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靜,胡冬敏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空軍醫院麻醉科,江蘇 南京 210000)
蘇醒期躁動是指接受全身麻醉(簡稱全麻)手術的患者在麻醉蘇醒期出現不自主的躁動不安、興奮及定向功能障礙等表現的一種全麻并發癥[1]。患者在接受全麻手術后一旦發生蘇醒期躁動,可增加其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易導致其出現氣管痙攣、傷口出血、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導管扭曲或脫落等不良事件,嚴重時甚至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2]。因此,臨床上在對患者進行全麻手術后應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以降低其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本文主要是研究通過開展討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探尋該護理模式對于全麻腹部手術的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率的影響,旨在完善此類患者的護理質量。
選擇2019 年1 月至12 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全麻腹部手術的99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具有進行全麻手術的指征;美國麻醉協會(ASA)麻醉分級為Ⅰ級或Ⅱ級;認知功能正常;自愿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存在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或患有神經系統疾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有精神疾病史。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n=45)與常規組(n=44)。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24 例,女性21 例;其年齡為25 ~68 歲,平均年齡為(45.44±3.56)歲;其中,接受胃腸手術的患者有18例,接受婦科手術的患者有13 例,接受肝膽手術的患者有7 例,接受泌尿外科手術的患者有4 例,接受其他腹部手術的患者有3 例。在常規組患者中,有男性25 例,女性19 例;其年齡為27 ~67 歲,平均年齡為(45.62±3.69)歲;其中,接受胃腸手術的患者有19 例,接受婦科手術的患者有12 例,接受肝膽手術的患者有6 例,接受泌尿外科手術的患者有4例,接受其他腹部手術的患者有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手術室護理,包括術中配合醫生進行各項手術操作,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術后注意觀察患者意識的恢復情況,遵醫囑為其用藥鎮痛藥;注意觀察患者是否發生躁動,若其發生躁動需對其肢體進行適當的保護性約束。在此基礎上,研究組患者進行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方法是:⑴術前心理護理:術前訪視時,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向其講解手術室環境、手術方案,提前說明麻醉不良現象,減少對手術的疑慮。同時,向患者講解麻醉蘇醒期躁動的不良影響,以及術后氣管導管可能產生的不適感,待恢復正常呼吸功能后才能拔管,使其提前做好心理準備。⑵術后舒適護理:指導患者取平臥體位靜養,避免器械或體位對神經、血管的壓迫,保證呼吸道通暢。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注意是否存在語言、聽力或意識障礙,以及皮膚顏色變化。護理人員定時協助患者更換體位,妥善固定導尿管,調節約束帶的松緊度,升起護欄以免墜床。此外,觀察患者的四肢血循環情況,預防皮膚受壓。⑶加強動脈血氣分析監測:當患者血氣分析指標低于正常值時應及時進行處理,以免因氧氣不足而形成低氧血癥,最大限度減少全麻蘇醒期躁動的影響因素。⑷術后疼痛觀察與護理:在麻醉蘇醒期時應充分考慮到患者的疼痛情況,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其情緒變化,及時詢問疼痛感受,并向醫生反饋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以便決定是否給予鎮靜藥物,條件允許者可使用自控鎮痛泵。
⑴采用躁動評分對比兩組麻醉蘇醒期躁動情況。將患者蘇醒期躁動的程度分為0 級、1 級、2 級和3 級[3]。0 級躁動:術后患者未發生蘇醒期躁動。1 級躁動:術后患者在接受吸痰等護理操作時出現輕度躁動,在護理操作完成后躁動消失。2 級躁動:術后患者在接受吸痰等護理操作時出現輕度躁動,在護理操作完成后躁動未消失,但不需要為其采取制動措施。3 級躁動:術后患者不自主地活動,出現中重度躁動,需為其采取制動措施。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1級躁動例數+2 級躁動例數+3 級躁動例數)/總例數×100%。⑵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調查兩組患者對手術室護理的滿意情況。該問卷包括護理操作能力、主動服務意識、整體護理效果、護理服務細節等評分指標,總分為100 分。患者該問卷的評分>80 分表示其對護理工作滿意,其該問卷的評分≤80 分表示其對護理工作不滿意。滿意率=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率的比較 研究組患者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為11.11%,常規組患者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為34.09%,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率的比較
2.2 兩組患者對手術室護理的滿意情況 研究組患者均對手術室護理滿意,其對手術室護理的滿意率為100%(45/45)。常規組患者中有39 例患者對手術室護理滿意,有5 例患者對手術室護理不滿意,其對手術室護理的滿意率為88.64%(39/45)。研究組患者對手術室護理的滿意率高于常規組患者,χ2=6.429,P<0.05。
蘇醒期躁動是指患者在麻醉蘇醒期出現情緒興奮、激動、定向能力障礙,并伴有哭堿、呻吟、語無倫次等表現,甚至部分患者出現無意識動作與行為[4,5]。有研究發現,蘇醒期躁動能夠使患者在發生麻醉蘇醒期躁動后可能出現嚴重的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并發癥或造成嚴重的軀體傷害[6]。因此在對患者進行全麻手術后有效地預防其發生蘇醒期躁動十分重要[7]。為了有效預防全麻蘇醒期躁動,本研究對45 例腹部全麻手術患者應用了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收效滿意。其中術前心理護理通過向患者介紹手術室環境、手術方法,以及可能出現的蘇醒期躁動情況,使其做好心理準備,調節自身情緒,消除緊張與恐懼等心理狀態,積極配合護理操作[8]。術后舒適護理能夠提高患者機體的舒適度,減少術后不適感所致的躁動問題[9]。由于麻醉劑殘余藥效可以持續發揮效用,對患者的呼吸系統功能進行抑制,所以蘇醒期時應加強動脈血氣分析監測[10]。麻醉藥失效后患者可以感受到疼痛感,不同患者對疼痛的耐受度也存在差異性[11]。術后疼痛觀察與護理根據不同患者的個體情況及時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避免了疼痛所致的躁動。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麻醉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手術室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可見,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可以有效抑制腹部手術患者全麻蘇醒期躁動,保證手術室護理服務質量,繼而提升了患者的滿意度。
總之,手術室麻醉蘇醒護理在腹部全麻手術患者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