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梅 李迎霞 滕曉菊 杜明潔


【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任務導向的健康教育在脊柱骨折患者術后康復中的作用價值。方法 將本院2021年3月-2021年12月期間所收治的80例患者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患者給予基于任務導向的健康教育,對比兩組患者的康復鍛煉方法掌握率、術后康復鍛煉的執行率和患者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康復鍛煉方法掌握率、術后康復鍛煉的執行率、患者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基于任務導向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加脊柱骨折患者對康復鍛煉方法的掌握率,提高脊柱骨折患者術后康復鍛煉的執行率。同時可以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基于任務導向的健康教育;脊柱骨折;術后康復
【中圖分類號】R27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12--01
脊柱骨折是指脊柱受到沖擊性外力等多種因素導致的脊柱完整性中斷,包括頸椎、胸椎、胸腰段及腰椎的骨折,多由高空墜落或交通事故等導致,約占全身骨折的5%~6%[1]。脊柱骨折往往帶來嚴重的問題,如疼痛、活動受限,甚至出現癱瘓等運動或神經功能障礙。患者術后康復對患者預后有重要的作用[2]。基于任務導向的健康教育是近年來應用較為廣泛的臨床健康教育方法[3],可提高患者康復鍛煉的執行率,對患者功能恢復和預后均有積極的作用。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2021年3月-2021年12月期間所收治的80例患者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在25-68歲之間,平均(50.24±1.57)歲。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在27-62歲之間,平均年齡(48.69±1.45)歲。納入標準:脊柱骨折的患者,知情同意,能夠配合健康教育。排除標準:不能正常交流和精神異常患者,病情惡化的患者,癱瘓的患者。比較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結果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能夠進行比較。
1.2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健康教育:醫護人員首先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觀察其否存在脊髓損傷,進而實施不同護理模式。如果患者是單純性脊柱骨折,要正確指導患者臥硬板床,主要采取仰臥位,全面觀察患者的具體情況。術后逐步指導患者行踝泵運動和直腿抬高鍛煉,等到患者的病情在恢復后,要適當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要進行基于任務導向的健康教育:
(1)針對脊柱骨折制定術后康復方案大綱,制定術后康復執行表,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康復任務的宣教,術后康復方案大綱是通過循證和小組討論的方式獲得,經過康復治療師和骨科醫生的審查。
(2)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綜合性評估,了解實際損傷情況。結合評估的結果,對術后康復的內容進行制定和完善,與患者和家屬一起制定康復時間和頻率,同時通過公眾號上傳視頻,讓患者和家屬對每個康復方法都熟記。
(3)術后1~2天指導患者踝泵運動,每日3次,每次3~5min,術后3~4天指導患者直腿抬高鍛煉,每日3次,每次5~10分鐘,術后1周指導患者行腰背肌功能鍛煉,從簡單的五點式到較為復雜的飛燕式,循序漸進。
(4)等到患者的病情比較穩定時,護士要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并且還要告知患者運動一定要適度,掌握康復訓練的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臨床護理的效果。
1.3觀察指標
記錄并分析兩組患者對康復鍛煉方法的掌握率和執行率。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1.4統計學分析
錄入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比例%)描述,兩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康復鍛煉方法的掌握率和術后康復鍛煉的執行率
觀察組患者康復鍛煉方法完全掌握的有26例,部分掌握的有11例,沒掌握的有3例,干預組患者康復鍛煉方法完全掌握的有11例,部分掌握的有22例,沒掌握的有7例,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康復鍛煉全部執行的有21例,部分執行的有17例,不執行的有2例,干預組患者康復鍛煉全部執行的有12例,部分執行的有20例,不執行的有8例,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差異性(P<0.05),見表2。
2.2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21±4.24分,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8.28±3.22分,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兩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
3討論
現如今,隨著我國醫療服務機制不斷地完善,人們對臨床護理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在脊柱骨折患者的護理中,需要對患者進行多方面護理,加強患者對疾病知識和術后康復鍛煉方法的掌握[3]。但是,由于大部分患者缺乏對此疾病的認識,及疾病帶來的疼痛導致患者術后康復鍛煉存在阻礙。臨床上各醫療單位對脊柱骨折患者的康復重視程度不一,術后康復效果和預后存在很大差異。我院在脊柱骨折患者的護理中積極探索,力求一套有效的適用于臨床的康復鍛煉方法。
基于任務導向的健康教育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一種教育方式,主要應用于學生的教學任務中[3]。劉西君[4]將引導式健康教育聯合任務導向性訓練應用于腦癱患兒運動功能以及步行功能的訓練,效果顯著。本研究將此種方法運用于骨科脊柱骨折患者,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基于任務導向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加脊柱骨折患者對康復鍛煉方法的掌握率,提高脊柱骨折患者術后康復鍛煉的執行率。同時可以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基于任務導向的健康教育給脊柱骨折患者帶來了較好的康復鍛煉的效果,可推廣至其他患者的健康教育中。
參考文獻:
[1][1]崔海峰. 105例老年骨折患者的臨床分析[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6(S2):1.
[2]蘇豫囡, 翟功偉, 李方方, et al. 加速康復外科聯合系統護理在胸腰段骨折合并神經損傷患者中的應用[J]. 中華創傷雜志, 2021, 37(01):63-68.
[3]陳伏生, 高萍, 仲博,等. 基于任務導向法的健康教育技能培訓探索與實踐[J]. 中國健康教育, 2020(4):3.
[4]劉西君. 引導式健康教育聯合任務導向性訓練對腦癱患兒運動功能以及步行功能的影響[J]. 內科, 2019, 14(5):3.
145350078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