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政
(四川省通江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通江 636700 )
油菜是通江縣最主要的經濟作物和油料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33萬hm2,總產量約3萬t,產值達9000萬元。特別近10年來,全縣大力發展油菜產業,主推 “雙低”優質油菜品種,推廣“四全”種植技術,使我縣油菜產業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油菜是本縣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大規模發展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全縣油菜生產仍是面積少、規模小、種植粗放、生產投入少、技術水平低,全縣種植面積僅0.67萬hm2,平均產量不足100kg/667m2,經濟效益十分低下;種植方式以直播為主,窩播、撒播較為普遍,約占種植總面積的80%以上;種植品種較為雜亂,以芥菜型、白菜型品種為主,產量十分低下。20世紀90年代末期,通江縣全力做大做強油菜產業,探索出油菜高產栽植“四全”技術,即:全良種、全育苗、全移栽、全下田,油菜生產總面積增至1.33萬hm2,總產量達3萬t,使油菜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新態勢。
縣域內推廣品種較多且雜亂,適宜通江大面積種植的新品種沒有全覆蓋,特別是北部中高山區芥菜型、白菜型油菜品種還有相當數量的種植,約占油菜種植總面積的20%,由于勞動力缺乏,粗放的直播方式還較普遍存在,粗略統計約占全縣種植面積的30%。另一方面種植面積不大,生產規模較小,發展水平不均衡,目前種植面積僅1.33萬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16.95%,且主要集中在南部中低山區,約占油菜種植面積的60%~70%。種植面積不大、生產規模較小、發展水平不均衡,是通江縣目前油菜生產的主要現狀,也是制約油菜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要加大油菜種植的推廣力度,千方百計擴大油菜種植規模,力爭實現油菜種植面積突破3.33萬hm2。
全縣33個鄉鎮油菜生產水平差異懸殊。油菜生產主要集中在南部中低山區,產量及效益相對較高,北部中高山區種植較粗放,產量及效益相對較低。區域間生產水平差異突出,嚴重制約著油菜產業整體協調發展。同時,由于資金、技術、人力等投入嚴重不足,特別是生產技術宣傳培訓,耕地質量建設和田間土壤改良培肥等方面基本沒有投入。生產過程中,有機肥施用量較少,專用配方肥的施用面更小。生產投入嚴重不足大大制約了全縣油菜產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全縣油菜產業處于起步階段,既沒有健全的市場銷售體系,也沒有初深加工企業及有效的轉化途徑,沒有形成高效的油菜產業鏈,油菜產品基本局限在縣域內銷售,良性的銷售網絡尚未形成,使油菜生產產值低、綜合效益差。全縣對創建油菜產業區域“品牌”認識不到位,沒有充分挖掘良好生態環境優勢,至今尚沒有申報無公害產品的資格認證,這將嚴重制約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油菜是本縣油料生產最重要的養地作物,大力發展油菜產業具有廣闊的前景。
全縣耕地資源較為豐富,耕地總面積約7.86萬hm2,其中田地4.8萬hm2,旱地約3.07萬hm2。油菜現有1.33萬hm2的種植規模上,還可擴大2萬hm2種植面積,其中旱地0.07萬hm2、水稻田1.33萬hm2,可達3.33萬hm2以上,按產量150kg/667m2計算,全縣油菜總產量可達7.5萬t以上,豐富的耕地資源為本縣做大做強油菜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縣大力推廣高產優質油菜,擴大種植面積突破3.33萬hm2以上,增產油菜4.5萬t,農民人均可增產約75kg,人均可增收約225元,全縣油菜總產值可達2.25億元。同時油菜是最重要的養地作物,是實現耕地用養結合的有效途徑,為全縣科學利用耕地、全面提升耕地質量提供了有利條件。
種植油菜的歷史較長,農戶有自覺種植油菜的生產習慣,在生產中掌握了適合本地區的高產種植技術,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生產中提出了“四全”油菜高產種植技術。平衡施肥技術的推廣運用,特別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全面推廣,為油菜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根據全縣地域特點、土壤肥力等實際情況,將油菜生產規劃為2個生產片區。一是南部中低山區,這一區域平均海撥600~800m以下,土壤肥沃,土層深厚,農業基礎設施較好,科技水平相對較高,是我縣優質糧油主要產區,要著力把該區域打造成油菜生產的主要基地;二是北部高山區,這一區域平均海撥在800m以上,耕地資源較豐富,農業基礎設施較差,生產比較粗放,科技水平低下,是油菜生產的重要“補充區”,要全力加大對這一區域在資金、技術、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充分挖掘中高山區的耕地潛力,努力建成我縣油菜生產的又一重要基地。
全縣推廣的油菜生產“四全”技術,做到油菜生產全良種、全育苗、全下田、全移栽,主推高產高效的甘藍型油菜,堅決杜絕農戶種植芥菜型、白菜型油菜。狠抓種植結構調整,擴大油菜種植面積,特別是做好水稻田的改制,大力推廣稻田油菜免耕栽培技術,推行“稻—芋—油”的種植模式。依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全面推廣油菜平衡配套施肥技術,不斷提高油菜科學施肥水平。同時,以油菜生產為主,兼顧其他油料作物協調發展,走出一條適合通江實際的“多經”發展新路子。
加大油菜生產資金投入,積極爭取財政部門的支持,進一步擴大糧油推廣補貼規模,做到糧油補貼政策與油菜產業市場需求相結合。引導龍頭企業與糧油生產基地掛鉤,簽訂購銷合同,實行訂單生產,把加工企業的需求與油菜規模種植有機統一起來。另一方面加大改土培肥投入力度,加強基地內“田網、路網、渠網”的配套建設,注重保護性利用耕地,大量施用有機肥及配方肥,科學改良土壤,全面提升耕地質量,為我縣做大做強油菜產業提供堅實保障。
加快油菜生產基地建設步伐,按照國家無公害生產標準,制定出本縣油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全面推行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推行“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模式,做到統一采購良種、統一育苗、統一栽植規格,推行科學的栽培管理措施,提升油菜產品品質,努力打造通江油菜產業“生態”品牌,使本縣油菜產業步入高質量、高規格的發展軌道。
培育油菜生產龍頭企業,提高油菜產業化經營水平。多渠道加快油菜產品轉化,做好做強油菜產品的加工,努力拉長油菜產業鏈條,充分挖掘油菜的增值潛力。多途徑、多措施扶持一批油菜加工轉化企業,大力扶持一批油菜生產專業合作社。建立良性的市場營銷網絡體系,順暢流通渠道,提高油菜產品的商品率,千方百計提升全縣油菜產業的生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