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丁思亦

幼兒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行為特征就是喜歡與年齡相近的同伴交往玩耍,尤其是在進入中班后,個體游戲逐漸減少,而與同伴合作的游戲增多。在幼兒交往中,有的孩子適應能力較強,能很快融入新的集體,受到同伴的歡迎,但有些幼兒缺乏良好的社交技能,社交中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有一種交友困難的幼兒就屬于被忽視型幼兒。有關被忽視型幼兒的研究表明,他們與正常幼兒一樣有交往的需要,雖然平時他們很少與同伴交流玩耍,但心中渴望被別人接納。


被忽視型幼兒是指那些很少被注意或幾乎得不到注意、喜歡單獨玩耍、在班級中沒有要好朋友的幼兒,通常積極行為和消極行為都比較少,既不被同伴所喜歡也不被同伴所討厭。被忽視型幼兒屬于較弱勢群體,他們往往內向慢熱、文靜膽小,不積極主動與人交流,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活動中只是旁觀他人或者自己玩耍,孤獨感較重。
同伴之間通過相互接觸產生影響并幫助幼兒形成自己的態度和價值觀念,對幼兒的發展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非常注重社會交往對兒童身心發展的作用,認為兒童的認識、思想、價值觀和態度都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和發展的。不同于幼兒和成人交往時的被動接受,幼兒在與同伴交往中處于平等地位,會由于想法的不同而產生爭論并引發認知的沖突,從而促進認知水平的提高。
在一次次同伴交往中,幼兒了解了他人的特點以及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懂得在發生沖突時如何處理與同伴的關系并協商解決問題。當同伴有不同的想法時,幼兒能冷靜傾聽并接受別人的意見或堅持自己的觀點。在游戲和活動時幼兒能與同伴分工協作,一起克服遇到的困難,形成團結、遵守規則、負責和分享、互助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漸漸能更加清楚連貫地與同伴討論,積極回應。
幼兒在群體活動中與同伴無拘無束地交談并建立友誼,分享、傾訴學習和生活中的快樂與煩惱,體會到被接納的愉悅感、歸屬感和自尊感。同伴的贊許和支持使幼兒從積極的角度認識自我并收獲安全感,從而促進了幼兒自我意識的進一步提升。
幼兒若長期處于被成人和同伴忽視的狀態,不能建立正常的人際交往關系,對沒有同伴一起游戲感到孤獨和不安,會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容易產生抑郁傾向,對幼兒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
為了使被忽視型幼兒發展良好的同伴關系和人際交往技能,成為群體中受歡迎的人,教師和家長應該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有意識地為此類型幼兒創設積極自主的交往環境和機會,讓幼兒在平等自由的交往中注意到同伴的情緒反應并調整自身行為,最終實現與同伴的順利交流。
教師應靈活地調整一日生活安排和紀律規定,增加幼兒自由交往和自主活動的時間,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同伴和活動主題。同時,教師應注意觀察被忽視型幼兒與同伴交往的過程和結果并積極地制定方案,在適宜的時機引導幼兒采取有效的行為措施——不能以攻擊性和破壞性的方式加入同伴的游戲,而是通過扮演某個角色、分享玩具來參與,指導幼兒利用平行游戲自然而然地加入同伴正在進行的游戲。比如,當同伴在進行醫生護士的角色扮演游戲時,被忽視型幼兒可以等“醫生”叫下一個打針的人時勇敢加入,說:“我的寶寶感冒了,需要打針。”
許多被忽視型幼兒父母的教養方式具有過度保護、過于精細等特點,不敢放手讓幼兒與同齡伙伴一起玩耍,導致幼兒無法鍛煉自主的社交技能。為了更好地提升幼兒的能力,父母應讓幼兒多與同齡人接觸,鼓勵幼兒擴大自己交友圈,在節日給同伴打電話表達祝福或者制作、交換小禮物并邀請同伴到家里玩,這些點點滴滴的舉動會使被忽視型幼兒逐漸樂于交往并提高社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幼兒一起游戲,主動親近、關心幼兒,尊重幼兒的需要,積極支持幼兒的興趣愛好,將幼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相結合,建立民主型的親子關系;積極引導幼兒在遇到困難時敢于向他人尋求幫助和表達情緒并學會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消除怯懦與羞澀。
有研究表明,經常被教師表揚的幼兒大多比較受歡迎,經常受批評的幼兒大多被孤立,還有一部分幼兒在教師提名和同伴提名時都幾乎沒有被關注。


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多關注那些性格內向孤僻的幼兒,創設與其個別言語交流的機會,尋找其身上的優點。在一日生活中注重抓住教育契機向幼兒進行引導式提問,隨時隨地滲透語言表達教育,使幼兒積累談話和表達經驗,鼓勵他們大膽表現自我并給予積極反饋。教師要引導其他幼兒發現這些幼兒的長處,提高這些幼兒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引起同伴對他們的關注。
自信心是在一次次成功中積累起來的,教師應鼓勵幼兒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為幼兒耐心地講解和疏導,引導幼兒勤動腦、多動手,著眼于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不斷為其創設新的發展小目標,讓幼兒在實踐操作中親身體會進步的喜悅,逐漸收獲自信心和成功感,克服膽小怯懦的心理。
游戲作為幼兒最喜愛并最符合幼兒身心特點的活動,對幼兒的認知、情感、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創造性的角色游戲,幼兒通過扮演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角色,創造性地再現身邊人物的動作和言語,認識和體驗角色背后的情感和態度,可以促進幼兒關心、體貼、同情等積極情感的發展,從而促進幼兒移情能力和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教師可以引導被忽視型幼兒多扮演一些交往機會比較多的角色,如教師、售貨員等,促使他們克服個性中的不足。
要給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就需要家長與學校的通力合作,遵循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不論在家中還是幼兒園中,都應創設溫暖、和諧、平等的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幼兒才能從這些積極健康的關系中獲得強大的安全感,建立起初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愿意主動與人交往,為其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師應注意觀察被忽視型幼兒與同伴交往時的表現和狀態,尤其是交往中的特殊情況和細節,做好觀察記錄,及時向家長反映幼兒的整體狀況,同時家長和教師應多溝通交流科學的育兒方法,共同制定最適合幼兒的教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