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對于牙冠過短或缺損達齦下的患牙行牙冠延長術后修復效果進行分析。方法:電腦隨機抽選牙冠過短或缺損達齦下的患牙患者,入組總數為42例,通過患者自主抽簽的方式,均分并命名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前者給予常規治療方式,后者采取行牙冠延長術后修復,對于實驗組中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在接受相關治療之后,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統計,包括不良反應發生率等變化,討論其中存在的差異。結果:實驗組臨床效果要比對照組理想,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牙冠過短或缺損達齦下的患牙,應用行牙冠延長術后修復,可以更好的提升患者臨床治療的效果,減少發生并發癥,在臨床上有著重要的應用意義。
【關鍵詞】牙冠過短;缺損;患牙;牙冠延長術;臨床修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R78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12--01
導致患者發生牙體缺損達齦下有著較多因素,比如說出現了意外傷害、齲齒或者是不良修復體等[1]。另外,因為牙齦將牙齒的斷端處覆蓋住,如果沒有接受積極的治療,則很容易導致患者發生牙周損害,在傳統的治療之中,大部分是在常規拔牙后,對牙體缺損的位置進行修復[2]。但是這種情況容易致使患者的患牙位置處的牙槽骨出現萎縮,對于整體的美觀度造成影響,所以各種原因致使的前牙牙體缺損,都可能容易使患者發生口腔功能受損,以及美容美觀受到嚴重的影響[3]。在近年之中,患者對于前牙美觀和牙齒保留情況要求逐漸提高,在臨床上,通常需要應用牙冠延長術,將外傷導致的劈裂牙斷端或者是殘根的齦下斷面暴露,這樣也能夠改善過短牙冠的問題,也能夠進一步增加臨床牙冠的長度,可以提升患牙的保存率,可以加快修復,也能夠進一步解決前牙的美觀問題[4]。這種情況下,牙髓對于疼痛容易變得更加的敏感,而且這種疾病,通常是不會自愈的,需要對患牙及時進行手術治療,防止發生進一步的損傷。
1試驗涉及的資料和方法
1.1患者的一般資料
電腦隨機抽選牙冠過短或缺損達齦下的患者,入組總數為42例,且入院的時間范圍是2019年6月—2020年6月之間,通過患者自主抽簽的方式,均分并命名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前者給予常規治療方式,后者采取行牙冠延長術后修復。對照組中患者男性14例,女性7例,平均年齡在(59.39±1.98)歲,實驗組中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齡在(58.32±3.43)歲,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中患者的基本信息情況,包括年齡和病程等基本信息等,不具備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參與實驗者皆為首次至此就診患者;2.參與實驗過程未曾中斷,接受臨床就診和相關調查表的填寫;
排除標準:1.以上麻醉藥物使用過敏者;2.并發嚴重器質性功能問題病人;3.血液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者。
1.3方法
對照組之中的患者使用常規的治療方式。
對實驗組對象使用①在術前對患者牙周進行基礎治療,需要控制菌斑,這樣能夠更好的保證患者的口腔衛生。②對于患者的牙體缺損部位進行探索,對于患者的術后齦緣位置做好估測,針對牙體缺損位于齦下小于2 mm的,需要采取齦切除術,如果患者的牙體缺損位于齦下的2-4 mm,通過翻瓣去骨和骨成形術的治療方式,依照常規的牙冠延長術的原理,這樣能夠保證牙槽骨嵴頂到牙體缺損位置至少4 mm。在對骨進行修整的時候,需要對鄰牙牙槽骨逐漸移行的情況加強注意,這樣更加利于患者的齦瓣復位貼合和牙周組織愈合。在術后,需要使用牙周塞治劑來對創面進行保護,對于術后1周進行拆線復查,患者需要應用口腔含漱液含漱2周。③術后的6-8周之后,則需要對患者的樁核冠進行修復,如果是采用全瓷冠進行修復,比如說采用烤瓷熔附金屬全冠來進行修復,修復的整體邊緣,在設計的時候,需要位于齦下0.5 mm。治療后1周進行拆線,對于患者的牙周愈合情況做好統計。
1.4數據觀察指標
依從性分為好、中、差,依從性的概率為好和中的概率之和。治療有效率主要分成“治愈”、“顯效”和“有效”“無效”四個級別。相關的判定標準是總有效率為治愈、顯效和有效的人數之和比總人數的比例。
1.5數據分析
SPSS20.0統計軟件將所有研究數據納入,其中數值對比行t值檢驗,通過()表示;計量資料對比行X2值檢驗,通過率(%)表示。最后,判定統計學差異的標準為P<0.05。
2結果
2.1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效果評價:經實驗統計可見對照組中出現頭暈3例、惡心干嘔5例、心率提升2例、牙齦組織腫3例,總不良反應發生13例,占比37.1%。實驗組中出現頭暈1例、惡心干嘔1例、心率提升0例、牙齦組織腫0例,總不良反應發生2例,占比5.7%。由此體現,對照組中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實驗組,統計結果體現X2=10.266,比較差異性P<0.05.
2.2對于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中的患者護理之后緩解的概率進行比較
對于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中的患者護理之后緩解的概率進行比較,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5),如表1。
2.4實驗組中的患者與對照組在患者治療后的依從性概率的對比
實驗組中的患者與對照組在患者治療后的依從性概率的對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5),如表3。
2.5延長出的冠高度變化
延長出的冠高度變化,統計其高度為(2.35+0.46)mm,在術后的6周為(3.02+0.51)mm,術12周則為(3.24+0.59)mm。術后的6周、12周延長出的的冠高度都要比術后2周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18,P<0.05)。
3討論
牙體缺損達齦下在口腔科之中屬于常見疾病,主要是因為牙齒折斷、重度齲壞使牙齒斷端在齦下的情況,其對于生物學寬度造成了破壞,在整體修復的時候,需要在沒有侵襲生物學寬度的位置上,將冠修復體邊緣放置好[5]。而患牙的根面即便可以采取單純的牙齦切除術獲得暫時的暴露,但是其整體生物學寬度容易受到修復體邊緣的侵襲,而機體則需要將骨吸收的過程進行重建,提升了慢性炎癥及牙周炎的發生概率。而應用冠延長術利用牙齦的生物學寬度的原理,可以充分暴露出外傷劈裂牙或殘根的齦下斷端,還可以進一步改善過短牙冠、露齦微笑等不美觀現象的常用牙周手術。在術前需要定好牙冠延長術的可行性,對牙齦和牙周情況進行檢查,這樣能夠更好的保證術后牙槽骨有足夠高度,使患牙行使功能能夠得到恢復,防止牙根松動。
綜上所述,對于牙冠過短或缺損達齦下的患牙,應行牙冠延長術后修復,可以更好的提升患者臨床治療的效果,減少發生并發癥,在臨床上有著重要的應用意義。
參考文獻:
[1]顧雍.對前牙不良冠修復體所致牙周病患者進行牙周基礎治療聯合牙冠延長術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9,17(22):63-65.
[2]何芳,于青青,楊惠茹.不同牙齦生物型對進行牙冠延長術治療的患者牙周穩定性的影響[J].中國醫療美容,2021,11(6):98-100.
[3]劉學軍,陳薇,肖瑞.前牙牙冠延長術后行不同修復材料冠修復對牙周狀況及預后的影響[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19,20(3):134-137.
[4]李嬋秀,黃南楠,吳堅,等.下頜第二前磨牙牙冠根折行牙冠延長術并樁冠修復后牙本質應力的三維有限元分析[J].山東醫藥,2015(44):80-82.
[5]周金愛,李振元.牙冠延長術應用于牙體劈裂達齦下較深部位病變患者的臨床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21,19(1):67-69.
作者簡介:于彩霞(1976.04)女,漢,河北吳橋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牙周與修復聯合治療。
342750190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