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貝貝 陳德枝
【摘要】本文梳理了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的基本概念、理論與研究支持及對其評價的現狀與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就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在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作用、評價及實踐做了展望。
【關鍵詞】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兒童發展;評價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21)12-0035-05
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是近年來在探討幼兒園教育質量與兒童發展關系時,為探索幼兒園教師在兩者關系中的地位與作用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它是在“認知敏感性”這一概念的基礎上形成的。普賴姆(Prime)等在對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認知敏感性的概念,認為認知敏感性是指個體與同伴在互動過程中(如朝著共同目標努力時),對對方的認識與理解(如考慮對方的知識和能力),能以對方接受的方式進行互動與合作等,并將其界定為三種重要技能:建立關系、理解對方和交流清晰。〔1〕波克爾(Pauker)等在探討早期兒童保育教育質量與兒童發展關系時,引入了“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的概念,認為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是指幼兒園教師在與缺乏經驗的兒童(a less experienced partner)進行互動時,能夠創造一個能產生認知刺激的環境,同時適應兒童的內在狀態,包括認知和情感。〔2〕為使早期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專業人員更易理解此概念,他們將其分解為三部分:來回互動、理解兒童的思想和感受、使用兒童能夠理解的語言與之交談。〔3〕這三部分是對普賴姆等提出的建立關系、理解對方和交流清晰三部分的進一步解讀。其中,來回互動是指一種積極的合作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教師和兒童相互回應;理解兒童的思想和感受是指教師意識到互動伙伴(即兒童)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的程度;使用兒童能夠理解的語言與之交談是指教師通過調整自身的語言輸出,促使一個經驗不足的兒童能夠與之進行有意義的溝通。〔4〕“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們考量幼兒園教師是否具備遵循兒童發展的保育教育知識和保教能力,是否具有尊重兒童的基本教育理念。討論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不僅對當前深入探究與幼兒園教育質量相關的主題具有重要意義,對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也具有重要價值。
一、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的理論與研究支持
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是基于布朗芬布倫納的人類生態學理論、維果茨基的內化和最近發展區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逐步發展而來的。
1.理論支持之一:人類生態學理論
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的理論支持之一是人類生態學理論。〔5〕人類生態學理論認為,微系統中的角色、人際關系和活動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最為直接與重要。〔6〕幼兒園教師正是通過對兒童認知發展環境的積極創造、對兒童需求的正確理解與回應來構造微系統中自己與兒童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教師提供的教學支持,對兒童的接受性語言、問題解決能力和早期讀寫能力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7〕認知敏感型的幼兒園教師會采用兒童能夠理解與接受的方式與其互動,并在此基礎上創造能產生認知刺激的環境,從而促進兒童語言技能的發展。與兒童來回互動質量高的幼兒園教師,更能促進幼兒社會技能的發展。〔8〕依據幼兒與敏感性高、能提供認知刺激的教師的互動情況,可以預測幼兒的語言與社會技能發展。〔9〕這些研究結果均表明,幼兒園教師這一角色作為兒童發展的微系統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認知敏感性對兒童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理論支持之二:內化與最近發展區理論
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的理論支持之二是維果茨基所提出的社會文化理論中的內化和最近發展區。〔10〕維果茨基認為,認知發展是社會交互的產物,兒童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是兒童認知發展的源泉。〔11〕而內化是兒童實現由心理間機能(即社會、集體合作的活動)向內部心理機能(即個體、獨立的活動)轉化的作用機制。〔12〕兒童對言語的內化是兒童語言和思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13〕兒童正是在與比自己知識經驗豐富的幼兒園教師進行互動時,通過對彼此對話的內化,積極地構建自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從而擴充成長所需的經驗的。〔14〕認知敏感型的幼兒園教師能夠創造一個能產生認知刺激的環境,并在這個環境中通過使用兒童能夠理解的語言,促進兒童在與之互動的過程中內化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認知經驗。就最近發展區而言,教師在指導兒童完成一項任務的過程中根據兒童需要搭建“腳手架”,可以幫助兒童順利穿越最近發展區,以獲得進一步的發展。〔15〕而不同的支架方式體現出教師支持兒童學習的不同水平,這些不同的方式往往需要成人敏感地根據兒童的需要給予相應的支持或幫助。〔16〕認知敏感型的幼兒園教師通過正確評估兒童當前的發展水平,創造一個能產生認知刺激的環境,從而幫助兒童從當前發展水平達到潛在發展水平。以上研究均表明,兒童在與認知敏感型的幼兒園教師互動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自身的內化機制和教師所提供的“腳手架”來促進自身各方面的發展。
3.來自科學研究的實證支持
對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的研究可追溯至對父母的敏感性在兒童社會和情感功能中的發展作用的研究。在社會發展方面,拿撒勒·阿克桑(Nazan Aksan)等基于對公共關系、親子關系中的相互性和互惠性及依戀理論中安全型依戀關系特點的研究,提出一種基于二元主體即父母和兒童之間相互響應取向(mutually responsive orientation)的結構,即父母和兒童之間一種積極的、相互約束的合作關系,包括相互協調的生活常規、和諧的溝通、相互合作和情感氛圍,并指出該結構在親子關系中的發展程度對兒童社會化具有重要意義。〔17〕在情感方面,母親的敏感性被認為是兒童產生依戀安全的重要條件之一。〔18〕之后,父母敏感性在兒童認知發展中的作用得到了強調。如母親表現出更高水平的敏感性,幼兒執行功能得到提高,語言和識字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19〕
不僅父母的敏感性對兒童認知發展有影響,兄弟姐妹的敏感性對兒童的發展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弟弟妹妹的認知需求表現敏感的兒童會為其語言發展提供豐富的環境;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對兒童語言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時,會被表現出高認知敏感性的年長兄弟姐妹所緩和。〔20〕早期教育者的認知敏感性與兒童認知活動、認知和語言發展結果以及兒童的行為和社會技能等相關聯。〔21〕
以上實證研究均表明,與兒童有關的重要他人(如父母、兄弟姐妹、早期教育者)的敏感性會對兒童的認知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而在兒童進入學前教育階段后,與其聯系密切的幼兒園教師的認知敏感性對其認知發展的影響顯得更為突出。
二、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與兒童發展
通過對現有研究文獻的整理發現,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對兒童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兒童認知、社會交往能力、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
1.對兒童認知發展的積極促進
現有研究發現,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主要對兒童言語認知、問題解決、執行功能及兒童社會認知等方面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一,對兒童言語認知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研究表明,認知功能產生于人際交往和社會環境。〔22〕而兒童語言不同方面的發展取決于輸入的機會和可用性。〔23〕即幼兒園教師與兒童之間互動的頻次、教師語言中是否蘊含著兒童可理解的有益信息,影響著兒童對教師語言的內化。教師為兒童提供一定的自主性支持,如其中的一個關鍵方面——搭建“腳手架”,會影響兒童認知發展的多個方面,如語言和問題解決能力。〔24〕總的來說,當教師提供積極的氛圍和高質量的教學時,兒童更有可能進行語言、讀寫、數學等方面的學習,在幼兒園中獲得成長。〔25〕認知敏感型的幼兒園教師通過與兒童來回互動、理解兒童的思想和感受、使用兒童能夠理解的語言與其交談,促進兒童言語認知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
第二,對兒童執行功能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ing)是嚴重依賴于大腦成熟的認知發展的一個方面。研究結果表明,個體執行功能的差異對兒童的認知和社會情緒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前額葉的有序發展依賴于“適當的輸入和與主要照顧者的敏感互動”,前額葉與執行功能密切相關。〔26〕認知敏感型的幼兒園教師通過與兒童建立積極的互動并提供適當的認知輸入,能夠促進兒童前額葉的發展,進而促進兒童執行功能的發展。
第三,對兒童社會認知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社會認知是指考慮自我、他人、群體甚至更大社會系統的心理過程、情緒和行為能力的發展變化(Flavell, 1985)。對于兒童社會認知技能的發展,我們通常根據兒童對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的習得或對自我和他人行為的內部心理過程(即信念、欲望、意圖和情緒)的理解做出判斷。〔27〕而與兒童社會互動的人的數量和性質會影響兒童對自我和他人心理狀態的理解。例如,情感質量是社會交往的一個重要特征,可以促進參與、交談和進一步的互動。〔28〕擅長理解兒童思想和感受的教育工作者能夠從兒童的角度出發,正確評估兒童的情緒狀態、知識和認知水平,了解兒童在特定領域的實際發展水平,從而選擇最能支持該兒童學習的活動和材料。此外,教育工作者通過使用反思性語言(如“我看到你很沮喪,可能是因為你累了”)與兒童交流他(或他人)的感受,有助于兒童先識別自身情緒,然后推己及人。〔29〕
2.對兒童社會交往能力、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提升
現有研究發現,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還對兒童的社會交往技能、兒童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一,促進兒童社會交往技能的發展。學前階段是兒童習得心理理論的一個重要階段,心理理論的習得能夠使兒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它是影響兒童社會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社會交往環境中,幼兒園教師參照兒童當下可能伴隨的精神狀態反復評論兒童的活動,最終可能會幫助兒童意識到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如何及如何管理自身行為。〔30〕有研究表明,14個月大的兒童通過眼神交流和把手放在儀器上與同伴進行相互交流,18個月大的兒童通過指向某個物體達到彼此間的交流,24個月大的兒童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意圖。〔31〕埃克曼(Eckerman)等認為,這種協調性合作活動有助于交流手段的發展。〔32〕因此,可以推測合作活動可能為兒童使用越來越復雜的能夠主導他人產生不同交流行為的手段奠定基礎。〔33〕
第二,促進兒童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的發展。幼兒園教師為兒童提供自主性支持,主要包括搭建“腳手架”、尊重兒童的節奏、確保他(她)成功完成任務并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這一系列行為很可能會給兒童帶來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34〕認知敏感型的幼兒園教師能及時為兒童提供認知和情感方面的支持與幫助,并與兒童進行積極的互動,有效促進兒童社會性、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的發展。
三、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的評價與發展
隨著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研究的深入,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的評價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評價方法上,主要采用薄片判斷方法(thin?鄄slice methodology)。〔35〕具體來講,薄片判斷方法就是基于簡要觀察和判斷對一個人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分。這種方法有賴于編碼員對個人情感、個性、人際關系質量等進行自主直觀的判斷,不需要編碼員遵循非常嚴格和細致的手冊進行編碼,但保持了編碼的有效性和可靠性。〔36〕當前該方法主要用于評估兄弟姐妹相互作用中的認知敏感性和早期教育工作者的認知敏感性等。〔37,38〕在我國,薄片判斷方法的研究與使用較少,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進行適宜性探索。
在評價工具方面,普賴姆等開發研制的評價量表主要用于評價兒童成長的微系統中的家庭成員(如兄弟姐妹)的認知敏感性。波克爾等基于對加拿大多倫多市早期保育和教育環境中350名幼兒園教師的觀察和編碼,對該量表做了修改,形成了教師認知敏感性量表,使之更適用于評價幼兒園教師。 波克爾等對新修訂的教師認知敏感性量表做了大量的測量學屬性分析,如采用克龍巴赫α系數進行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分析,采用概化理論報告評價者信度,采用EFA和CFA方法分析該量表的結構效度,以課堂評估評分系統(CLASS)和修訂后的幼兒環境評定量表(ITERS-R)(Harms,et al,2003)為效標探討同時效度等。這些測量學屬性分析結果表明,教師認知敏感性量表具有較好的科學性。該評價工具有希望成為評估教育者與兒童互動的一個重要方面的新措施,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是未將兒童發展結果作為評價工具的預測效度指標;二是在測量該工具的同時效度時使用的是縮減版的幼兒環境評定量表(修訂版)(ITERS-R),它主要反映物理環境的各個方面,而非“課堂”上的互動;三是未收集與兒童年齡有關的信息,無法解決年齡差異對教育者與兒童互動的影響。〔39〕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探討該評價工具與兒童發展之間的關系,預測教師的認知敏感性是否能促進兒童其他方面的發展;二是探討該工具與其他測量師幼互動的工具(如ECERS-R和 ECERS-E)之間的關系;三是結合我國國情,分析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對不同年齡兒童發展的影響。
四、展望
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是一個雖新穎但又有著豐富理論和實踐支持的概念,還有許多方面值得探索。
第一,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與我國《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的教師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這些評判標準是否有著內涵聯系;又或能否嘗試從《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來解讀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這些問題還有待做進一步的思辨與論證。
第二,現有研究大量討論了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對兒童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缺乏追蹤探索的依據和支持。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對兒童發展的追蹤研究必將成為未來討論兩者關系的重要方向之一。將實證研究結果用于實踐,如依據研究結果,開展有關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的培訓,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也是未來實踐的一個方向。
第三,現有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的評價均基于薄片判斷方法,該方法操作簡單且耗時短,但其用于現場評價尚存在一些爭議。自發的評估和判斷只有在所觀察的行為證據有效、有意義、真實且在與判斷的行為類別相關的情況下才是準確的。〔40〕例如,教師在某情景某時刻的表現是否是其典型行為,還有待商榷。另外,目前采用的測量工具主要是《幼兒園教師認知敏感性量表》。〔41〕該量表在我國是否具有文化適宜性及其測量學屬性如何,都有待我們做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19〕〔35〕〔37〕HEATHER P,MICHAL P, JENNIFER L T,et al.Cognitive sensitivity in sibling interactions: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 and comparison of two coding methodologies〔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14,25(2):240-258.
〔2〕〔3〕〔4〕〔5〕〔7〕〔10〕〔21〕〔29〕〔36〕〔38〕〔39〕〔41〕
SHARON P,MICHAL P,HEATHER P,et al.Caregiver cognitive sensitivity:Measur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CEC) setting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8,45(1):45-57.
〔6〕楊潔.3-4歲幼兒入園生活適應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8〕李延方.幼兒園師幼互動質量與幼兒社會技能的關系〔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20,32(1):74-81.
〔9〕BURCHINAL M,HOWES C,PIANTA R C,et al.Predicting child outcomes at the end of kindergarten from the quality of pre?鄄kindergarten teacher?鄄child interactions and instruction〔J〕.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8(3).
〔11〕劉暢,祝高波.維果斯基社會文化歷史理論視域下的兒童文化及其教育啟示〔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9,35(7):13-16.
〔12〕宋愛芬.維果茨基“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影響〔J〕.昌吉學院學報,2001(4):84-87.
〔13〕王威.社會文化理論及其應用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8):155-158.
〔14〕FERNYHOUGH C.The dialogic mind:A dialogic approach to the higher mental functions〔J〕.New Ideas in Psychology,1996(3).
〔15〕〔16〕李玉馨.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17〕AKSAN N,KOCHANSKA G,ORTMANN M R.Mutually responsive orient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heir young children:Toward methodological advances in the science of relationship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6,42(5):833-848.
〔18〕DE WOLFF M S,VAN IJZENDOORN M H.Sensitivity and attachment:A meta?鄄analysis on parental an tec
edents of infant attachment〔J〕.Child Development,1997,68(4):571-591.
〔20〕PRIME H,PAUKER S,PLAMONDON A,et al. Sibship size, sibling cognitive sensitivity,and children’s receptive vocabulary〔J〕.Pediatrics,2014,133(2):394-401.
〔22〕BROWNE DILLON T,DADASHADEH S,WADE
M,et al.Cognitive sensitivity and child receptive vocabulary:A between?鄄and within?鄄family study of mothers and sibling pair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9,55(10):2123-2134.
〔23〕ERIKA H.How social contexts support and shape language development〔J〕. Developmental Review,2005,26(1):55-88.
〔24〕〔26〕〔34〕BERNIER A,CARLSON S M,WHIPPLE N.From external regulation to self?鄄regulation:Early parenting precursors of young children’s executive functioning〔J〕.Child Development,2010,81(1):326-339.
〔25〕MARGARET B,CAROLLEE H,ROBERT P,et al.Predicting child outcomes at the end of kindergarten from the quality of pre?鄄kindergarten teacher?鄄child interactions and instruction〔J〕.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8,12(3):140-153.
〔27〕〔30〕BRENDA L L.Paternal and maternal mind?鄄mindedness and preschoolers’ theory of mind: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ractional attunement〔J〕.Social Development,2013,
22(1):58-74.
〔28〕HEATHER P,R?魪 P,SHARON P,et al.Sibling cognitive sensitivity as a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bship size and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A longitudinal analysis〔J〕.Cognitive Development,2016(39):93-102.
〔31〕〔33〕FELIX W,MICHAEL T.Helping and cooperation at 14 months of age〔J〕.Infancy,2007,11(3):271-294.
〔32〕ECKERMAN,CAROL O,IDOW,SHARON M. Nonverbal imitation and toddlers’ mastery of verbal means of achieving coordinated actio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6,32(1):141-152.
〔40〕NALINI A.The perils of pondering:Intuition and thin slice judgments〔J〕. Psychological Inquiry,2010,21(4):271-278.
Kindergarten Teacher Cognitive Sensitivity and Its Assessment
Lu Beibei, Chen Dezhi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Abstract】Kindergarten teacher cognitive sensitivity is a new concept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 when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It has rich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ildren’s development. Its assessment method has been gradually valued by researchers and applied in research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asic concepts, theories and research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teacher cognitive sensitivity. It also discusses the future research of kindergarten teacher cognitive sensitivity in the function, assessment, and practice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kindergarten teacher; cognitive sensitivity; children development; assessment
*本文為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基于認知診斷的幼兒教師隱性知識的情景判斷性測驗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NDJC07Z。
**通訊作者:陳德枝,博士,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副教授,E-mail:cdezhi@zjnu.cn
sdjzdx20220323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