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彎彎

【摘? 要】整合教學是課改的重要內容之一,結合《橋梁模型的設計與制作》主題單元,通過與其他學科內容、信息技術和技術要點遷移內容整合,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勞技;內容;技術;遷移;整合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6-0135-02
【Abstract】Integrated teach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curriculum reform. Combining with the theme unit of "Bridge Model Design and Making", through integration with other subject cont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chnical key transfer content, improve students' technical literacy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Labor technology; Content; Technology; Migration; Integration
一、現(xiàn)狀分析
在勞技課的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遇到以下問題:認識誤區(qū),認為該學科只是技術的掌握,忽視了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缺乏原理支撐,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作品的科學原理缺少教師的引導,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何將技術系統(tǒng)化,不同主題內容的分布,導致學生學習技術不夠系統(tǒng)。
二、實踐策略
勞技教學應以內容整合為依托,信息技術為橋梁,技術遷移為輔助。將小學勞動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起來,改進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生全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將以五年級上冊《橋梁模型的設計與制作》這一主題單元為例開展學科整合探索。
(一)內容整合,深化理解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強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合多學科的內容。
《橋梁模型的設計與制作》主體單元的教學目標有:感受橋梁的歷史,了解現(xiàn)代橋梁的結構和種類;能識別簡單的圖紙,知道設計思想的表達方法;掌握小木料的剪、切、鋸、拼、膠、磨等基本技法;探究結構與承重的關系,體會設計的重要性。
1.結合科學,厘清思路
在《橋梁結構的認識與簡單設計》一課中,我們選取的是斜拉橋,但是為什么是斜拉橋?難道僅僅是因為教科書上的一句“斜拉橋具有跨度大、橋體輕等特點,適合在象山港使用?!睂W生還是有疑問的,因此在選擇橋的種類時,需要對斜拉橋的特點進行簡要的科學原理說明。
2.利用數(shù)學,明確位置
在《橋梁模型的制作》中需要學生把“設計方案”提升為“模型成品”,把二維的圖紙變成三維的作品。將橋梁分解成便于制作的幾部分,繪制加工圖,標注具體尺寸。而且橋梁是軸對稱圖形,引導學生運用數(shù)學中的對稱思想,學生在確定一側拉索釘時其實也明確了另一邊的位置,鍛煉學生的對稱思維及學以致用的能力。
3.運用美學,升級美化
縱觀這個單元主題,美觀貫穿始終。從草圖的美觀到橋梁的整潔美觀,最后到美化外觀,要求我們在設計與制作的過程中能夠取得藝術成果。將勞動與美學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勞動中感受藝術的美感。
(二)技術整合,彰顯自主
在信息化時代,對于信息技術的使用不但要因材施教,還要因時施教。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合理運用電教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1.課前收集,信息了然
勞技學科與信息技術相整合會不斷促進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升。課前,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絡收集常見橋的圖片,了解橋的不同類型及優(yōu)缺點。
2.課中微課,突破重難點
信息技術在勞技課程中的應用可使教學難點、重點得以突破。在日常的教學中學生遇到難點,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把難點進行慢動作講解,總結技術要點。在學生操作過程中,可以反復播放微課,鞏固技術重點,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3.課后延續(xù),反饋及時
信息技術在勞技課程中的應用可使時空限制得到突破。課堂40分鐘,但是當我們把作品制作延續(xù)到課后,利用QQ、微信、釘釘?shù)绕脚_教師能夠看到他們的作品并給出評價,這樣的模式可以使學生大顯身手、盡情發(fā)揮。
(三)遷移整合,培養(yǎng)自主
在勞技課堂教學中需要學生對基本技能難點反復學習,勤于思考,熟練掌握,使其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和實踐能力。
1.內容遷移,促進自主
小學勞技教材中,常常是今天編織,明天折紙,筆者嘗試給勞技教學內容歸類、拓展,以此促進勞技教學內容的遷移,有效達到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以“我是木工”項目教學為例,同一個項目不同的主題活動,用的工具都是刻刀或剪刀,同樣的技術(剪、刻、挖、粘),材料也基本相同,但呈現(xiàn)的作品不一樣。詳見表1。
2.技能遷移,提升自主
技能遷移是在充分解讀教材的前提下,將教材有相同技術點的內容綜合起來,使各個知識點、技能點之間相互照應。筆者整合浙教版小學勞技3~6年級中對于木材加工的內容,如表2所示,發(fā)現(xiàn)《橋梁模型的制作》是基于《風箏的制作》和《投石機的制作》。
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時,要引導學生注意對新舊知識技能進行比較,學會由表及里,抓住新舊知識技能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掌握規(guī)律,順藤摸瓜地去獲取新知識和新技能,并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向縱深方向遷移。
三、研究反思
教師在勞技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喧賓奪主,制定教學目標可以整合多學科,但是技能的掌握是勞技的基本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詢問學生有什么方法,學生還沒有來得及思考,教師就已經(jīng)把方法在屏幕上展現(xiàn)出來,或者教師展示一些勞技作品,不用實物,卻用課件,在教學中應充分認識信息技術的特點,做到有的放矢。
參考文獻:
[1]徐曉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法與實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3(01).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