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敏,石麗娜,楊 瑛,任紅梅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醫院,山西030003
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產科分娩人數急劇增多,其中高齡產婦、有妊娠合并癥產婦、瘢痕子宮產婦均增多,產房助產士的工作量以及在工作中面臨的風險隨之增加。醫院對產科工作的重視程度及投入也在增加,如何客觀、合理地評價產房護理人力資源效率,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成為我國廣泛關注的重要問題。對護理服務效率進行評估是管理者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的關鍵所在。利用有限的護理資源在保證病人最大利益的前提下去創造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提高護理生產力,有效降低與控制護理成本,使護患互利共贏是護理管理者追求的目標。目前,國際上較為常用的評價衛生服務效率的方法有生產函數、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隨機前沿分析、比率分析方法、秩和比方法以及綜合指數法等[1]。在眾多的效率評價方法中,DEA 是評價非營利性組織機構效率的最好方法[2]。1978 年由美國著名運籌學家Charnes A.和Cooper W.W.提出,是一種綜合評價方法[3],是運籌學、管理科學與數理經濟學交叉研究的一個新領域[4]。本研究構建了基于DEA 模型的產房護理人力資源效率的評價指標,現報告如下。
1.1 成立課題小組 課題小組成員共7 名,包括婦產科領域主任醫師1 名、主任護師1 名、副主任護師3 名、主管護師2 名。課題小組負責編制專家函詢問卷、遴選函詢專家、整理和分析函詢結果、調查收集數據、統計分析。
1.2 編制函詢問卷 小組成員檢索國內外數據庫,以“數據包絡分析(DEA)、產房(delivery room)、護理人力資源(nursing human resource)、效率(efficiency)”為關鍵詞,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PubMed、EMbase、OVID 等數據庫,了解DEA 的起源及研究概述、國內外護理領域對于DEA 的研究、國內外護理人力資源效率的研究現狀,結合我國國情,初步形成概念框架,確定質性訪談提綱。采用方便抽樣法抽取3 所三級甲等醫院產房的6 名助產士、3 名產房護士長、2 名產科醫師進行深入訪談,訪談過程中有疑問及時進行確認和澄清,確保訪談提綱中的問題都得到充分的討論,以信息飽和為原則。訪談提綱:①您認為醫院對于產房護理工作的投入包括哪些方面?②您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評價產房護理工作效率?③您認為通過哪些方面可以提高產房護理工作效率?根據半結構訪談結果結合生產理論和效率理論,根據評價目的確定備選指標,形成初級條目池,共包括6 項一級指標、15 項二級指標,并制定專家函詢問卷。問卷內容包括:①背景介紹。介紹研究目的及填表說明。②專家基本情況。專家的一般資料、對函詢內容的熟悉程度和判斷依據自評。③問卷正文。條目評價采用Likert 評分法對指標的重要性做出評分,重要性評分為1~5 分,很不重要計1 分,不重要計2 分,一般重要計3 分,重要計4 分,很重要計5 分,并設有意見欄。
1.3 遴選函詢專家 課題組結合研究目的,遵循對本課題知情同意和自愿參與的原則,確定函詢專家入選標準,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專家,最終選取了15 名產房護理管理專家參與函詢。專家納入標準:①產房工作≥10 年;②產房護理管理工作≥3 年;③中級及以上職稱,本科及以上學歷;④愿意支持本研究,能夠從不同角度為本研究提供指導意見。本研究共納入山西省多家三級甲等醫院產房的15 名護士長完成2 輪函詢。15名專家均為女性,年齡:31~40歲3人,41~50歲10人,51~60 歲2 人;學歷:本科14 人,碩士1 人;職稱:中級12 人,副高級3 人;工作年限:11~20 年3 人,21~30 年10 人,>30 年2 人。
1.4 專家函詢過程 本研究于2020 年4 月—8 月共進行2 輪函詢。以電子郵件形式向專家發放和回收函詢問卷,專人電話指導問卷填寫,確保問卷的有效性。第1 輪問卷回收后,課題組成員及時將函詢結果匯總和分析,根據重要性均數>3.50 分,滿分率≥20%,變異系數<0.2 的指標篩選標準,結合專家意見、研究目的及數據的可獲得性,經小組成員討論后進行條目的刪除、修改或增加[5]。形成第2 輪函詢問卷,再次進行函詢,每輪專家函詢的間隔時間為1 個月。通過第2 輪問卷函詢,專家意見趨于一致,結束函詢。由課題組成員對專家函詢結果進行整理、統計分析,確立基于EDA 的產房護理效率評價指標。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經雙人核對后錄入Excel 2010 并導入SPSS 21.0 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專家的一般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專家積極系數用問卷回收率表示;專家的權威程度用專家的權威系數(Cr)表示;專家意見集中程度以專家對各指標重要性的均數、滿分率和變異系數來體現;專家協調程度運用肯德爾協調系數(Kendall′s W)及顯著性檢驗評價。以P<0.05 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專家積極系數 2 輪專家函詢的有效回收率均為100%。第1 輪函詢中提出建議的專家有12 名,第2輪函詢共有6 名專家提出建議。表明專家對本研究的積極性很高。
2.2 專家權威程度 專家權威程度用Cr 來表示。Cr一般由兩個因素決定,一個是專家對問題做出判斷的依據(Ca),一個是專家對研究問題的熟悉程度系數(Cs),Cr=(Ca+Cs)/2。本研究中Ca 為0.80,Cs 為0.87,Cr 為0.84。一般認為,Cr≥0.70 為可接受值,說明參與本研究的專家在該研究領域內權威性較高[6]。
2.3 專家協調程度 運用Kendall′s W 及顯著性檢驗評價,其值越大表示協調性越好[7]。本研究兩輪Kendall′s W 分 別 為0.531,0.533,具 有 統 計 學 意 義。見表1。

表1 2 輪函詢的專家意見協調程度及顯著性檢驗結果
2.4 專家咨詢結果 以專家對各指標重要性評分的均數、滿分率和變異系數來體現,均數和滿分率越大,說明該指標在指標體系中越重要,變異系數越小,說明專家意見越統一。
初級條目池共包括6 項一級指標、15 項二級指標。第1 輪函詢后,依據指標的納入與排除標準,結合專家修改意見,課題小組討論分析后,最終刪除2 條一級指標、3 條二級指標,修改5 條二級指標。一級指標中:“物力投入”“人才培養產出”予以刪除。因專家考慮“物力投入”的實質也是“財力投入”;“人才培養產出”其實是屬于人力投入的內容。且隨著“人才培養產出”一級條目的刪除,將其二級條目“省級以上專科護士人數”歸入“人力投入”類別。二級指標中刪除的條目為:“ 產房固定資產總額”“ 產房年收入”和“產床數”。因專家認為“ 產房固定資產總額”不易測算;同時很多醫院產房的收入和產科病房收入在一起,不易分開獲取;并建議將“產床數”和“助產士總數”合并為“助產士人數與開放產床數比”歸入“人力投入”中,故將“產床數”刪除。修改指標還有“人力投入”中的3 個二級指標:“助產士數量”“高級職稱助產士數量”“本科以上助產士數量”分別根據專家建議修改為“助產士人數與開放產床數比”“高級職稱助產士人數占助產士總數比”“本科助產士人數占助產士總數比”。并將“財力投入”中的二級指標“助產士年均收入”修改為“助產士年均稅前收入”。第2 輪函詢中,“本科以上助產士數量”滿分率13%,依據滿分率>20%的指標篩選標準,予以刪除。第1輪專家咨詢后形成一級指標4 個、二級指標12 個;第2輪專家咨詢后形成一級指標4 個、二級指標11 個,最終指標及函詢得分見表2。

表2 產房護理效率評價指標構成及其專家函詢結果
3.1 基于DEA 的產房護理效率評價指標的科學性本研究在廣泛查閱國內外DEA 及護理效率評價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初步建立概念框架。通過半結構訪談結合生產理論和效率理論,根據評價目的確定備選指標,形成初級條目池。采用2 輪德爾菲專家函詢法對初擬的指標進行篩選和修改。本研究遴選的專家均為在產房有著豐富工作經驗和管理經驗的護士長,有利于從不同角度對研究提供建設性意見。2 輪問卷的回收率均為100%,且多名專家從各方面提出了多項建設性意見,反映了專家對本研究的關心和支持。專家的Cr 為0.84,說明參與本研究的專家在該研究領域內權威性較高,結果具有可信度。2 輪專家函詢后,各條目的變異系數均小于0.20;2 輪專家函詢中各級指標Kendall′s W 的假設檢驗顯示,P<0.001,表明專家對各級指標的評價具有一致性。通過2 輪專家函詢,最終形成包括4 個一級指標、11 個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并從評價指標構建的方法上保證了本次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3.2 構建產房護理效率評價指標的意義 國家對護理事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僅人力資源投入一項,截至2019 年底,全國注冊護士約445 萬人,比2018 年增長35 萬人。如何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醫院的相關資源,使其產生更高的效率是各級醫院管理者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8]。護理人力資源效率是指護理單元內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后,所產出的護理活動及措施的數量,反映護理單元內護理工作效率與資源利用情況[9-10]。護理人力資源效率是一項綜合概念,任何單一指標僅能反映護理人力資源效率的一個側面,構建完善的投入-產出指標體系是科學全面地評價護理人力資源效率的基礎[11]。雖然我國許多三級甲等醫院已經陸續開展護士崗位管理及護理績效評價工作,但目前還沒有形成用于醫院護理組織績效評價的規范化評價指標體系[12]。本研究廣泛收集國內外指標[13-14],并結合我國產房護理工作特點,對產房護理效率評價指標進行了全新的嘗試和探索,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產房護理人力資源效率評價指標。11 個指標涵蓋了產房護理人力投入、財力投入以及護理服務產出、護理科研產出各方面,指標涵蓋面廣,且均為客觀指標、易于獲取。從醫院角度來看,合理利用護理人力資源、科學評價其效率能夠增加病人服務數量,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兼顧醫院的公益性,護士應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提升護理服務的公平性與可及性,提高護理質量[15]。從管理者角度來看,通過指標評價有利于合理配置產房護理人力資源,科學、全面、公平地衡量其護理服務開展情況與工作效率,為考評、獎懲提供重要依據[16]。從護士角度來看,客觀的護理人力資源效率評價能夠充分體現護士投入與產出,體現其勞動價值,最大限度發揮護士的潛能,提高工作積極性,增強其歸屬感與價值感[17-18]。從傳統觀念來看,醫院效益為醫院工作人員共同創造,但工作中易忽略護士創造的效益,護理人力資源效率評價指標的建立和評價對改變固有觀念,改善醫護不平等的現狀,促進醫護有效合作有重要意義[19]。
3.3 基于DEA 模型評價護理效率的優勢 DEA 為美國運籌學家查恩斯于20 世紀70 年代提出的理論模型。DEA 根據實際的投入-產出建立相應的線性規劃模型,并預估得到有效的生產前沿面,再通過對比各決策單元與該前沿面的相對位置,比較其相對效率。該方法尤其適合研究多投入-產出變量的生產函數,其最大優勢在于不需要人為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且指標單位無須統一,能夠直接計算[20]。醫療、護理屬于多投入多產出的領域,因此DEA 尤為適用。研究者可以通過對評價結果的科學分析,指出導致效率低下的投入和(或)產出指標,發現導致決策單元投入不足和(或)產出過剩情況,以實現工作效率的提升[21]。且基于選擇DEA 模型納入測算指標的基礎理論(納入指標數應少于或等于決策單元數的1/2),要求評價指標設置高度精煉,因此在應用基于DEA 模型分析人力資源效率的過程中,可以明顯減少研究者或管理者在收集指標數據上的時間投入和精力投入,最終使得護理人力資源的效率分析更加簡便。
3.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與啟示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樣法,選取的函詢專家均為山西省內專家,有必要擴大函詢專家的地域范圍,增強地域代表性。下一步本課題組將收集山西省22 所三級甲等醫院產房數據,應用MaxDEA 軟件對產房的護理效率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