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縣級機關幼兒園 馬倩韻


規則,在社會生活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維護人們的生活秩序,保障人們的人身安全;反之,沒有規則的社會必定是雜亂無章的,生活處處有規則,大到法律條例,小到約定俗成。幼兒園其實也是一個小型社會,有許許多多的規則,而這些規則就貫穿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需要幼兒去理解、遵守。
一般而言,規則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活動中需要遵守的一些行為準則,而幼兒園里的規則多以教師與幼兒共同協商的約定為主。規則意識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社會各種規則的認識和體驗,不受其他因素限制。幼兒的規則意識常常建立在其理解規則的基礎上。
當幼兒處于一個良好的規則環境并不斷受到規則文化的熏陶,就會逐漸形成規則意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要有意識地去提醒幼兒遵守規則,幫助幼兒增強規則意識。當幼兒形成了一定的規則意識后,就會自覺遵守規則。
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發展時期,許多行為習慣、個性品質都在這個時期形成。這一時期的幼兒好問、好模仿,對于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經常會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他們善于模仿卻分不清孰對孰錯。而幼兒理解規則可以認識到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可以避免因為盲目模仿而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
1.增強幼兒的適應能力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對人們的規則意識提出了較高要求,所以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規則意識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幼兒具備較好的規則意識也有利于其適應社會要求,更好地融入社會。
2.促進思維的“去中心化”
皮亞杰在關于學前兒童思維發展階段中提出,2~7歲前運算階段幼兒的一個思維特點就是自我中心,即兒童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不去顧及他人的感受。在幼兒園的各類游戲中,規則都是從集體利益出發而制定的,幼兒在遵守規則時就需要改變以往的思維模式,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解決問題,可以促進幼兒的“去中心化”,提高幼兒自身的社會化發展水平。
3.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游戲規則不僅可以讓幼兒了解游戲的玩法,還可以鍛煉幼兒的堅持性、自制力等品質。5~6歲幼兒的游戲規則多數由幼兒與同伴商量后制定,比如下棋時觀棋不語、落子無悔,下棋結束后方能離開等。對于自己制定的規則,幼兒都能自覺遵守,下棋時注意力集中。可見,規則可以提高幼兒的自制力,培養其專心致志做事的優秀品質。



4.進行有效的幼小銜接
小學的作息時間、學習內容以及學習環境都有別于幼兒園。小學課堂要求較多:上課時不可交頭接耳,不可東張西望;在課前要將所有的準備活動做好;上課時需要得到教師允許才能離開教室……這么多規則要求,如果教師、家長不事先培養幼兒良好的規則意識,等到了小學幼兒將無法適應從自由變為約束的學習模式。因此,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學習習慣等方面加強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為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幼兒園里處處有規則,這些大大小小的規則在無形中影響著5~6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如何在一日活動中培養5~6歲幼兒的規則意識?
時間:上午8∶30 地點:大三班活動室
瑞瑞和月月正在美工區里完成折小兔子的手工任務,這時活動室里響起了《小星星》的音樂聲。瑞瑞馬上停止了折紙,對月月說:“快,吃點心了,我們等會來折吧。”月月抬起頭來看了一眼生活區,對瑞瑞說:“不急,老師還沒來呢。”原來保育老師還沒拿來今天的點心。她倆繼續折小兔,過了一會月月抬頭看見老師端著點心走進了教室,她馬上提醒瑞瑞停下來。她倆手拉手去衛生間洗手,之后各自取完點心后便開始享用了。隨后,其他的孩子也陸陸續續來到生活區吃點心。月月和瑞瑞吃完點心后便繼續回去完成手工了。瑞瑞走到果果身邊,善意地提醒了一下他:“吃點心啦。” 三十分鐘的輕音樂結束了,上午的自主點心時間也結束了,所有的孩子吃完點心后又繼續自己的游戲。
策略:以音樂為媒介,注重規則的滲透性
這個案例中,教師運用音樂來提醒幼兒遵守吃點心的時間,巧妙地將規則滲透在音樂中,讓幼兒聽到音樂后就能產生一定的條件反射——這個時間該吃點心了。教師可將音樂滲透在幼兒一日活動中,用音樂提醒幼兒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情,以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養成做事利索、不拖拉的好習慣。除了自主點心,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其他活動環節也可用音樂提醒的方式進行。例如:戶外活動前播放《運動員進行曲》,提醒幼兒馬上要出去活動了;收玩具前播放《玩具兵進行曲》,提醒幼兒收拾玩具;集體活動前播放《小夜曲》,提醒幼兒進行自我調整,做好上課準備……在音樂影響下,幼兒的規則意識逐步提高。
時間:上午10∶10 地點:大草坪
果果一個人在大草坪上跑來跑去,玩得可開心了。過了會兒,他又和熙熙、昊昊追了起來,他們個個兒都滿頭大汗。孫老師看見了,連忙提醒他們:“慢點慢點,坐下來休息一會兒。”果果聽到后還是繼續跑來跑去,一邊跑一邊還朝孫老師扮鬼臉。過了一會,苗苗突然喊了起來:“老師,快來呀,果果摔跤了。”孫老師連忙趕了過去,只見果果在別人的攙扶下正一瘸一拐地走了過來,眼睛里還有淚水在打轉。“你怎么摔跤了?”“跑太快了,鞋子一滑就摔了。”孫老師一邊處理傷口,一邊詢問果果。“還疼不疼?”“疼,我以后再也不到處亂跑了,摔跤真的好疼啊!哎喲,輕點兒。”受了傷的果果只能安安靜靜地坐在小椅子上休息,直到戶外活動結束。
策略:以體驗為宗旨,注重規則的有效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其目的在于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但由于幼兒年齡小,自我保護能力差,再加上天生好動,導致其在進行戶外游戲時常常會出現一些安全問題。因此,教師需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可以與幼兒共同商討在戶外活動時需要注意的地方并制定相應的規則。
戶外游戲時,教師可以用“后果體驗法”來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即根據盧梭的“自然后果法”:幼兒不遵守規則時,教師不用立即制止或懲罰他們,讓他們在同自然的接觸中體會因自己不遵守規則而帶來的自然后果,進而從中吸取教訓。每個班里都會有一兩個“調皮搗蛋”的幼兒,他們總是不遵守規則,甚至無視規則的存在,面對這些“皮大王”,教師就可以試著用后果體驗法來讓他們感受規則的重要性。幼兒只有在自己的行為中感受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性,才會真正理解規則。
時間:下午2∶50 地點:大一班游戲室
杰杰身穿警察制服,手拿無線電話,洋洋得意地在教室里巡邏。忽然,皓皓神情緊張地跑了過來,說道:“警官警官,那邊有兩個顧客剛剛不排隊取錢,而且他們直接在銀行里搶錢,你快把他們倆抓起來!”一聽到有人搶錢,杰杰立馬警惕了起來,說:“沒問題,包在我身上!”說完,他便開始搜尋這兩名“肇事者”了,一會兒功夫杰杰就找到了他們。“你們倆被逮捕了!”“你憑什么抓我們?你又不是警察。”其中一名“肇事者”反問杰杰。“誰說我不是的,看見我穿的衣服和我手上拿的沒有?”杰杰有些不服氣。“只要是玩角色游戲,一般都會掛身份牌的,你說你是警察,那你為什么沒有帶警察證?”杰杰低頭看了看自己胸前,確實沒有警察證。“所以你沒有權力抓我們,你這個冒牌警察!”“肇事者”囂張地走開了。“哼,我一定要抓住你們倆。”杰杰到處尋找警察證,終于在一個掛鉤上找到了。“這次我看你們還有什么話要說。”杰杰小警官得意地說。“哼,我們一定會回來的!”兩個“肇事者”不約而同地說。
策略:以標記為載體,注重規則的一致性
在區域游戲時,教師可以采用標記暗示法巧妙將規則滲透在環境中,即教師使用各種各樣的標記來提醒幼兒在該區域游戲時需遵守的規則。例如:“游戲牌標記”暗示幼兒該區域有幾個游戲牌插袋就只能有相應數量的人來該區域游戲;“掛鉤式標記”暗示在該區域玩游戲時,就要佩帶該區域的標記牌……此外,還可以讓幼兒將抽象的規則概念用簡筆畫的形式形象地表現出來——對規則進行“圖說”。在進出區域、材料收放的地方用這些圖片標志暗示幼兒應遵守的規則,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示和規范作用。通過各種大大小小、形式不一的標記來提醒幼兒在區域游戲時應注意的規則,能夠很好地幫助幼兒理解規則。
時間:上午10∶20 地點:大五班活動室
科學活動課上,張老師和其他小朋友都在聽琪琪介紹她眼里的春天,洋洋和睿睿卻在一旁說話:“我上次去公園玩,看見了一朵很漂亮的花。”洋洋向睿睿介紹道。“真的嗎?那下次帶我一起去看吧!”他倆聲音越說越大。張老師用眼神提醒了他們很多次,可他們還是若無其事。這時,朵朵按耐不住了,她站了起來,指著洋洋和睿睿,生氣地說道:“你們這么吵,還聽不聽琪琪講話了?”洋洋和睿睿趕緊捂住嘴,低頭不敢說話了。過了一會兒睿睿又想和洋洋聊天了,他剛準備開口,就看見洋洋使勁地搖頭,還偷偷把手指向朵朵在的那個方向,睿睿連忙點點頭,打消了說話的念頭。
策略:以監督為手段,注重規則的延續性
幼兒園集體活動中一些幼兒常常會無視課堂中應遵守的規則,如舉手發言、課上不竊竊私語、不隨意離開自己的位置……有時教師剛提醒完幼兒,一轉眼的功夫,他們又開始“我行我素”了。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嘗試換一種方式來培養幼兒遵守課堂紀律的規則意識。
就像上述案例中那樣,鼓勵幼兒相互監督,共同遵守集體活動中的規則要求:上課不隨意說話、善于傾聽他人發言等。同伴監督時,每個幼兒都可以做小老師,監督其他幼兒的行為是否符合規則要求,不符合時“小老師”可以指出并要求其改正。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當回小老師,另一方面還可以方便教師了解全班幼兒的發展情況,避免因人數多而顧及不到每個幼兒發展情況的現象。
除了上面論述的一些規則意識培養策略外,筆者認為在培養5~6歲幼兒規則意識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理解規則,體現一致性
當規則完全是外加的、幼兒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時,規則并不能被幼兒很好地遵守,因為很多幼兒都不能理解規則的意義和作用。如果幼兒不理解規則,就算教師剛柔相濟、恩威并重,使用各種方法都無濟于事,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幼兒才能逐步學會遵守規則。
5~6歲幼兒已經出現了自我意識,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以同伴的身份,針對班級日常或游戲活動時出現的問題與幼兒共同商討解決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扮演引導者,引導幼兒思考在一日活動中要遵守的規則,并讓幼兒自己制定規則。這樣,幼兒就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遵守規則了,當幼兒理解的規則與自己遵守的規則一致時,他的規則意識也就形成了。
2.榜樣教學,注重引領性
5~6歲幼兒的心理需求較明顯,他們總是渴望得到教師對自己的肯定,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利用“榜樣”來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實踐表明,積極的表揚教育比傳統的批評教育更容易讓幼兒接納。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例如上課的時候有些幼兒會控制不住自己的小嘴巴,或是在小椅子上坐立不安,這時候教師如果說“我要表揚某個小朋友”,幾乎所有的幼兒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師身上——他們都渴望得到表揚。利用表揚、榜樣示范的方法,一方面可以給幼兒營造一個較好的遵守規則的氛圍,另一方面幼兒的規則意識也在學習榜樣的過程中被無形地培養了起來。
綜上所述,在一日活動中培養5~6歲幼兒規則意識的策略有很多。在生活活動中可以采用音樂提醒法,將規則滲透在音樂中;在戶外游戲時可以采用后果體驗法,讓幼兒體驗規則的重要性;在區域游戲時可以采用標記暗示法,做到“小標記,大用途”;在集體活動中可以采用同伴監督法,促進幼兒共同進步……這些策略并不是只能單一使用,或是只能在某一固定活動中使用,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幼兒的具體情況,將它們轉變為適合本班幼兒發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