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永光
2020 年12 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2021 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隨后,工信部和國資委等多部門緊鑼密鼓地謀劃一攬子政策組合拳,包括在重點領域布局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著力解決“卡脖子”難題,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特別是近期全球汽車制造業共同面臨芯片短缺等問題,供應鏈安全更被世界各國提到了新的高度。
汽車產業鏈縱向延伸長、跨界融合面寬,構建暢通安全的產業鏈供應鏈是汽車產業發展的根基所在。要打破行業壁壘,推動多領域交叉融合,弱化專業和部門的壁壘,推動汽車工業與軟件、材料和新能源等相關行業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融合創新,彌補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發空白,力爭在汽車電子和汽車機電一體化零部件方面取得突破。汽車零部件企業要強化融入生態圈的意識,發揮傳統優勢,利用新技術、新模式實現轉型發展,在產業鏈重構過程中搶占先機。在2020 中國汽車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上加劇了逆全球化的風險,將深刻影響汽車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結構平衡,不可避免地帶來全球產業鏈的重構,這是伴隨產業變革的潛在風險,企業難以回避。
縱橫點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引領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而新冠肺炎疫情也加速了新技術的應用。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2020 年,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兼并重組較往年有加劇的趨勢。1 月28 日,博格華納表示將對汽車系統供應商德爾福科技進行收購,10 月2 日,博格華納宣布以33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1 億元)已完成對德爾福科技的收購;5 月30 日,采埃孚以70 億美元的天價,成功收購美國商用車技術供應商威伯科,這場于2019 年3 月便啟動的并購案塵埃落定;英偉達的市值接近2500 億美元,一度成為美國市值最高的芯片企業,9 月14 日,英偉達正式對外宣布,與軟銀達成協議,將以40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33 億元)收購ARM。
縱橫點評:事實上,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兼并重組從未間斷過。近年來,隨著很多中國供應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持續提升,越來越多的企業有了“走出去”的底氣,成功的并購案例很多,但失敗的教訓也不少。根據企業自身產品戰略布局及業務發展需要,理性走出去才是王道。
傳統汽車零部件產業格局正在發生改變,軟件公司和科技公司在供應鏈中所占的比例和關注度在日益提升,而作為新能源汽車關鍵核心部件的電池、電機和電控系統廠商也隨之掌握了越來越多的話語權。在傳統動力汽車領域,整零關系中相對而言零部件企業處于弱勢地位(個別技術特別超前的供應商除外),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則不同,整車企業更樂于與動力電池廠商結成密切同盟,從而獲得穩定的動力電池供應。例如,梅賽德斯-奔馳在電池領域選擇寧德時代作為頭部供應商,2020 年3 月豐田汽車和比亞迪分別出資50%合資組建的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大眾汽車集團超80 億元入主國軒高科等,無不凸顯了動力電池廠商的重要性。
在汽車智能化領域,美國、德國、以色列和中國等地初創公司層出不窮,谷歌、百度、蘋果和華為等知名科技公司紛紛入局,與博世、大陸、電裝和采埃孚等傳統跨國巨頭們展開競爭。
縱橫點評:傳統的跨國零部件巨頭,多年來植根于傳統燃油汽車,而隨著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產業全球性的快速發展,初創科技公司“輕裝上陣”,一步到位邁進了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領域,在技術研發、資本和用戶等各方面都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傳統的跨國零部件企業必須順應時代潮流而進行轉變,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跨國零部件巨頭紛紛向科技公司轉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我國汽車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特別是在整車制造企業普遍依賴跨國零部件供應商之時,因疫情而導致的全球關鍵零部件短缺甚至斷供給中國自主零部件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創新研發實力在不斷增強。同時,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超級工廠落戶上海臨港后,加速了包括車身、底盤、內外飾和汽車電子等零部件國產化,使得旭升股份、華域汽車、福耀玻璃、均勝汽車安全系統和寧波華翔等一批進入其供應鏈體系的自主零部件企業取得了不錯的業績。
縱橫點評:在發達國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領先于整車企業。國外一輛新開發的整車,70%的知識產權屬于汽車零部件企業,而在中國,汽車產業一直注重汽車整車的發展,忽視了零部件產業和相關配套產業的聚集,導致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研發能力相對較弱。客觀而言,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自主研發上仍然面臨很多挑戰,包括研發人才緊缺,研發投入不足和正向開發能力欠缺等,但這一現狀正快速改觀,而且接下來將會越來越好。
2020 年,百度高級副總裁、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提出“軟件定義汽車”這一概念,其主要思想是決定未來汽車的是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軟件技術。隨后,關于這一話題的討論持續升溫,很多國際供應商巨頭開始改變對自身的定義,博世表示重新定義未來汽車的“軟硬關系”,采埃孚推出新款開源軟件平臺Middleware,并將于2021 年建立全球軟件中心,大陸集團的定位已經從零部件供應商轉變為科技公司。這給了軟件公司,以及雷達、芯片及高精度地圖等科技公司快速入局的好機遇,同時大眾集團、豐田汽車、上汽集團和長安汽車等整車廠商也開始在軟件領域發力。
隨著汽車軟件革命的到來,過去長達百年的燃油汽車時代固若金湯的供應鏈體系正在被打破,整零角色和關系也在重塑。
縱橫點評:這里引用一句寧波均聯智行中國區副總裁兼CTO 陳遠的話,“軟件可以定義汽車,但硬件最終決定了軟件的邊界”。當我們故意模糊或者脫離這個邊界而標榜智能化,這更像是建立在以博眼球為目標的自我洗腦。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汽車產業鏈上下使出了渾身解數來積極應對,展現了企業社會責任(CSR)。整車生產企業為抗擊疫情所做的貢獻自不必說,除了捐款捐物以外,上汽通用五菱聯合供應商轉產口罩,以實際行動支援防疫一線,比亞迪旗下一家子公司則擴大經營范圍,轉產酒精等抗疫物資,為我國有效抗擊疫情做出了貢獻。而作為汽車產業鏈的先鋒,零部件企業們在抗擊疫情方面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2020 年中國汽車市場經歷了“暫停”、逐步復蘇、逆勢爬坡,再到全面恢復的全過程,最終保持了同比降幅保持在1.9%的不錯業績。這不僅體現了我國汽車產業的強大恢復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汽車供應鏈的靈活性和強大韌性。
縱橫點評:疫情當前,整車和零部件企業須扛起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不僅是承擔好企業最基本的經濟屬性,更重要的是承擔好企業的社會屬性,包括在做好疫情防護的前提下,快速復工復產,為汽車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當然,企業必須認識到,社會責任感也是一種品牌建設。
2020 年7 月,由《中國汽車報》社組織的“2020 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和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舉行線上發布會。在2020 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單中,德國、日本零部件企業排位靠前,盡管如此,仍有11 家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入選“全球百強”,分別是濰柴集團、華域汽車、海納川、均勝電子、寧德時代、中航汽車、廣汽零部件、玉柴集團、中策橡膠、中信戴卡和法士特集團。其中,濰柴集團零部件業務收入總額以2164.67 億元位居全球百強榜單第8 位,而華域汽車業務收入總額1440.23 億元位居全球百強榜單第12 位。
從“全球百強”榜單來看,以博世、大陸、電裝和麥格納等零部件巨頭領銜的格局依然未變。不過,隨著中國汽車工業轉型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顯著增強,盈利能力也在快速提升。
縱橫點評:自2018 年中國汽車市場首次出現負增長以來,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積極轉型調整,2019 年的整體營收規模逆勢增長。從發展趨勢上來看,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不斷向專業化轉變,部分國內零部件制造企業生產規模、研發實力和整體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在各專業細分領域出現了一些國內競爭優勢明顯,并具有一定全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2020 年10 月份,主題為“育新機、謀新篇、開新局——助力構建安全可控汽車產業鏈”的2020 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在西安成功召開,并發布了《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報告(2019-2020)》。
本次大會的主要成果凝聚成五點共識:第一,國內宏觀經濟正增長已成定局,中國汽車產業步入新的發展軌道;第二,中國汽車供應鏈正處全面向上發展的關鍵階段,企業創新熱情高漲,努力搶抓發展機遇,集中攻克技術瓶頸和短板;第三,傳統汽車供應鏈迎來大變革,整零協同、技術融合、數字化轉型及模式創新開辟發展新出路;第四,“新四化”賦予汽車供應鏈新定義,新要素重塑供應鏈新格局;第五,統籌供應鏈“強鏈”、“補鏈”,全局把控、協同作戰。
縱橫點評:作為引領未來中國汽車供應鏈發展方向的重要“風向標”,2020 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發布的成果,之所以引起供應鏈行業的共鳴,在于其全面探討了如何打造汽車供應鏈創新鏈,明確提出要構建安全可控汽車產業鏈,推動汽車產業強鏈與補鏈,培育產業鏈新興領域領先優勢,助力實現汽車強國戰略。
2020 年12 月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2021 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應引起全行業的高度重視。2020 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對中國汽車產業造成巨大沖擊,第二季度開始,隨著疫情在中國得到有效控制,汽車制造業快速復工復產。2020 年下半年,中國汽車市場持續向好,與此同時,歐洲和東南亞的主要芯片供應商受疫情影響開始降低產能或關停工廠,顯著加劇了車用芯片的供需失衡,導致部分下游企業出現芯片短缺甚至斷供的風險。時至今日,芯片短缺對全球汽車制造業的沖擊依然在蔓延,2021 年1 月中旬,有海外媒體曝出奧迪由于芯片短缺已導致其放緩生產速度,奧迪正竭盡全力將其第一季度的減產量控制在1 萬輛以內。另外,福特、本田等汽車企業也宣布面臨芯片短缺問題,一些車企的部分工廠減產甚至停產。很多中國企業面臨同樣的困境。
縱橫點評: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都將是汽車產業的一項重要工作。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和順暢,是經濟邁向更高質量發展必須逾越的一道坎。要想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2020 年,國內汽車行業市值最高的企業是哪家?跟以往最大的不同,它不是某一家整車制造商,而是一家成立不足10 年的動力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2021 年1 月4 日,A 股鋰電股板塊持續走高,寧德時代早盤高開高走,截至當日收盤,寧德時代的市值達到9413.4 億元。在中國的上市汽車相關企業中,寧德時代的市值已經超過長城汽車、上汽集團、吉利汽車和長安汽車這四家頭部車企的總和,而這四家均是年銷量超百萬輛的汽車制造商。在全球汽車行業內,寧德時代作為一家動力電池供應商,已經進入汽車類上市公司市值排名第三位,僅次于特斯拉和豐田汽車。
縱橫點評:寧德時代成立于2011 年12 月16 日,是國內率先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動力電池制造商之一。在上漲的車企中,特斯拉和蔚來表現最為突出,特斯拉市值上漲超7 倍,蔚來漲幅更是達到了18 倍。在電動化趨勢愈發明顯的行業背景下,包括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在內的很多新能源汽車企業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