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東/江蘇省農村經濟產業指導服務中心
江蘇的蘇南地區由于土地資源的限制,農業發展規模化種植先天條件不足,但得利于其鎮村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率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等因素,近年來不僅積極發展了精、特、優的農產品加工業,還大力依托都市圈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開發了農產品的旅游、文化、科教等功能。憑借煙雨江南獨特的生態環境,蘇州市吳中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在生態涵養、休閑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傳承、電商等方面的功能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多業態、多功能的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勢頭明顯。
建設美麗鄉村,打造旅游景點。園區大力進行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打造了如楊灣村、靈湖村、三山村、上林村等國家和省級的特色景觀旅游名村,成功建成各類休閑觀光農業精品村、特色田園鄉村、田園小綜合體等鄉村旅游點共21個。同時以太湖景觀為根本,建設環太湖濕地景觀帶、環太湖大道和濱湖大道,打造出了環太湖濕地游覽景觀帶。由此,園區以穿點成線,織線成網的思路,將園內的各類鄉村旅游點、環太湖濕地景觀帶與吳中區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太湖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4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有機融合,全域旅游發展戰略成果初顯,“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天天有魚蝦”。
挖掘地方美食,建設特色民宿。以碧螺春茶葉為原料制作各種含茶菜品,以“江南味道”大米制作白玉方糕、烏米飯、棗泥麻餅、糯米酒等糕點酒品,以太湖蟹、太湖三白等制作的湖鮮美食,使到園區內休閑度假的游客們,不出園區嘗遍蘇州美食。整合園區內的閑置、廢棄民宅資源,引進部分商業資本,通過翻新、改造,將民宅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民宿,并組建民宿產業聯盟,凝聚民宿合力發展,制定民宿行業服務和收費標準,促進園區民宿規范發展、合作共贏。園區引導打造一批如玖樹·森林的秘密、右見十八舍、半山藝、易成居、小團圓、花坊孖、湖柳蝶坊、柳岸花明等風格各異的精品民宿,讓游客脫離了鋼筋混凝土,享受到了“詩和遠方”,將游客短暫的一日游引導為多日游。
挖掘民俗文化,傳承傳統工藝。在各旅游點和節慶活動中增加蘇州農村常見的民俗娛樂活動和特色農娛體驗,如園區以豐收為主題舉行音樂會,現場表演了《新樂府 昆區》《新樂府 評彈》等傳統蘇州文化。開展“碧螺春茶手工制作技藝”非遺文化為代表的農業體驗及如軋神仙、風箏農田放飛活動等,使游客沉浸到有特色、有文化、有內涵的鄉村旅游氛圍。
提煉人文資源,傳播農耕文化。遵循“跳出節慶做節慶”的理念,在做好山浪年味嘉年華、碧螺春茶葉節、太湖梅花節、太湖百合花節等傳統節慶活動的同時,推出中國農民豐收節、菜花節、插秧節、稻田畫節等新節慶活動,形成了每月一節的節慶活動格局,不僅帶動了園區鄉村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還為吳中區的全域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開拓市場、帶動消費”作用明顯,園區通過旅游、展會、民宿等帶動銷售的農產品占比達到了總量的43%。
打造智慧農業區。園區打造的1156畝智慧農業核心區,采用低壓管道灌溉,設置小型氣象站及智能監控,通過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統技術的應用,集新興的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無線網橋技術為一體,依托部署在農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器和無線通信網絡,打造了互聯網+農業示范區,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智能節水灌溉、專家在線指導。此外通過購置各種農業機械設備,從播種、插秧、無人機植保、全自動收割、加工,實現稻米種植全程機械化。通過全程機械化和智慧系統的打造,園區20個職業農民種植管護了6000畝水稻。
開展青少年農事教育。園區的“江南茶文化博物館”圍繞碧螺春的由來、古代碧螺老茶館生活場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碧螺春茶手工制作技藝的展示與介紹,傳承、弘揚碧螺春茶文化。通過與樂享蘇州、博研文旅、全市中小學校等單位的合作,開展研學、團建等多樣農旅活動,為不同層次的群眾體驗農耕文化提供場所及服務,打造出了“第八批蘇州市科普惠農服務站”和“蘇州市第二十一批科普教育基地”。
從田頭到餐桌,講好“一粒米”的故事。“吳中大米”,米粒玉白有光澤,口感綿軟略粘,微甜、有韌性,2018年被認定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園區在此基礎上建設水稻綜合管理服務中心,對水稻生產、加工、管理進行一條龍服務,實現“一粒種子”到“一粒米”質量全程可追溯。搭建銷售推廣平臺,推廣“江南味稻”、“吳小米”等銷售子品牌,建立線下體驗店及線上微商城,擴大了以“江南味稻”為引領的鎮級農產品品牌影響力,與此同時引進大米數碼印罐和充氮灌裝包裝流水線,生產私人定制易拉罐裝有機品質大米,產品銷售價從12元/千克,提升至12-16元/罐(350g裝)。2019年“江南味稻”生態大米被評為江蘇省首屆“好吃蘇米”品鑒大賽金獎。
從茶園到茶盞,呈現“一杯茶”的旅程。洞庭(山)碧螺春,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著稱,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洞庭山碧螺春茶采用純手工炒制,“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帶揉、連續操作、起鍋即成”,獨特的加工工藝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園區茶葉生產企業與南京農業大學、上海聯合利華等高校、食品企業合作,成立專門的研發團隊,研制生姜紅茶、玫瑰紅茶、檸檬紅茶等26個品種,滿足各類消費者的需求,體現了“飲一壺清茶,品人生百味”的茶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