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壘
一、“浮云”:比喻飄浮不定的東西
如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此句“浮云”指天空中的云朵,常見成語如“浮云蔽日”。除了遮擋陽光,輕柔、飄浮不定、形態變化無常是浮云給人最明顯的印象,所以被用來喻指飄浮不定或不重要的東西。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是一首送別詩,“青山”“白水”“浮云”“落日”勾勒出送別的意境。首聯,青山靜默,白水遠去,暗示了別離的情景。頷聯,詩人感嘆友人像孤獨的蓬草一樣,孑然遠行,今日一別,不知何時再能相會。頸聯,以“浮云”的飄浮不定來比喻朋友即將遠游,而自己卻像“落日”依戀大地一樣對友人難以割舍。尾聯,無奈終須分離,也只能淡然地揮手告別漸行漸遠的朋友,離群之馬的嘶鳴傳達著詩人深沉的關心。“浮云”的居無定所,對“落日”的即將歸家,十分貼切。全詩哀而不傷,心細而又闊達。現代漢語口語用例如“神馬(什么)都是浮云”。
二、“白云”“臥云”:比喻隱士歸隱之心或住處
如崔顥《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云在高處,悠悠飄浮,無拘無束,來去自由,常為魏晉以來隱者所寄懷的對象。另外,古代隱士一般喜歡選擇高靜的山林隱居,修道信佛者也大多居名山而清修,這些地方多有白云環繞。因此,“白云”用來喻指隱士的歸隱之心或處所便逐漸固化。如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陶弘景乃魏晉南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長年隱居在江西茅山。梁武帝多次請他出仕都遭婉言回絕,武帝不解,下詔書問他“山中何所有”。該詩便為陶弘景的回答,說最愛山中嶺上的朵朵白云,這些白云只可自己玩味,卻不能拿來贈與君。該詩表達了陶弘景歸隱的決心和旨趣。
“臥云”,“臥”有靜躺之義,躺臥著的云朵慵懶逍遙,與隱者悠閑的心態一致,所以“臥云”也可用來指歸隱之心。如白居易《酬元郎中同制加朝散大夫,書懷見贈》:“終身擬作臥云伴,逐月須收燒藥錢。”晚年白居易熱衷隱居,以道家的煉制丹藥為生活旨趣。程俱《偶作三首-其二》:“老向甘泉補侍臣,歸來還作臥云人。一重一掩藏煙塢,三沐三熏屏世塵。”程俱辭官歸來,深居于煙霧繚繞的村塢,沐浴熏香,過起了悠閑的隱居生活。
三、“青云”:比喻高官或遠大的志向
“青云”本指青色的云,顏色質地均較浮云、白云厚重,目視距離較高。《漢書》卷六十五這《東方朔傳》:“抗之則在青云之上,抑之則在深泉之下。”意為:宣揚他則把他放到青云之上,抑制他則把他放在黃泉之下。顏文選注《駱丞集》云:“《史記》伯夷贊:‘非附青云之士。后世據此皆稱仕路為青云。但高方易《占書》:‘青云所覆,其下有賢人。《隱逸民傳》:‘嵇康早有青云之志。《南史》:‘陶弘景年十四五歲見葛洪方書,便有養生之志,曰養青云,睹白日不為遠矣。……李太白詩‘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巖戶,王勃不墜青云之志即浮云之旨。宋^始用青云字于登科,遂襲至今。”即青云有三種喻指,一是指高官仕途,二是指歸隱山林,三是指高中科舉。唐宋以來,以青云比喻高官或遠大的志向相對較常用,且一直沿用至今,如成語“平步青云”等。古詩用例如孟浩然《送友人之京》:
君登青云去,余望青山歸。
云山從此別,淚濕薜蘿衣。
朋友赴京高就,孟浩然與其道別,“青云”比喻高官。友人登上仕途,而自己仍隱于青山之中,從此兩相隔離,傷心的淚水沾濕了隱者的薜蘿衣。“青云”又指遠大的志向,如徐渭《上督府公生日詩》:“未逢黃石書誰授,不墜青云志自強。”此為徐渭為明公生辰作的祝壽詩。意為:即使沒有遇到黃石公(傳授張良兵法的老者)傳授兵法,也會自強不息,不放棄遠大的志向。
四、“碧云”:比喻遠方
“碧云”猶青云,多取其遠的特征。如杜牧《別鶴》:“分飛共所從,六翮勢摧風。聲斷碧云外,影孤明月中。”這里指鶴聲消失在遠處青色的云朵之中。“碧云”一般喻指遠方,常用來表達別離的思緒。如柳永《傾杯》詞:
最苦碧云信斷,仙鄉路杳,歸雁難倩。
每高歌、強遣離懷,奈慘咽、翻成心耿耿。
漏殘露冷,空贏得、悄悄無言,愁緒終難整。
又是立盡,梧桐碎影。
這是柳永的思懷之作,“碧云”即指遙遠之地,與“仙鄉”相對,“碧云信斷”正是引起詩人情思的原因。遠方的書信已斷,自己苦不堪言,無奈仙鄉路遙,難請歸雁帶來音訊;每欲高聲歌吟,排遣心中的離情別緒,但聲音哽咽得難以發出,導致心情變得更加煩亂;滴漏將盡,霜露已下,最后只剩下寒冷和寂靜的世界,心緒憂愁終歸難以梳理;久久佇立,直到明月西沉,梧桐樹稀疏的樹影逐漸消失。
五、“烏云”“春云”:比喻女子濃迷烏黑的秀發
女子秀發輕柔舒卷,與云的形態相似,所以“云”又多喻女子的頭發。如杜甫《月夜》:“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孫光憲《浣溪沙》:“蘭沐初休曲檻前,暖風遲日洗頭天,濕云新斂未梳蟬。”以上兩句中的“云”都是指女子的頭發。頭發顏色以黑亮為佳,因而詩詞中常用“烏云”“春云”來指女子黑濃的秀發。如蘇軾《岐亭道上見梅花戲贈季常》:
野店初嘗竹葉酒,江云欲落豆秸灰。
行當更向釵頭見,病起烏云正作堆。
這首詩主要描寫冬日景色。于野外酒店初次品嘗了今年新釀的竹葉酒,遠望江上的浮云快要落下,近前田里的黃豆秸稈已經發灰。本應梳妝打扮前來相見,但無奈身體抱恙,拖著病身起來,濃黑的頭發卻剛好堆在一起。最后一聯與詩題“戲”對應,詼諧而又幽默。又如舒岳祥《無題》:“墜馬烏云懶畫眉,博山宿火翠煙微。”描寫了一幅清晨初醒圖:早上起來,濃密烏黑的頭發垂落而下,也懶得畫眉,博山上昨晚的火堆還冒著淡淡的青煙。
“春云”本指春天的云,后也比喻女子的美發。如徐再思《梧葉兒·春思》:“鴉鬢春云亸,象梳秋月攲,鸞鏡曉妝遲。”女子黑色的鬢發和秀發都垂落了下來,用象牙梳梳出來的發型斜斜的,妝鏡前的早妝遲遲未能做完,描寫出少女因思春而漫不經心的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