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宇 龍云安 袁靜
摘要:康養產業作為“健康中國”戰略下快速成長起來的新型健康產業,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卻在發展中面臨許多困境。以自貿試驗區為橋梁實現康養產業的“自貿協同”,是推動康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選擇。本次研究通過分析我國康養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提出自貿區與康養產業協同發展實現路徑。
關鍵詞:自貿區 康養產業 協同發展
一、引言
推動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是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舉措?!白再Q協同”是我國自貿試驗區與區域產業協同、高質量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利用自貿區的戰略優勢與平臺優勢實現自貿區與康養產業協同,是康養產業開辟新路徑、尋求新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2019),要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示范引領作用,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改革開放新高地?!丁敖】抵袊?030”規劃綱要》強調了催生健康新產業對于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國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性。自貿區與康養產業協同發展,是遵循中央文件指導、順應市場需求的選擇,將會推動康養產業的發展登上新階梯。
二、文獻綜述
國內外對于康養產業協同發展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在國外,“康養產業”稱之為“健康產業”,研究側重于健康經濟學視角。Fuchs,V R(2000)討論了作為行為科學的衛生經濟學在衛生政策和衛生服務研究中的投入,認為市場對衛生經濟學的強勁需求將繼續下去[1]。Gonzalo,Jed D等(2017)指出,在教育中需注重生物醫學、臨床科學與衛生系統科學的結合,以正確調控衛生保障政策[2]。Cutler D等(2006)發現新知識和新療法的產生可能使健康隨著教育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3]。Henry Y.Mak(2018)發現在醫療服務市場中,提供者通過選擇多種服務質量來競爭消費者,其費用由付費方設定[4]。
國內通過不同視角對康養產業進行研究。從理論界定方面,房紅等(2020)通過總結對比“康養產業”相關概念及其內涵,對其進行界定,并總結了康養產業的屬性、研究范疇以及內涵與外延的理解[5]。陳臻宇(2018)認為康養產業需要分地區具體鑒定,區域康養產業具有公共性、差異性、生態型以及人文性[6]。從產業發展視角,李莉等(2020)發現影響康養旅游產業創新發展的影響因素主要為產業基礎因子、創新因子以及共享因子,且影響方向均為正[7]。葉智等(2017)結合國際、國內發展經驗以及市場需求,提出森林康養產業實現跨界融合發展是必要的[8]。謝新(2020)通過對西南地區森林旅游資源的分析,提出投資多元化、產品特色化是彌補設計與開發中的不足、實現西南地區森林旅游資源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9]。從自貿區協同視角,溫可儀(2020)認為自貿區開放新格局能夠為康養產業的發展降低運營成本、提供有益參考[10]。李新光等(2018)利用空間面板數據分析發現,在自貿區背景下,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存在顯著影響,同時對相鄰地區會產生溢出效應[11]。梁雙陸等(2020)通過研究發現自貿區的成立可通過進出口貿易、消費需求以及投資結構等路徑推進產業結構升級[12]。
綜上所述,國內外對于康養產業以及自貿區產業協同發展的研究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對于自貿區與康養產業協同發展的相關研究幾乎沒有。本文通過分析康養產業的發展瓶頸與自貿區的戰略優勢,提出實現自貿區與康養產業的協同發展路徑。
三、康養產業概述
本文認為“康養產業”的研究范疇包括“大健康產業”和“養老產業”。對其范圍進行界定時認為包括提供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的部分。
(一)康養產業屬性特征
對于提供公共產品部分,康養產業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投入大且見效慢。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亞健康問題愈發突出,康養產業的消費群體逐漸向各年齡階段與健康人群擴展。據統計:截至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388萬人,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的人口達17603萬人,占總人口的12.6%;我國至少有70%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較發達城市的比例甚至高達80%;中老年患三高、癌癥等重度疾病的比例也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精神類疾病患者人數超一億。隨著消費結構的轉變,年輕群體對于健康、養生的需求逐漸增加。因此,康養產業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對于提供私人產品部分,康養產業具有經濟性和產業性:通過市場運轉獲取盈利。由于其涉及產業、行業覆蓋范圍廣,康養產業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能夠有效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同時由于產業鏈較長,能夠帶動例如旅游、醫藥、文化甚至新興技術等相關產業向好發展。
(二)康養產業發展瓶頸
總體來說,國內康養產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會遇到管理、市場以及技術等方面的問題。明確發展中的瓶頸問題是促進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1.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在新興產業發展初期,出現藍海市場的同時也帶來未涉及領域的風險。此時,投資者大多聚焦于投資成本低、建設周期短、盈利速度快的產業領域,或是現目前已形成發展經驗的項目;對于尚未涉足、需要高端技術支持、研發周期長、資金回籠慢的產業領域,建設缺位現象明顯。相對來說,我國森林康養和旅游康養是稍為具有建設經驗的產業,在醫藥及相關器械研發、公共服務設施、體育運動、文化建設等產業的探索還非常欠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亟待形成。
2.市場供需結構矛盾。在國民消費水平提升、消費結構升級的背景下,康養產業的供求結構嚴重矛盾。在供給方面:首先,供給結構欠優:健康養老資源在城鄉間分布不均,農村地區資源落后于城市地區較明顯,農村的健康養老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各健康養老機構之間資源協調能力低下,常常出現資源閑置與資源不足并存的現象。其次,供給質量不高:由于現階段缺乏成熟的經驗,康養產業提供的產品、服務較為單一,并且為追求眼前利益,運營方式主要還是傳統的招商引資,缺乏產業創新。再次,人力資源短缺:在健康養老領域,無論是高端型專業人才還是基礎性護理人員供給都明顯滯后于需求,難以在現實操作中實現康養產業的推廣。在需求方面:首先,康養產業的現實消費與其市場潛力不匹配:老年群體的消費觀念難以改變,康養對其而言仍是加重經濟負擔的活動,加之目前對于健康養老相關產品、服務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還未形成,老年人對于健康養老的購買意愿會被削弱。其次,不同年齡段、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費群體對于康養產業的需求呈現多元化、個性化趨勢,對于康養產業的發展是一大考驗。
3.技術創新不足。有效的技術支撐是實現康養產業高端發展的必要基石。但是目前國內康養產業缺乏技術創新,尤其是高端生物醫藥產品與精密度高的療養器械主要依賴于進口。由于研發投入多、周期長、難度大、資金回收鏈長,一般企業無力承擔研發所需的人財物花費,有能力的企業不愿進行投入,造成國內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相差甚遠,康養產業的高端路線難以落實發展。同時,產學研協同機制尚不成熟,缺乏高端產業孵化和服務平臺,科研成果與市場效益分離。以技術引領的康養產業發展滯后,不但無法實現產業技術升級,反而容易造成低技術水平市場同質競爭。
四、自貿區產業協同效應
建設自貿試驗區作為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一項重要舉措,在產業協同發展方面具有其戰略優勢。首先,制度保障方面:自貿試驗區建立清單管理制度并且分級實施,實現“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方便管理部門監督。同時,放寬了機構審批要求:對于能夠有效實現行業自律管理、規范經營事項的機構,直接取消審批。制度方面的寬松能夠帶動高端產品和技術的引進,讓國內部門迅速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其次,平臺優勢方面:自貿試驗區能夠發揮金融中心功能,吸引國內外投資,帶來金融便利,為康養產業提供資金支持,保障研發的順利進行。再次,創新優勢:自貿試驗區是擴大開放、鼓勵創新的試驗田,在加快管理模式改革、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始終走在時代前沿。最后,管理優勢:利用自貿區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機遇,通過簡化審批流程,積極引進專業人才,為產業發展帶來中堅力量。
五、自貿區與康養產業協同發展路徑
(一)自貿區引領康養產業明確市場定位
目前,康養產業應當將目標客戶定位于普通消費群體,通過數量戰術打開市場,避免在發展初期提供高端產品與服務,造成消費者望而卻步的現象。自貿區的制度優勢能夠幫助康養產業了解制度保障從而清晰市場風向。首先應該從政策方面做到康養權利的實現和制度的支持,保障消費者對于健康養老的基本權益,實現健康養老大眾化,提升國民健康養老理念。然后再根據不同群體分別制定差異化產品與服務。從一般到特殊,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逐步實現康養產業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
(二)自貿區助推康養產業實現供求結構統一
目前,由于各地域間、行業間、企業間盈利模式單一、缺乏系統性戰略規劃,康養產業易聚焦于投資見效快、發展門檻低或已具有發展經驗的領域,新興領域建設缺位;同時區域間產業規劃的協同發展、跨區域產業鏈的形成難以實現,會造成目標客源趨同、重復建設、同質競爭等問題。因此,要借助自貿區協同效應,建立起以消費為導向的健康供求結構。利用政策優勢合理調度區域間康養資源的分布,實現不同需求的各地區康養資源的平衡。其次,利用自貿區金融中心功能提升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實現大眾康養戰略。再次,積極引進康養高端人才、培養基礎性服務人才,為差異化需求提供高質量服務,逐步實現供求統一。
(三)自貿區促進康養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
康養產業本身覆蓋面廣、輻射力強、產業鏈長,若能與眾多上下游及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將能夠助推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自貿區利用其平臺優勢,首先能夠整合各產業部門信息,為康養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提供信息基礎與戰略規劃;其次能夠吸引外資為康養產業的科技創新帶來技術與資金支持,推進康養產業在技術方面的革新,實現高端醫療產品、器械自給自足。
六、結語
自貿試驗區建設作為國家級戰略,具有其獨特的優勢,背靠自貿區,實現“自貿協同”是康養產業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形成競爭優勢的獨特路徑。作為新興經濟結構,康養產業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與龐大的覆蓋面,但由于正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其優勢并未為其帶來市場紅利,反而容易成為市場阻礙。利用自貿區的帶動引領作用,實現自貿區與康養產業協同發展,將為康養產業多元化發展提供范式,促進康養產業快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何莽.中國康養產業發展報告2018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
[2]Fuchs,V R. The future of health economics. [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00,(19):141-157.
[3]Cutler,D,A.Deaton A.Lleras -Muney. The determinants of mortality [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6(3):97-120.
[4]Gonzalo,Jed D.;Lucey,Catherine;Wolpaw,Terry. Value-Added Clinical Systems Learning Roles for Medical Students That Transform Education and Health: A Guide for Building Partnerships Between Medical Schools and Health Systems.[J]. Academic Medicine,2017(92):602-607.
[5]Henry Y.Mak. Managing imperfect competition by pay for performance and reference pricing[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18(57): 131-146.
[6]丁文珺,熊斌.積極老齡化視域下康養產業的理論內涵、供需困境及發展路徑分析[J].衛生經濟研究,2020,37(10):3-7.
[7]房紅,張旭輝.康養產業:概念界定與理論構建[J].四川輕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5(04):1-20.
[8]謝新.西南地區森林旅游現狀及發展研究[J].西部林業科學,2020,49(04):142-146.
[9]李莉,陳雪鈞.康養旅游產業創新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J].企業經濟,2020,39(07):116-122.
[10]溫可儀.中國自貿試驗區開放新格局下康養發展新出路[J].河北企業,2020(05):99-100.
[11]梁雙陸,劉林龍,崔慶波.自貿區的成立能否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基于國際數據的合成控制法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20,42(08):36-46.
[12]陳卉,龍云安.數字文化產業與自貿區協同發展路徑研究[J].河北企業,2019(11):107-108.
[13]程臻宇.區域康養產業內涵、形成要素及發展模式[J].山東社會科學,2018(12):141-145.
[14]李新光,張永起,黃安民.自貿區背景下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關系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18,34(13):155-159.
[15]葉智,郄光發.跨界與融合是森林康養發展的必由之路[J].林業經濟,2017,39(11):3-6+1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9BGL266);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項目編號:ZY0520190080);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攀西康養產業研究中心一般項目(項目編號:PXKY-YB-202001)。
作者單位:西華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