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寶洪/江蘇省農業農村廳
江億平/南京農業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成 榮/江蘇省農業農村廳
隨著國民收入增長與消費升級,農產品保鮮保質的要求日益提升,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占據人們視野。加快完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在提高農產品流通質量、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持續穩定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巨大作用。
江蘇省作為農產品生產大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滿足居民消費要求,賦予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強勁的發展動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冷鏈物流需求逐漸提升。江蘇作為農業強省,果蔬、肉類、禽蛋以及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常年位居國家前列。2019年,全省蔬菜產量為5643.7萬噸、水果產量983.6萬噸、肉類產量274.5萬噸、禽蛋產量212.3萬噸、水產品產量484.1萬噸,規模居全國前列。據初步統計,2019年全省農產品冷鏈物流流通量達1963萬噸,同比增長12%。生鮮農產品產量穩步上升帶來的冷鏈物流需求量逐漸增加現象,對江蘇省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冷鏈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江蘇省冷庫數量逐年提升。2019年全省冷庫總面積達到56.76萬平方米,規模居全國前列。2019年全省重點冷鏈物流企業的自有冷藏運輸車已達1479輛,同比增長7.8%。冷鏈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為江蘇省冷鏈物流服務能力提升、農產品流通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冷鏈物流主體日益增加。2019年的中國冷鏈物流百強企業入圍門檻營收為8961萬元,較上年提高2210萬元,江蘇有6家冷鏈物流企業入選。其中,江蘇衛崗供應鏈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江蘇蘇寧物流有限公司都在前10之列。據統計,截至2019年,南通的冷鏈企業已有100多家,其中61家企業自建了冷庫,32家冷鏈企業購置了冷藏車共140輛。省內涌現出的這一批服務理念現代化、服務網絡區域化和服務模式多樣化的冷鏈物流主體,其發展歷程、經營理念、優勢條件等十分值得借鑒。
冷鏈物流技術持續改進。江蘇作為物聯網技術的先行者,依托技術創新帶動全省冷鏈物流信息技術的發展,助力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模式升級。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組織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專家組團隊與海爾集團、日日順物流等企業組合,從實際需求出發,依托高校的技術團隊改進提升冷鏈物流技術。2019年度全國冷鏈物流百強企業第24名的江蘇匯鴻冷鏈公司擁有近30萬立方米多溫層倉儲,運用最領先的制冷技術、可視化溫控管理進行實時監控,運用WMS系統實現倉庫貨品的精準管理;用于產品運輸的冷凍冷藏車多配以TMS、GPS精確管理系統,為超市、零售商、電商提供安全、快捷、優質、高效的冷鏈城際運輸及市內配送服務。
分布不均衡,結構不合理。江蘇省現有冷庫中銷地庫的容積占比約60%,而產地庫的容積占比僅24%,存在產地銷地分布不均的問題。此外,江蘇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多集中于蘇南地區,蘇北地區占有量相對較少,冷鏈設施區域分布不均衡問題突出。省內冷鏈物流設施還存在冷庫多而冷藏車少、低端設施多而現代化專業化設施少、冷藏庫與低溫加工配送中心等設施建設投入不足、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等設施結構不合理問題。
規劃投入不足,龍頭企業缺少。大多數生鮮農產品分布在距離城市較遠的農村地區,冷鏈物流缺乏上下游的整體規劃,阻礙農產品上行、冷鏈資源整合以及行業發展。冷鏈行業集中度較低,運營分散,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專業性較強的冷鏈物流龍頭企業短缺。冷鏈物流的有序運營往往需要多個政府部門通力合作,多主體參與易導致政府各部門之間“信息孤島”的產生,無法形成高效的部門協同機制,最終導致冷鏈農產品質量問責不清,質量溯源難以實現。
標準體系不健全,技術水平有待發展。冷鏈物流標準制定涉及采摘、預處理、倉儲、流通、待銷等多環節,導致標準形式多樣,標準內容交叉、重復、矛盾、空白現象突出,推薦性標準較多,通用、強制性標準少,制約冷鏈物流發展。依托數字時代背景的統一冷鏈物流信息技術平臺、冷鏈物流智能信息系統的缺失致使省內冷鏈物流服務質量及冷鏈產品的質量安全難以得到保障。懂得“冷、鏈、物、流”的新型專業技術型人才稀缺,也是弊端之一。
管理制度不健全,組織化程度低。生鮮農產品從田頭到市場的冷鏈物流需經歷一個多環節的復雜鏈條,鏈上的多主體特點導致多部門職能交叉,管理制度不完善致使質量監管無法實現效用的累加,監管面臨數據孤島困境,增加冷鏈“斷鏈”風險。服務資源零散,缺乏統一的行業組織管理,運營松散,冷鏈質量監管所需的數據資源難以整合,生鮮農產品質量責任追溯難以達成,最終導致責任不明,質量安全投訴反饋處置受阻,冷鏈物流服務滿意度遭遇巨大挑戰。
深化思想認識,大力發展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根據發展要求,強調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在促進農產品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通過舉辦“冷鏈與生活”設備展、組織冷鏈物流發展論壇以推廣冷鏈物流概念,深化社會各界對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的認識。根據實際接受度及發展狀況,動態調整政策與規劃導向,有目的地補短板強弱項,強調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優先發展地位。以認識促發展,針對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終端“最后一公里”短板,重點圍繞特色農產品主產區,建設一批結構合理、技術先進、高效適用的倉儲保鮮設施。
加大政策扶持,助推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快速發展。為有效降低高額的流通成本,開設綠色通道,根據企業等級提供政策支持,提升農產品冷鏈運輸效率,降低企業冷鏈運營成本,保障冷鏈物流健康穩定發展。中央與地方財政在金融、稅收、保險等多個角度對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給予支持,緩解冷鏈物流投入大、回報慢的情況。通過放寬貸款要求等,加速冷鏈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田頭”產地市場物流資源整合,促進冷鏈物流體系均衡發展。
注重科技創新,豐富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發展模式。搶抓大數據時代下的新機遇,發展“互聯網+”冷鏈物流,科學融通物聯網、5G技術、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信息技術,構建新一代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冷鏈物流透明化,智慧化、先進化發展,解決冷鏈多主體信任危機,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可靠的服務資源調配和農產品質量溯源平臺。結合電商時代背景,以實現產銷對接的冷鏈物流為目標,推廣“連鎖直銷+冷鏈配送”“生鮮電商+冷鏈宅配”“拼團下單+多溫配送”等新型冷鏈物流運作模式。
強化龍頭帶動,優化市場與政府結合的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運營環境。在全省范圍內,推廣龍頭企業的先進管理制度與運營模式。結合地方特色農產品,在冷鏈物流企業與產地新型農業市場主體間建立緊密的協作機制,培大做強現有冷鏈物流企業。堅持市場在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信息反饋機制,有效發揮市場作用。通過切實落地的優惠政策,充足有效的資金支持,強化政府的引導作用,共同構建冷鏈物流發展新環境。
加強溝通協作,促進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各環節主體協調發展。針對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特點,建立協調合作機制,強化各級部門間協作,整合農業、交通、貿易等農產品相關部門資源,明確權責分配,優化冷鏈物流服務管理體制。構建冷鏈物流行業組織,加強各主體間的溝通協調,以行業組織為底板構建冷鏈各環節不同部門的協同機制,打通冷鏈物流中及冷鏈行業與相關行業之間現有的數據壁壘,充分發揮組織協同溝通作用,實現農產品流通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