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英,姚依坤,孫曉靜
北京市海淀區婦幼保健院,北京100086
剖宮產是產科最常見的手術方式,是處理異常分娩、搶救母兒生命的重要方法[1]。2014 年,宗克成[2]報道我國剖宮產率達50%[2],是剖宮產率較高的國家之一。作為一種非自然分娩方式,剖宮產存在術后疼痛、活動受限、影響胃腸功能等弊端[3]。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以循證醫學為基礎,對圍術期病人實施的一系列措施,以減輕或避免術后并發癥,促進術后恢復,提高康復效果[4]。ERAS 在剖宮產術后的應用包括早期進食、早期活動、早期拔除尿管、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多模式鎮痛及出院前宣教等[5]。本研究以ERAS 為指導,改進護理模式,探討其對剖宮產產婦術后恢復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 年9 月—2019 年12 月在北京市海淀區婦幼保健院行擇期剖宮產的剖宮產再孕產婦200 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00 例。納入標準:①剖宮產后再孕產婦、擇期剖宮產;②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急診剖宮產;②術中出血超過1 000 mL 或生命體征不穩定,隨時需要搶救;③有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或其他疾病者;④不愿參與本研究者。試驗組:年齡25~35 歲(30.6±2.9)歲,分娩孕周38~40(38.8±0.7)周,孕前體質指數(22.5±2.9)kg/m2。對照組:年齡23~36(30.7±3.0)歲,分娩孕周38~40(38.7±0.6)周,孕前體質指數(22.7±2.6)kg/m2。兩組產婦麻醉方式相同,均為蛛網膜下隙阻滯麻醉復合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年齡、分娩孕周、孕前體質指數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參與人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1.2.1.1 試驗組 鼓勵早期進食,術后1 h 進水,清醒后咀嚼口香糖[6],術后4~6 h 進流食,后逐漸恢復至正常飲食而無須等待排氣后[7]。術后應用自控鎮痛泵,并在術后24 h 后改為口服藥物鎮痛。在良好的鎮痛基礎上鼓勵早期活動,術后2 h翻身,之后1~2 h翻身1次,主要以兩側交替翻身為主。根據產婦耐受性逐漸增大活動量及活動范圍,下床活動后即可嘗試拔除尿管,一般不超過術后12 h。產婦及新生兒返回母嬰同室后即刻協助母乳喂養。
1.2.1.2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術后6 h 進行翻身、進流質飲食,排氣后正常飲食,術后12~24 h 拔尿管,拔尿管后下床活動。術后應用自控鎮痛泵24 h。
1.2.2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產婦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如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術后24 h 腹脹情況,術后24 h 及48 h 視覺模擬評分(VAS),術后12 h 和24 h 尿酮體陽性率。
1.2.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剖宮產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試驗組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均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24 h 腹脹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剖宮產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2.2 兩組產婦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試驗組術后24 h、48 h 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剖宮產術后疼痛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產婦剖宮產術后疼痛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 值P例數100 100術后24 h 3.3±1.2 4.5±0.9-2.640 0.017術后48 h 2.9±0.6 3.7±0.6-3.394 0.003
2.3 兩組產婦術后尿酮體情況比較 試驗組產婦術后12 h、24 h 尿酮體陽性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術后尿酮體陽性情況比較 單位:例(%)
近10 年來,ERAS 已廣泛應用于外科各個領域。2018 年,ERAS 協會推出了剖宮產圍術期的臨床指南[8],我國于2019 年發布了“婦科手術加速康復的中國專家共識”[9]和“加速康復婦科圍術期護理中國專家共識”[10]。目前,ERAS 在產科尚未得到廣泛應用,但已有研究表明,剖宮產產婦應用ERAS 可減少并發癥,增進母嬰關系,提高病人滿意度[11]。整體的ERAS 理念包括術前、術中、術后各方面,本研究以ERAS 為指導,改進術后護理措施,以期為ERAS 在產科應用提供證據。
剖宮產是產科常見手術方式,在降低母兒病死率、保障母兒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2]。但是,術后疼痛、飲食及活動受限都會影響產婦的術后恢復,并對產婦泌乳和胃腸功能產生影響[13]。腹脹是剖宮產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嚴重術后腹脹可引起子宮切口感染、血液回流,甚至腸梗阻及腸粘連等,嚴重威脅產婦的身體健康[14]。而術后胃腸功能的盡快恢復是ERAS 的重要環節,它不僅有利于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還可降低腸粘連的發生率[15]。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產婦術后1 h 早進食,清醒后咀嚼口香糖,術后2 h 開始進行早翻身,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同時,試驗組術后24 h 腹脹發生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有研究發現,術后指導病人早進食、早翻身、早下地,可促進胃腸蠕動,顯著降低術后腹脹的發生,與本研究結果一致[16]。本研究還以咀嚼口香糖來刺激腸蠕動,促進胃腸功能早期恢復[17]。
ERAS 中剖宮產術后的鎮痛是術后早翻身、早活動的基礎。本研究中,術后24 h 內的鎮痛以自控鎮痛泵為主,術后24 h 以上如仍有鎮痛要求,以口服鎮痛藥為主。有文獻報道,病人自控鎮痛可以提供更有效的鎮痛效果和更高的病人滿意度[18]。本研究中,試驗組術后24 h 及術后48 h 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以ERAS 改進護理模式后,產婦的術后疼痛等不適減輕,更加有利于產婦的術后恢復。
ERAS 對剖宮產術后拔除尿管時間沒有明確界定,認為下床活動后即可嘗試拔除尿管。有文獻報道,剖宮產術后最早期撤出尿管時間為6 h[19]。本研究拔除尿管時間一般在術后8~12 h。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術后12 h 及術后24 h 尿酮體陽性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證明剖宮產術后早翻身、早進食,避免血糖過低,有利于產婦能量代謝恢復,減少術后出現尿酮體陽性發生率,同時,早期拔除尿管使病人盡早開始自主排尿,可加快膀胱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