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編輯/鄭雪芹

2021 年1 月5 日,商務部等12 部門印發《關于提振大宗消費重點消費促進釋放農村消費潛力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針對當前我國消費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提振大宗消費、重點消費,釋放農村消費來推動國內消費市場加速回歸常態。
《通知》提出五個方面工作任務:一是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釋放汽車消費潛力,鼓勵有關城市優化限購措施,增加號牌指標投放。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農村居民購買3.5 噸及以下貨車、1.6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對居民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汽車并購買新車,給予補貼。改善汽車使用條件,加強停車場、充電樁等設施建設,鼓勵充電樁運營企業適當下調充電服務費。優化汽車管理和服務,優化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資質認定條件,鼓勵具備條件的加油站發展非油品業務,鼓勵高速公路服務區豐富商業業態、打造交通出行消費集聚區。
二是促進家電家具家裝消費。激活家電家具市場,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淘汰舊家電家具并購買綠色智能家電、環保家具給予補貼。支持廢舊物資回收體系建設,合理設置廢舊大宗商品回收處理中心、回收運輸中轉站,按照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給予保障。放寬廢舊物資回收車輛、家具配送車輛進城、進小區限制。
三是提振餐飲消費。完善相關扶持政策,促進綠色餐飲發展。鼓勵餐飲企業豐富提升菜品,創新線上線下經營模式。完善餐飲服務標準,支持以市場化方式推介優質特色飲食。四是補齊農村消費短板弱項。完善農村流通體系,以擴大縣域鄉鎮消費為抓手帶動農村消費,加強縣域鄉鎮商貿設施和到村物流站點建設。推動農產品供應鏈轉型升級,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加快發展鄉鎮生活服務,支持建設立足鄉村、貼近農民的生活消費服務綜合體,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優化農村消費環境,建立健全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依法打擊假冒偽劣、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規范農村市場秩序。
五是強化政策保障。完善惠企政策措施,鼓勵各地通過財政補助、金融支持等手段推動非國有房屋出租人加大租金減免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流通行業市場主體的金融支持力度。
【 縱橫點評 】
2020 年疫情暴發后,需求端遭遇突發性疲軟。隨著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向好,消費市場日漸活躍、穩步修復。同時,消費市場呈現出消費分級現象日益凸顯、新興消費逆勢上揚、價格因素助推汽車消費回暖、住房相關消費恢復滯后、服務消費受沖擊最顯著、升級類消費韌性有差異等特征。從2020 年全年來看,消費市場延續了穩步恢復態勢,但距離恢復常態化增勢仍有距離。
此次政策的出臺,正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消費者在疫情期間受到抑制的消費需求,釋放消費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重點商品和服務的消費潛力,更好地完善農村消費環境,促進鄉村振興。商務部等12 部門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了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在汽車消費領域,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通知》不僅強調汽車需求端購買環節有政策支持,而且在購買后使用階段,通過包括鼓勵具備條件的加油站發展非油品業務、高速公路服務區豐富商業業態、打造交通出行消費集聚區等措施,進一步激發購買后的后續具體環節的消費潛力,打造汽車消費生態圈。相關政策更加重視推動汽車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將持續優化消費者汽車使用體驗。
2021 年1 月19 日,工信部召集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在京召開,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2021 年重點工作。會議強調,一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統籌推進補短板和鍛長板,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二是完善基礎設施體系,破解充電樁“進小區難”等問題,提升互聯互通水平,提高充電便利性和產品可靠性;三是加大推廣應用力度,實施推動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行動,開展新一輪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出臺更多使用環節優惠政策,進一步拉動私人消費;四是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研究制定汽車產業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路線圖,加強項目投資和生產準入管理,堅決遏制盲目投資現象,推動提高產業集中度,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切實提升新能源汽車安全水平。

2020 年12 月31 日,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2021 年保持現行購置補貼技術指標體系框架及門檻要求不變。2021 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在2020 年基礎上退坡20%;為推動公共交通等領域車輛電動化,城市公交、道路客運、出租(含網約車)、環衛、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民航機場以及黨政機關公務領域符合要求的車輛,補貼標準在2020 年基礎上退坡10%。為加快推動公共交通行業轉型升級,地方可繼續對新能源公交車給予購置補貼。

2020年12月30日,交通運輸部發布了《關于促進道路交通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貫徹中央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關鍵技術研發為支撐,以典型場景應用示范為先導,以政策和標準為保障,按照“鼓勵創新、多元發展、試點先行、確保安全”的原則,堅持問題導向,提出了四個方面、十二項具體任務。一是加強自動駕駛技術研發;二是提升道路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三是推動自動駕駛技術試點和示范應用;四是健全適應自動駕駛的支撐體系。這份文件提出在2025 年我國的車路協同等關鍵技術要取得重要突破,同時自動駕駛標準也要不斷完善,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產業化落地。
2021 年1 月11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公安部、交通運輸部組織行業機構、重點企業等開展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規范(試行)》的修訂,已形成征求意見稿,現公開征求社會各界意見。根據文件,本次修訂在道路測試基礎上增加了對示范應用的要求,并明確了道路測試、示范應用和測試區(場)的定義,適用范圍進一步由限定道路擴展到限定區域,并明確了高速公路可作為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的道路。同時,將地級市納入可具體制定實施細則并組織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的省、市范疇。
2020 年12 月30 日,交通運輸部發布《小微型客車租賃經營服務管理辦法》。《管理辦法》明確了小微型客車租賃經營服務,是指小微型客車租賃經營者與承租人訂立租賃合同,將9 座及以下的小微型客車交付承租人使用,收取租賃費用的經營活動,從事小微型客車租賃經營服務,應當遵守本辦法。值得關注的是,《管理辦法》提出,國家鼓勵小微型客車租賃實行規模化、網絡化經營,鼓勵使用新能源汽車開展小微型客車租賃。
2020 年12 月30 日,工信部發布四項產品公告。其中,第339 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中,申報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共有102 戶企業的217 個型號,其中純電動產品共86戶企業168個型號、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共14戶企業22個型號、燃料電池產品共16 戶企業27 個型號。
2020 年第13 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中,共包括85 戶企業175 個型號,其中純電動產品共72 戶企業141 個型號、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共10戶企業17 個型號、燃料電池產品共11 戶企業17 個型號。
第22 批《享受車船稅減免優惠的節約能源 使用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中,共計127 款節能與新能源車型入圍,其中包含節能型汽車1 款、新能源汽車126 款。
第38 批《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中,共計163 款新能源車型入圍,包含純電動汽車131 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16 款、燃料電池汽車16 款。
近日,由百度牽頭,聯合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湖南湘江智能、上海淞泓、信通院、威馬、東風、一汽、北汽、博世、大唐電信等機構共同起草的Robotaxi 技術要求團體標準正式發布。此次發布的標準包括《自動駕駛出租車 第1 部分:車輛運營技術要求》和《自動駕駛出租車 第2 部分:自動駕駛功能測試方法及要求》,兩部分標準均為中國智能交通產業聯盟團體標準。該標準發布后,將規范Robotaxi 在安全、體驗、運營、測試等關鍵領域的執行要求,進一步加快Robotaxi 的規模化應用,加速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邁向商業化。

2021 年1 月18 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組織制修訂的北京市地方標準《電動汽車充電站運營管理規范》發布。該標準適用于電動汽車社會公用充電站的運營管理。公共服務領域(公交、環衛、物流等)專用的充電站、單位內部充電站、居住區內部公用充電站,以及全部由交流充電設備組成的或充電設備數量三臺以下的公共運營充電設施可參照執行。管理規范提出,電動汽車充電站應引導燃油車不得占用充電專用泊位。其中,在人工輔助充電的電動汽車充電站內,工作人員應對充電站內停車環境進行管理,避免燃油車占用充電車位影響正常充電活動。而在“無人值守”的自助式充電電動汽車充電站內,則宜采用智能化、充電停車一體化等新技術解決非充電車輛、完成充電車輛占用充電車位的問題。

2021 年1 月7 日,廣州市南沙區工信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布《廣州南沙新區(自貿片區)支持自動駕駛汽車行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試行)》。《意見》提出,南沙自動駕駛行業創新發展,要擴大自動駕駛汽車測試道路開放區域,積極推進多種技術路線的自動駕駛遠程測試,積極開展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試點,加快推動交通路網車路協同智能化改造,以及探索開展低速智能無人車商業應用。南沙要在廣州市劃定的一級、二級及三級測試路段基礎上,分批劃定自主開放路段,同時申請在南沙開展測試的主體、車輛和駕駛員除滿足廣州市有關規定外,還應遵從在南沙區注冊成立獨立法人單位;保有測試時間不少于12 個月且測試里程不少于50 萬公里的經歷,以及首次申請時單一測試主體測試車輛不超過50 輛等要求。

2021 年1 月7 日,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宣布,經市政府同意,現將《深圳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促進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若干措施》的有效期延長至2021 年6 月30 日。2020 年6 月,深圳市為促進新能源汽車的消費,推廣并實施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政策中包括了放寬個人新能源小汽車增量指標申請條件、擴大了個人增購新能源小汽車車型范圍、加大新能源汽車停車優惠力度等五大政策。但該文件中的政策是自2020 年6 月7 日起執行,至2020 年12 月31 日止。在文件有效期屆滿后,上述政策措施不再執行。而近日,深圳市政府又明確了將繼續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推廣,促進新能源市場的消費,并將該政策的實施日期延長至2021 年6 月30 日,以此繼續刺激新能源市場的發展。

2021 年1 月11 日,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等11 部門聯合印發《安徽省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實施方案》。該《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 年,以突破智能汽車關鍵技術、構建智能汽車產業生態、推動智能汽車測試示范、推動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智能汽車政策法規體系、統一智能汽車技術標準和安全管理體系為主要任務,明確將在機制創新、政策引導、合作交流、氛圍營造等方面推動安徽省智能汽車創新發展。到2025年,在人機交互、新型電子電氣架構等領域及整車集成應用技術取得重要突破,技術水平進入全國第一梯隊,形成3 ~5 家智能汽車整車企業和若干家智能汽車業務規模超過10 億元的零部件企業。支持合肥、蕪湖、安慶、池州、宣城等地建設智能汽車測試示范區。

2021 年1 月11 日,湖南工信廳印發《湖南省先進儲能材料及動力電池產業鏈三年行動計劃(2021 ~2023 年)》。到2023 年,儲能材料主營業務收入繼續保持全國前列,電芯制造企業產能突破30GWh。重點將長沙打造為世界級先進儲能材料產業制造業集群,將株洲打造為國家動力電池及新能源汽車制造示范基地,將湘潭、婁底、益陽打造為國內領先的新能源動力電池和儲能產業基地。積極組織符合政策條件且電壓等級在10 千伏及以上的企業進入電力直接交易市場,加快實現園區企業“打捆”進行電力直接交易。引導用戶通過“削峰填谷”“優化兩部制電價”切實降低企業經營階段用電成本。對氫燃料電池、加氫站、氫燃料電池汽車、儲能電站等走在市場前端的示范應用項目給予重點財稅支持。

2021 年1 月12 日,西安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住建局以及市科技局四部門聯合印發《西安市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財政補貼實施細則》的通知,加快西安市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在2020 年9 月25 日前建設完成并通過驗收投入運營的公(專)用充(換)電設施,給予充(換)電實際投資(不含征地費用)30%的一次性財政補貼標準執行;在2020年9 月25 日后(含)建設完成并通過驗收投入運營的公(專)用充(換)電設施,市級補貼標準為0.15 元每度;各開發區在市級補貼基礎上每度電再補貼0.15 元。對在本細則執行有效期內建設完成并通過驗收的個人自用充電設施,由市財政給予10000 元/根一次性建設及電費補貼。
2021 年1 月13 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制顧問服務,包括但不限于汽車整車或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統、汽車生態系統和電動車全產業鏈全流程等。合資公司將導入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分工模式,幫助客戶企業超越現有汽車產業模式,向創新高效的制造供應鏈體系和商業模式加速轉型,為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架橋鋪路,創造價值,實現共贏。根據協議,合資公司雙方各持股50%。
2021 年1 月13 日,由上汽集團、張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團共同打造的智己汽車,在中國上海、美國拉斯維加斯CES、英國倫敦三地連線,舉行了全球品牌發布會,發布高端智能純電動汽車品牌——IM 智己,并發布了智己兩款量產定型車——智能純電轎車和智能純電SUV。新車將搭載上汽與寧德時代共同開發的采用“摻硅補鋰電芯”技術的電池,支持無線充電,最大續航里程超1000 公里,并做到20 萬公里0 衰減。在電池安全性方面,優化電芯配方和封裝技術,已達到永不自燃的目的。
2021 年1 月18 日,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與奧迪汽車股份公司、長春市人民政府共同簽署協議,宣布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項目落戶長春。此次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項目規劃引入PPE 平臺,該平臺為奧迪與保時捷共同開發的高端純電動車平臺,其首個工廠計劃投資額超過300 億元人民幣,首款車型將于2024 年在長春投產。同時,未來PPE 產品將由一汽-大眾全資子公司——一汽奧迪銷售公司進行銷售。
2021 年1 月15 日,現代汽車集團宣布與廣州市廣州開發區政府簽訂投資協議,在廣州開發區成立現代汽車氫燃料電池系統(廣州)有限公司。新設法人由現代汽車集團100%持股。資料顯示,新工廠將于2021 年2 月底奠基,計劃2022年下半年投入批量化生產,初期規劃年產能6,500套,該工廠將主要生產搭載在現代氫燃料電池車NEXO 上的氫燃料電池系統,并且可視中國政策和市場情況,持續擴大供應能力。據了解,現代汽車集團成為首家在華建立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基地的全球汽車廠商,這也是現代汽車集團在全球建立的首個海外氫燃料電池生產基地。
2021 年1 月11 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宣布與百度組建智能電動汽車公司,成為百度電動汽車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據悉,此次合作將基于吉利純電動架構——SEA 浩瀚智能進化體驗架構展開。該架構通過硬件層、系統層、生態層的整合,構建互動延展的未來出行服務體系,且該架構將向戰略合作伙伴開放。新組建的百度汽車公司將面向乘用車市場,著眼于智能汽車的設計研發、生產制造、銷售服務全產業鏈。利用百度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優勢,將Apollo 自動駕駛能力賦予其中,此外小度車載、百度地圖等技術也將融入到合資公司,進一步塑造智能汽車產品形態。
2021 年1 月18 日,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BOE)與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汽車智能座艙的技術研發、產品設計以及整車應用領域展開合作,共同打造曲面中控顯示屏、柔性透明A 柱、透明車窗顯示等基于顯示技術的創新產品。同時,基于聯合創新實驗室,雙方計劃在智能顯示場景化應用、人機交互等方面,建立視覺顯示系統、行業標準和產業生態圈;在前瞻性車載顯示技術及應用方面,推進理論研究、專利布局、原型制作和測試評價等工作。同時,雙方還將圍繞汽車電子產業鏈進一步合作,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2021 年1 月8 日,零跑科技與合肥市政府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開展全面、深度合作。據悉,合肥市方面已經確定投資零跑,投資金額約在20 億元左右。此外還有消息稱,零跑將在合肥建立第二工廠,不過這一消息還未得到官方確認。零跑汽車成為繼蔚來汽車之后,合肥市引入的第二家造車新勢力。公開資料顯示,零跑科技成立于2015 年,總部位于杭州,目前共有C11、T03、S01 三款車型在售。

美國當地時間2021 年1 月20 日,拜登正式宣誓就職,成為美國第46 任總統。此時美國汽車行業展現在拜登面前的,不僅是美國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起大早,趕晚集”的窘迫局面,還有來自通用、福特等當地車企因芯片短缺停產向政府發出的求助之聲。
當前,美國汽車行業面臨的一大困擾是自2020 年秋季開始的芯片短缺問題,而這也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芯片短缺已經迫使福特關閉了位于美國肯塔基州的一家SUV 工廠,并下令德國一家工廠停產一個月。菲亞特克萊斯勒(FCA)則被迫暫停了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部分生產線。同樣,豐田也計劃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圣安東尼奧工廠削減全尺寸皮卡坦途的產量。
面對芯片日益短缺的情況,美系車企終于坐不住了。據彭博社日前報道,由通用、福特和FCA 組成的美國汽車政策委員會(AAPC)正在與美國商務部和拜登政府交涉,要求其敦促亞洲芯片制造商重新分配生產,減少消費電子產品所用芯片,并為汽車生產必要的芯片。
據了解,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汽車制造商削減了訂單,而消費電子需求上升,芯片廠商優先制造消費電子芯片,且這些產品的利潤率更高。AAPC 總裁馬特·布倫特稱,由于芯片廠商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提高產量,對汽車制造商的影響可能將持續到整個2021 年。他希望拜登政府能將解決芯片短缺問題列為首要任務。
與此同時,美國車企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當車企在加州和特朗普針對排放問題的對抗中左右搖擺站隊時,美國電動汽車市場已經落后于中國和歐洲了。
就在拜登宣誓就職的前一天,被提名為美國財政部長的耶倫表示,生產電動汽車是應對氣候變化、為美國人創造良好就業機會的好方法,拜登支持恢復對電動汽車的激勵措施,并希望打造一個“強勁的”電動汽車市場。
【 縱橫點評 】
事實上,美國是全球電動汽車領域的先驅者之一。在奧巴馬執政的8 年間,美國在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清潔能源和氣候領域投入了大量“真金白銀”,推出了俗稱“咖啡法案”的企業平均燃料經濟性標準,促使車企加快電動化車型的研發和推出。彼時,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才剛剛起步,而歐洲在“排放門”丑聞暴發前還沉浸在柴油車清潔環保的美夢中。
但特朗普執政4 年間對于電動汽車的“無視”,使得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發展落后于中國和歐洲。相對于環保,特朗普更在意就業,更青睞燃油車,而奧巴馬執政時期的氣候與能源類“政治遺產”也遭到清算,包括“咖啡法案”。而政府的風向直接影響到了企業,美國車企再度將視線轉向SUV、皮卡等高油耗、高排放車型。
而今上臺的拜登,一直以來都是清潔能源的鼓吹者。拜登此前表示,他將在上任后,采取多項措施,例如,使用聯邦政府的采購系統(每年花費5000 億美元)來實現100%的清潔能源和車輛零排放;制定更加嚴格的排放新標準,確保未來100%新銷售的輕型及中型車輛實現電動化,并逐年增加重型車輛的電動化比例。此外,他表示將加快電動汽車的推廣,與美國各州合作,在2030 年底之前部署超過50 萬個新的公共充電站,同時延續電動汽車補貼政策。
未來,在拜登的支持下,美國電動汽車市場有望重新與中歐兩大市場站到一起。
近日,加拿大自然資源部發布《加拿大氫能戰略》。加拿大政府計劃通過發展氫能,到2050 年實現如下目標:(1)高達30%的能源以氫的形式輸送:(2)成為全球前三大清潔氫生產國,國內供應量超過2000 萬噸/年;(3)建立低碳氫供應基地,交貨價格達到1.50 ~3.50 加元/千克;(4)超過500 萬輛燃料電池汽車投運;(5)建立全國加氫網絡;(6)在當前通過天然氣供應的能源中,實現50%以上由氫氣摻混現有天然氣管道和新建專用輸氫管道來提供;(7)通過低成本氫氣供應網絡帶動新興產業發展;(8)造就約35 萬個氫能行業崗位;(9)國內市場氫能直接部門收入超過500 億美元;(10)形成有競爭力的氫出口市場;(11)相關CO2 減排量最高達到1.9 億噸/年。
據外媒報道,2021 年1 月8 日,韓國財政部部長Hong Nam-ki 表示,韓國政府將提高2021 年的政府補貼預算,旨在將對購買電動車和氫能源車的補貼提高32%,從而支持下一代汽車業的發展。Hong 表示,2021 年將撥款1.4 萬億韓元(約82.9 億元人民幣),用于補貼約136,000 輛環保汽車,此數字較2019 年增加了26,000 輛。受補貼的電動卡車數量將從13,000 輛翻倍至25,000 輛。在一項試驗項目中,韓國還計劃為氫能源卡車提供補貼,以及為氫能源公交推出燃料津貼。
2021 年1 月18 日,標致雪鐵龍(PSA)和菲亞特克萊斯勒(FCA)正式完成合并,Stellantis 集團誕生。Stellantis將具備每年制造870 萬輛汽車的能力,成為繼大眾汽車、豐田汽車和雷諾-日產之后的全球第四大車企。合并后的Stellantis集團將擁有從FCA的菲亞特、瑪莎拉蒂、阿爾法·羅密歐、克萊斯勒、藍旗亞、Jeep、道奇和Ram,到PSA的標致、雪鐵龍、歐寶/沃克斯豪爾以及DS 等14 個品牌。其中標致、雪鐵龍、道奇和Jeep 等知名品牌將保留原有的身份,Stellantis 的徽章或品牌不會出現在這些品牌的產品上,但是為了進一步控制成本,幾大品牌將使用共享通用平臺。
2021 年1 月19 日,通用汽車與Cruise 聯合宣布,將與微軟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加速自動駕駛汽車的商業化部署。Cruise 將借助微軟的云計算及邊緣計算平臺Azure,充分挖掘自動駕駛汽車的云計算潛力,實現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規模化應用。作為Cruise 的首選云計算服務供應商,微軟將以服務Cruise 為契機,加強行業洞察,深化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創新,持續投資Azure 服務全球交通。微軟將與通用汽車、本田及機構投資者一同對Cruise 進行總計超20 億美元的新增股權投資,這將使Cruise 的估值達到300億美元。

據媒體報道,當地時間2021 年1 月15 日,美國政府機構表示將發布新規定,自動駕駛汽車制造商不再需要遵循傳統汽車碰撞標準,這將有助于降低自動駕駛汽車的生產成本。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表示,這些新規定將使僅載貨而不載人的自動駕駛車輛不受某些碰撞標準的限制。經過幾個月審議后發布的新規定,還將給自動駕駛乘用車制造商更大的自由,讓它們可以設計沒有方向盤等標準控制設備的車輛。這是NHTSA首次采取重大舉措,消除部署無傳統司機控制車輛的障礙,包括取消自動駕駛汽車必須有駕駛員座位等要求。
日前,據韓國媒體報道稱,現代汽車集團和蘋果公司計劃在2021 年3 月份簽署一項關于電動化的自動駕駛汽車的合作協議,并有望最早于2024 年在美國開始生產。報道稱,蘋果和現代汽車集團正計劃在起亞汽車(現代子公司)美國喬治亞州的工廠生產新型汽車,或共同在美國投資建設新工廠。他們計劃在2024 年在擬議的工廠生產10 萬輛汽車,年產能為40 萬輛。為了使蘋果汽車各項性能更加完善,現代汽車集團和蘋果計劃在2022年推出蘋果汽車的測試版本。
2021 年1 月14 日,雷諾集團發布“Renaulution”全新戰略規劃,其中包括企業戰略方向、平臺調整、產品規劃布局、各品牌發展規劃等幾大方面。到2025 年,雷諾將推出24 款產品,其中半數分布在中型和中大型細分市場,至少包括10款純電動車。想要實現這一目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Electro pole”項目將有望設在法國北部,這是雷諾集團全球范圍內電動車產能最大的項目;2.創建氫能源合資企業(從燃料電池堆到整車);3.打造歐洲“最環保”產品組合;4.在歐洲上市的車型中,半數為利潤貢獻高于燃油車的純電動車;5.成為混合動力市場上的挑戰者,細分市場占比達到35%。
2021 年1 月21 日,大眾汽車集團發布消息稱,大眾汽車全球執行副總裁、逸駕智能CEO 蘇偉銘將離開奮斗了16 年的大眾汽車集團。蘇偉銘是大眾汽車集團有史以來職務最高的華裔高管。
公開資料顯示,蘇偉銘有著豐富的工作履歷。他2005 年3 月進入大眾汽車集團,擔任大眾(中國)執行副總裁,期間還在合資公司擔任職務。2013 年,蘇偉銘成為大眾汽車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同時蘇偉銘還身兼逸駕智能CEO,統領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智能電動出行的全新業務開拓。其身兼數職,擔任智能充電企業開邁斯董事長,擔任大眾與出門問問合資成立的車聯網公司大眾問問董事長,擔任大眾中國與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合資成立的二手車交易平臺易手車公司董事長,擔任大眾參股的出行公司首汽智行董事。
身兼數職的蘇偉銘,其中功偉成就不勝枚舉。就其近年來任職的履歷來看,蘇偉銘對很多戰略部署起到了關鍵作用。大眾問問幫助大眾集團解決智能化方面的諸多痛點,布局智能車機和移動出行領域。開邁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幫助大眾集團快步入局新能源基建。
蘇偉銘在職期間一直推進大眾汽車的轉型發展和戰略布局,例如啟動大眾汽車集團與江淮汽車的戰略談判、進一步完善出行生態圈、布局充電網絡和車聯網系統等等。總體來看,蘇偉銘對大眾汽車在中國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稱得上是一位開拓者與創新者。

蘇偉銘
蘇偉銘的離任,將帶來大眾集團內部的人事架構調整。而蘇偉銘管轄的幾大板塊工作內容,或將分別交由四人處理。而現有人事架構下的某些整體統籌和部署能力,也或將大打折扣。
事實上,除了蘇偉銘的人事變動之外,大眾汽車集團在2021年開年就陸續有一些職務調整,Frank Welsch 博士將于2 月走馬上任新職務,主要負責質量管理。新董事Thomas Ulbrich 接任集團首席數字官(CDO)。大眾集團內部此前也動作頻頻,曾多次換帥。組織架構頻繁變動,引得人心惶惶。大眾在“排放門”事件之后,及時作出戰略調整,邁出新能源變革第一步。為此自然有舍有得,相信集團內部已經評估好了利弊。

2021 年1 月19 日,由FCA 集團和PSA 集團合并成立的Stellantis 集團宣布,任命奧立維為中國市場區域首席運營官(COO)。
奧立維早年就職于法國工業部,擔任總理技術顧問,負責工業、能源與環境事務,后長期擔任法國鋁業公司、芝加哥美國國家飲料罐公司、法國阿爾卡特集團下屬電池(SAFT)公司、薩基姆公司、賽峰集團總裁等要職。2006 年9 月,他加盟PSA 集團,2010 年9 月1 日,出任PSA 集團亞洲區(PSA 集團中國及東南亞區的前身)總裁,主管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亞洲地區業務。2016 年,奧立維調回PSA 集團任秘書長,2020 年4 月份,接替高愷霖擔任PSA 集團中國地區業務負責人。

2021 年1 月18 日,捷豹路虎中國與奇瑞捷豹路虎聯合宣布人事任命,由龐忠智擔任銷售執行副總裁,領導捷豹和路虎雙品牌在華銷售工作。
龐忠智擁有超過20 年的汽車行業經驗。他的職業生涯始于一汽-大眾奧迪。在一汽-大眾奧迪工作的18 年中曾出任多個重要職務,包括奧迪銷售事業部浙江區的區域總經理、奧迪銷售事業部副總經理,在產品營銷、終端銷售管理和運營、經銷商運營與網絡發展方面均有著豐富的履歷與經驗。加入捷豹路虎前,龐忠智供職于雷諾中國,創造了強勁的汽車銷售增長業績。他還曾任職蔚來汽車,深入涉獵新能源領域。
注:本期觀點摘自“第七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1)”

“作為今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國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那么,汽車能不能作為有條件的產業先行一步?通過構筑面向低碳化發展的創新體系,優化汽車產業碳排放的制度和完善交易體系,加大財政和金融相關的政策扶持力度,形成有助于汽車產業產能結構的市場環境,最后通過深化體制改革來力爭汽車產業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如期達成。”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認為,從能源的角度上看,要實現碳中和、碳達峰,可能更多地發展可再生能源,其中作為新能源的載體,電力和氫氣具有來源多樣化、驅動高效率、運行零排放和互相可轉化的特征。

“道路交通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面臨很大的挑戰。接下來,我國汽車電動化進程不應依據汽車產業發展狀況設定目標,而應當轉向按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倒推到各個時間節點設定道路交通減碳排放的限值,再折算出汽車電動化應該是多少比例。據此相應地規劃和推進清潔能源、智能電網、充電樁、加氣站等新基建,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時間已經很緊迫了。”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認為,汽車電動化是兌現《巴黎協定》減排目標的一項根本措施,新能源汽車進入規模化應用之后,必須與化石能源的電力脫鉤,把汽車的電動化放在綠色能源的基礎之上。

“電池、氫能和電動汽車是新能源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光伏和風電在全球是有優勢的,現在已經具備更大規模推廣條件,但是儲能是瓶頸,需要靠電池、氫能和電動車解決。邏輯上來講,只有實現新能源汽車大規模發展才能實現新能源革命,只有實現新能源革命才能實現中國碳中和目標。未來,分布式智慧能源和集中式智慧能源,將共同構成面向碳中和的未來智慧能源大系統。”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認為,未來十年交通智慧能源生態的建設大概有兩個組合,一個黃金組合,就是分布式光伏+電池+電動汽車+物聯網+區塊鏈;還有一個白銀組合,集中式的遠距離風電與光伏+氫能儲能及發電+燃料電池汽車+物聯網+區塊鏈。

“碳中和是我國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發展戰略,道路交通行業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條件已初步成熟。目前道路交通行業納入碳交易市場所存在的困難,主要是還沒有建立公正、公平、公開的價格體系,市場缺乏詳細的規章制度與法律監管,碳交易市場和價格波動較大,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建立一套符合我國道路交通行業發展現狀的碳交易體系,是我國政府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關于我國道路交通碳交易體系的構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孫逢春的設想是,以數據驅動的算法為基礎和重點,主要包括政策法律體系、交易機制等具體內容,先行試點建立新能源汽車碳交易技術體系,然后推廣到交通領域。

“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形成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和電源結構,打造電力系統的智慧紐帶與智能電網,是我國實現能源高效、清潔、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必然需求。一方面,要根據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來制定或修訂電動汽車和充換電設備以及車網互動發展路線圖;另一方面,要加快車網融合的技術創新,推動電動汽車納入碳交易機制,促進電動汽車能夠充綠色的、低碳的電。”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其勵認為,碳達峰和碳中和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大考,要進一步優化電動汽車及其基礎設施發展路線圖,高認識、強規劃、早行動、全加速、全參與、協調發展,努力建設綠色、低碳出行生態圈。

“目前,交通汽車正處于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為特征的轉型過程中,電力行業也正全面地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兩個行業需要在我國‘30 ~60’(即2030 年碳達峰,2060 年碳中和)目標下相互支持、互相融合、同步進行,促進電力與交通汽車的融合發展,還需要提前布局、提前規劃,加強溝通和協作。”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建議,開展交通汽車和配電網融合研究,提升電池安全、高能的充放電水平,研究主動配電網下支撐電動汽車與電網雙向互動的技術體系。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0 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22.5 萬輛和2531.1 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0%和1.9%。其中,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999.4 萬輛和2017.8 萬輛,同比分別下降6.5%和6.0%;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523.1 萬輛和513.3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0.0%和18.7%。
2020 年,基本型乘用車(轎車)銷售927.5萬輛,同比下降9.9%;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銷售946.1 萬輛,同比增長0.7%;多功能乘用車(MPV)銷售105.4 萬輛,同比下降23.8%;交叉型乘用車(微客)銷售38.8萬輛,同比下降2.9%。
2020 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6.6 萬輛和13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和10.9%。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0.5 萬輛和111.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4%和11.6%;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0 萬輛和25.1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8.5%和8.4%;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均完成0.1 萬輛,同比分別下降57.5%和56.8%。
2020年,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集團)依次是:上汽、一汽、東風、廣汽、長安、北汽、吉利、長城、華晨、奇瑞。與上年同期相比,長安銷量呈較快增長,一汽、長城和華晨增速略低,其他企業呈一定下降。2020 年,上述十家企業共銷售2264.4 萬輛,占汽車銷售總量的89.5%。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發布的召回公告統計,2020 年,國內汽車市場共發起146 批次召回通告,涉及65 個品牌共計678.09 萬輛缺陷汽車被召回,較2019 年的680.97 萬輛微降0.42%。其中,因燃油泵故障共計召回274.81萬輛,涉及本田、豐田、雷克薩斯、謳歌、馬自達、三菱等多家日系品牌,占比高達40.53%。
聚焦到2020 年12 月份,共有123.45 萬輛缺陷車輛被召回,為近16 個月內最高值,較上年同期暴增103.23%,環比增長14.35%。分品牌來看,12 月的召回主要以本田汽車為主,其以單月115.49萬輛的召回規模獨占當月國內汽車市場召回量的93.55%。
2021 年1 月15 日,大眾汽車宣布,將推出全新的增強現實抬頭顯示系統,該技術將特定標識符號與外部環境疊加,以實現動態顯示。增強現實抬頭顯示系統可將重要信息分為兩個層級,投射到擋風玻璃上的兩個視場中。大面積的動態顯示區域位于駕駛員視野中虛擬距離約為10 米的位置,可以提供對角線長度約為1.8 米的視場范圍。在這一遠景視場中,將顯示駕駛輔助系統的相關信息,以及轉向箭頭與導航系統的起點和目的地標識等信息。該功能將在純電動ID.3 和ID.4 車型中率先推出。大眾汽車也成為世界上首家在緊湊車型中引入這項技術的汽車制造商。
據外媒報道,福特開發了一種聯網汽車安全系統Guard Mode,可以實時監控貨車,并通過智能手機向小型車隊經理、車隊運營商和駕駛員發送安全警報。FordPass Pro 是一款智能手機應用,可以幫助車主管理和控制至多5 輛汽車,提高車隊的正常運行時間。當Guard Mode 激活時,會使用各種傳感器檢測何時有人進入車輛、打開發動機蓋或后備箱,或啟動引擎。一旦檢測到可疑行為,Guard Mode就會使用車輛的FordPass Connect調制解調器,向車主的智能手機發送通知。
日前,奧迪向公眾發布了一項新的技術,可以針對電動汽車的電網優化充電,在調整充電負荷的同時甚至能避免停電這樣的事故發生。這項技術利用充電站和電網運營商之間的通信層,在高峰需求時段內請求停止/推遲充電。由于某些電動汽車(比如奧迪e-tron)可以11kW 或22kW 充電,因此多輛汽車可能會對電網造成很大的壓力(或在停頓時緩解)。從理論上講,動態管理應允許將需求保持在現有基礎架構的范圍內,以防止電網過載。一旦電網供電情況恢復正常,充電將恢復。據介紹,這項技術的主要元素是智能電表網關(SMGW),它與電網運營商的數據中心進行通信,并報告功率水平值。
2021 年1 月11 日,2021 年北美消費電子展(CES)正式開幕,博世在本次展會上發布了多項科技創新項目,其中與奔馳合作開發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統是首次亮相。博世此前一直致力于智能家居領域的開發,并推出博世智能家居(Bosch Smart Home)App,使用戶在移動設備上實現操作屋內的博世智能家居設備。而此次與奔馳合作將這一功能引入新一代梅賽德斯-奔馳S 級轎車當中,新一代S 級車主只需通過車內語音控制系統,便可直接云操作博世智能家居設備,這樣能夠讓車主無需在駕車時使用其他移動設備,時刻將雙手扶在方向盤上,以語音控制該功能,從而確保駕駛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