農產品貯藏保鮮冷鏈體系建設,支持常溫貯藏、氣調貯藏等多種貯藏保鮮設施分區域集中連片建設。
在山區種植蔬菜,首先要講究科學種植,要根據水土條件、環境、氣候條件等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當地的優質品種進行種植,不加選擇盲目種植,不僅不能帶來經濟效益,還將增大成本,勞民傷財。要在深入調查、詳細了解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決定種植品種。
要建立好蔬菜種植基地,就要加強對當地農民進行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只有讓更多的當地農民掌握種植技術,才可能在當地建立蔬菜基地,開發蔬菜產業。在邀請專家到基地講課同時,也要組織輸送種植戶到外地發達蔬菜種植基地學習種植及銷售經驗,培養一批鄉土技術員。要以蔬菜大戶和技術員為重點培訓對象,開展模式多樣的蔬菜技術培訓,培育一批專業蔬菜種植示范大戶,從蔬菜育苗期、生長期、病蟲害等方面給予技術指導和培訓,全面提高科學的種植管理水平,使其成為新品種、新技術的載體和樣板,以點帶面,搞好科學示范,使其真正掌握蔬菜種植技術。
規劃是基地發展的關鍵環節,科學的規劃將為基地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前景。基層農業科技人員要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有效解決生產遇到的實際問題,制訂出詳細的生產規劃,根據市場需求,指導生產適銷對路的蔬菜產品,以取得最大經濟效益作為種植目標。
山區發展無公害緩季蔬菜,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適宜發展的區域,要花大力氣加快發展,擴大規模取得規模效益固然是好事,但不能盲目發展,要做到因勢利導,堅持規模與效益并舉。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北川高山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大力發展無公害緩季綠色蔬菜,不僅可以增加山區農民的收入,促進山區農民脫貧致富,而且對繁榮城鄉蔬菜市場有著廣泛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