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佳,吳 建,王 鵬,林川堯
(四川省農業機械研究設計院/四川茶葉創新團隊,四川 成都 610066)
2019年四川茶園面積達到38.33萬hm2,產量31.3萬t,毛茶產值279億元,川茶面積、產量、毛茶產值分列全國第三、第四、第二,綜合實力居全國第二[1]。但是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造成勞動力缺乏,全省茶園用工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制約茶產業發展,茶園全面機采機修要求迫切。此次調研目的在于準確掌握四川茶園機采機修技術及設備應用現狀,為加快四川茶園機采機修裝備的研發、選型推廣及茶農培訓提供信息支撐。
名山是川茶的主產區之一,擁有優質茶園2.35萬hm2,茶園面積占耕地面積85%,人均茶園面積0.1hm2,茶葉產量5.04萬t,鮮葉產值20.4億元。調研發現,名山區目前有機采機具1500余臺、茶葉修剪機5萬臺,機修面積達到2.67萬hm2次,機械化修剪率達100%,機采面積達到0.67萬hm2,名山區通過茶葉種植機械化推廣試點示范、落實機具扶持政策等措施,大力推廣茶園機剪、機修、機耕、機防“四機”配套集成技術,培訓農機專業合作社31個,建立“公司+基地+農戶”機采基地0.04萬hm2。
洪雅是川茶的主產區之一,2019年末全縣茶園面積1.9萬hm2,毛茶產量2.47萬t,產值22.79億元,全縣15個鄉鎮均產茶,萬畝以上茶鄉10個,茶葉專業合作社91個,茶葉企業18余家,茶葉家庭農場21個,茶葉加工點600多個。據調研,目前洪雅縣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4.52%;茶葉機修面積達1.81萬hm2,茶葉修剪機械化水平達到97.19%;機械化采摘茶園面積達1.49萬hm2,大宗茶采摘機械化水平達到80%。2015年以來,洪雅縣通過改土、改造樹冠等措施,加快機采茶園建設,目前已建成機采示范基地6個,示范面積0.08萬hm2。
夾江縣是全國重點產茶縣,全縣茶葉面積2萬hm2,年產茶3.6萬t,干毛茶產值31.1億元,綜合產值突破50億元,其中出口綠茶23萬t(間接出口),已累計建成現代農業茶葉萬畝示范區7個,萬畝茶葉鄉鎮10個,四川省十大綠茶名鄉2個。夾江縣通過政策扶持,按機采茶園建設標準,加快推進機采標準化茶園建設,機修、機剪面積達1.53萬hm2,機修化修剪率達76.67%,機采茶園達1萬hm2,建成機采示范點12個、示范片5個,2019年新建高標準機采茶園0.2萬hm2。夾江縣積極探索社會服務模式,建立“初級加工廠+機采服務隊+基地”機制,實現茶葉“下樹-進廠”無縫連接,目前已有機采服務隊16個,專業化服務人員600余人,配套采茶機、修剪機1000余臺。
犍為縣茶葉和茉莉花種植面積2.33萬hm2,其中茉莉花0.57萬hm2,年加工名優茶1.8萬t、花茶2.2萬t,近3年新建標準化機采茶園0.07萬hm2,改造老舊茶園0.07萬hm2,機采茶園面積達到0.33萬hm2、年加工機采茶2萬t。犍為縣鼓勵企業、合作社建立自有機采基地和示范區,通過示范區的建設,指導農民使用機采設備,掌握機采技術,讓廣大茶農明白機采的效益,并建立“初級加工廠+機采服務隊+基地”的帶動機制,扶持專業機采服務隊,開展社會化有償服務,目前已建成機采示范培訓點8個,累計培訓和指導茶農5.4萬人次,新購置100臺以上便攜式名優茶采茶機、修剪機等機械,茶園機械化率達到52%。
峨眉山市是川茶的主產區之一,全市茶園面積1.53萬hm2,茶產量2.04萬t、產值18.17億元。峨眉山市現已建成茶園機剪、機修面積1.33萬hm2,機采面積0.55萬hm2,機采面積占比31%,建立了2個茶葉機采示范點43.33hm2。峨眉山市通過強化技術培訓、構建技術服務平臺等措施,加快茶葉機采機修技術推廣應用,培育機采茶社會化服務組織3個,配套采茶機、修剪機等機械180余臺套,另外,加強與茶機龍頭企業的合作,依托四川省登堯機械設備有限公司,開展機采茶園機械及相關配套技術研發,建成1個茶葉機械重點實驗室。
高縣現有茶園面積2.18萬hm2,茶葉總產量2.5萬t,茶業綜合產值65.1億元。高縣政府把實施機械化發展,尤其是茶葉機采作業作為茶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近幾年改造老舊茶園0.64萬hm2,新建標準茶園0.18萬hm2,補貼茶農購買修剪機9500臺、采茶機8400臺,金額約300萬元,實現全縣機械修剪全園覆蓋,采用作業補貼、油費補貼、機采鮮葉加工補貼等形成推廣機采技術,發放補貼50余萬元,依托全縣34個茶葉專業合作社組建28個專業化機采隊伍,建成機采示范茶園0.3萬hm2,茶葉機采面積0.8萬hm2,年機采鮮葉7.2萬t,茶園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2%。
馬邊素有“中國彝茶之鄉”之稱,是四川省20個重點產茶縣之一。全縣現有茶園1.53萬hm2,產量1.1萬t,產值11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5.8%,茶產業已成為馬邊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2015年至今,馬邊縣政府投放資金約2800余萬元用于茶園宜機化改造,已建成機采示范點面積66.67hm2,輻射帶動培育機采基地0.47萬hm2。2020年新購置修剪機、采茶機、割灌機等機具100余臺,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上年增長6%。在各示范基地,組建機采專業服務隊伍,每個隊伍配備專業技術人員5~6人,配套采茶機、修剪機各10余臺套,服務隊年均機采茶500t。
栽培模式與機械化生產要求不相匹配,我省大部分茶園分布在丘陵山區,種植密度大、種植不規范、行距窄、作業道不完善、茶園水肥管理水平差等諸多因素限制了機采技術的推廣應用。
四川省農機合作社經營人員數量有限,真正掌握茶葉專業技術的人則更少,且由于大部分茶園生產季節性強,收入不穩定,使得茶葉機械人才流動性大,專業的茶園生產技術人員和機具操作人員嚴重不足且水平參差不齊;有組織的專業機采隊伍數量少,多數產區未成型,還在探索建立機制。
市面上沒有適宜名優茶采摘芽頭的機具,且開發技術難度很大;機采茶生產的多為大宗茶,銷售渠道鏈條還不完善,影響機具的推廣應用。
根據各產區茶園的地形地貌、種植方式、樹冠形狀等方面的情況,因地制宜推進標準化機采茶園建設,改善山區茶園的基礎設施,制定標準化機采茶園標準,按照標準改造老舊茶園和新建茶園,便于機采作業。
組織專家為茶農提供機采技術培訓,建立機采培訓示范區,加大力度培育茶葉機采社會化服務隊伍,提供機采作業、機具維修、保養等服務,不斷擴大機械化采摘面積和規模。相關部門加大機采機修與大宗茶機采的宣傳與開發力度,緩解勞動力緊缺矛盾。
組織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采摘技術及裝備;加大對現有瓶頸技術及機具的研究;大力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鼓勵大宗茶加工企業出口,拓寬機采茶銷售渠道。
四川已確定目標:到2022年,全省茶園機采面積達到20萬hm2,覆蓋率達53%。下一步將通過多種措施全面推進我省茶園機采技術和裝備的應用,一是項目帶動,四川省科技廳和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等項目主管單位設立專項推動川茶產業的發展,將茶葉機采技術及裝備研究和示范推廣作為重點建設內容;二是模式創新,實施“111”機采示范工程,依托一家茶葉加工龍頭企業,建設實施千畝機采茶園核心示范基地,帶動建設實施萬畝機采茶園基地;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調動茶葉生產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快速擴大茶葉機采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