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蘭
【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新課改中的重點內容,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勢必要求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深度挖掘教學課本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內容。基于此,本文針對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文本中對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體現進行分析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學科核心素養;文本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6-0114-02
【Abstract】Subject core literacy is the key cont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order to better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teachers are bound to update teaching concepts,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dig deep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in teaching textbooks that are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embodiment of the core literacy of the subject in the textbook of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Compiled textbooks; Core literacy of subjects; Text analysis
小學語文這門學科在當下的小學教育中地位極高,因為小學語文學習是培養小學生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再到感性思維的過渡,同時也是小學生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所以在新課改中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更為嚴苛,不僅要讓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掌握、理解語文課本中的基本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小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深度挖掘教材,從而達到“創新育人”,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一、教材中體現學科核心素養之一——習慣和方法
對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方法的掌握是其中之一。因此通過對語文統編教材的分析,可以深刻地解讀關于學科核心素養中針對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文本體現形式。
比如: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我們不難發現,在語文園地板塊內有相關的文字提示,在生詞認識(識字)板塊中也有相關的學習方法,這些是“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方法的掌握”的具體文本體現,旨在讓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輕松地掌握知識點、理解知識點,這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體現。不僅如此,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在教學內容中也有學科核心素養的體現,如在小學語文一年級統編教材《我上學了》的單元中,教材中明確地指出了學生正確讀寫的姿勢和習慣,其中示例規范學生的握筆動作、書寫動作等,這樣的教學內容對小學生的正確讀寫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大有裨益。在這個單元對于小學生握筆動作、書寫動作是強調小學生的書寫規范,要求小學生在寫字的時候將漢字寫在田字格內。當然對于小學生的學習方法也在教材中有具體的體現,比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內容中,其中就涉及小學生的閱讀方法,而該文的編寫意圖是讓小學生初步掌握閱讀學習的方法,要先從文中的基本名詞入手,掌握這些名詞的含義,再將這些名詞帶入教材的語句中,理解該語句的具體含義,最后對整篇文章進行掌握。同樣地,在《四個太陽》中,再次提到了學生閱讀學習的方法,本文用不同的顏色、地點將教學文本進行了類分,強調在學生閱讀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積累,而本文用顯眼的顏色幫助學生積累,從而讓小學生初步接觸類比的學習方法。
二、教材中體現學科核心素養之二——發散思維
對于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思維發散能力是重中之重。思維發散能力不僅是學生感性過渡到理性的先決條件,也是學生感性地再表達理性的關鍵前提,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語文學科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形成有效的互通橋梁,比如數學學習、自然學科學習等。因此在統編教材中對于“思維發展的培養”也有一定的文本體現。
比如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的閱讀和寫作文本中,都有體現發散學生思維的重要性,這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對于發散學生思維的具體文本體現,可以從如下例子進行闡述。例一:《烏鴉喝水》的童話故事教學內容,本文的基調是站在小學生的視角上的,通過童話故事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小學生的性格特征作為教學出發點,在《烏鴉喝水》的教學文本中培養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學生意識到做事情換個角度想問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發散學生的思維。例二:《坐井觀天》的童話故事教學內容,通過對青蛙井中觀天的描述,旨在培養學生不“盲目短淺”的思想,自己知道的東西并不代表是該事物的所有,只有源源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才可能不“固步自封”。除了以上兩個教學具體文本之外,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有很多關于發散學生思維的具體文本體現,體現最為充分的便是《四季的腳步》這篇課文,要求小學生對本文進行歸納總結。雖然這是一篇選讀課文,但是文本中對于四季的描寫都有總結,每小段都有相應的歸納總結,這充分體現了“發散學生思維”的教學重點。
三、教材中體現學科核心素養之三——審美鑒賞
新課改之后,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增加了很多詩詞歌賦的內容。眾所周知,詩詞歌賦是蘊含名家思想的文本體現,同時也是我國歷史進程中的結晶,詩詞歌賦不僅擁有優美華麗的辭藻,更為重要的是其中蘊含的思想可以指引小學生提升審美情趣。比如在李白的《靜夜思》中,作者通過對中秋月圓之夜失眠的描寫,勾勒出了一副獨坐窗臺的畫面,烘托出作者的思鄉之情。對于小學生審美鑒賞的提高,《詠柳》作為文本體現得更加充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教師為了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教師要做到如下幾點:第一,要邊讀邊讓小學生注意文中生字的讀音,如妝(zhuang)、絳(tao)等,教師讀完之后,再進行一遍朗讀;第二,讓小學生跟著讀,注意詩中的語句斷句,過后就讓小學生自行朗讀三到四遍,最后教師抽點幾名小學生在課堂上朗讀本詩(這里需要教師鼓勵學生,要讓學生勇于發言,勇于參加);第三,在完成朗讀教學之后,教師要講授整首詩的大意,讓小學生注意其中運用隱義的詞語,如“碧玉”“二月春風”“剪刀”等,“碧玉”是我國古代對柳樹的特有描繪,碧玉在古代代表了女子,如我們現在常說的“柳腰”;“二月春風”暗指此首詩的時間線,是對早春柳樹的描寫;“剪刀”用到的是比喻手法,將柳樹的枝葉比作“剪刀”,更將整首詩的基調上升了一個檔次,因為古往文人騷客對于柳樹的描寫沒有想到過用剪刀做比喻,這無疑是一個時代先河的開創。通過繪聲繪色的講解,學生對此首詩的學習興趣會大幅提升,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也會得以培養和提升。
其實以上例子只是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對于小學生審美鑒賞的文本體現中的“冰山一角”,還有很多詩詞具體體現了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如《白鵝》中的寫作手法和描述方法,如《荷花圓圓》中的修辭手法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如今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教育教學的主要宗旨之下,要求小學語文教學不再過度重視小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讓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收益。為了達到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的目的,教育部編寫的教材優化了教學內容,教師也要跟上時代,要更新教學思想、創新教學方法、深度挖掘教材,旨在讓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發散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高度認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傳承文化,進而推動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汪潮.統編教材重點解讀與建議——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深度解讀[J].語文教學通訊,2019(09).
[2]王雪琳.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文本分析[J].好家長,2019(64).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