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增能視角看,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是一個為廣大村民以及多元利益相關者“增能”“充權”和“增力”的過程。新時代的鄉村社會工作,必須通過專業程序、專業服務和專業方法,把提升鄉村治理的黨組織領導能力、多元參與能力、“三治”融合能力、科技支撐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作為目標取向。當前,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的社會工作路徑是:助力黨的社會工作,提升鄉村治理的黨組織領導能力;助力合作平臺搭建,提升鄉村治理的多元參與能力;助力治理方式優化,提升鄉村治理的“三治”融合能力;助力基礎設施改善,提升鄉村治理的科技支撐能力;助力移風易俗變革,提升鄉村治理的創新發展能力。
關鍵詞:增能理論;鄉村治理能力;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1)02-0082-04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政背景下隨遷父母的生活質量研究”(18CSH03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生命歷程視角下農民工社會融入研究”(19YJC840036)。
作者簡介:王瑞華(1971-),男,河南息縣人,集美大學法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鄉村治理與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的“增能理論”,也被譯為“增權理論”“充權理論”或“培力理論”,是一種以能力提升為導向的專業工作路徑。從增能視角看,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是一個為廣大村民以及多元利益相關者進行“增能”“充權”和“增力”的過程。所羅門(Barbara Bryant Solomon)提出的增能理論認為,個人深切的無力感來自于環境中的障礙,個人、群體和社區有能力改變現狀[1]。西蒙(Simon)、李(Lee)、古鐵雷斯(Gutiérrez)、帕森斯(Parsons)和考克斯(Cox)等學者先后把增能的內容拓展到家庭、群體、組織和社區范圍內的能力提升。在克拉克(David Clark)看來,“增能既是專業服務過程,又是多方力量共同合作的結果”[2]。習近平指出,必須“推進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現代化、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的《決定》指出,必須“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更好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4]。增能視角下的鄉村社會工作,必須通過專業程序、專業服務和專業方法,把提升鄉村治理的黨組織領導能力、多元參與能力、“三治”融合能力、科技支撐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作為目標取向,不斷在助力鄉村治理能力提升中展現新作為,為實現鄉村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助力黨的社會工作,提升鄉村治理的黨組織領導能力
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治理,需要通過黨的社會工作路徑,實現鄉村干部素質的整體提升。
“黨的社會工作實質上是黨的建設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5],注重提高基層黨組織的輻射力、戰斗力和凝聚力[6]。黨的社會工作體系具有多維性、綜合性和實務性,專業社會工作機構的黨建工作,以及村委會的組織工作,都強調黨組織的領導能力培育,注重村干部整體素質提升,重視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努力做黨領導下的優秀社會工作者;通過及時宣傳、傳達和貫徹落實黨的最新決定,不斷提升鄉村黨員干部服務村民的能力、素質和水平。在當前的鄉村治理場景中,一些村干部的綜合素質偏低,思想保守,缺乏新擔當新作為的勇氣,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明顯不足。開展鄉村黨組織的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治理能力建設,有助于為村干部“增能”“賦權”和“培力”,為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提供政治保障、領導力量和組織基礎。“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编l村干部是鄉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是村民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帶頭人。助力基層黨建工作,成為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治理的重要路徑。
增能視角下,社會工作助力黨組織領導能力提升的專業路徑主要包括:其一,提升政治素質。增能視角倡導環境增能,主張營造風清氣正的鄉村治理環境,使村干部產生積極的正能量,自覺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不斷提高政治性、原則性和戰斗力。其二,堅定理想信念。增能視角強調減少和消除目標群體的無力感,強化村干部的精神支柱和理想信念,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努力做鄉村振興的不懈奮斗者。其三,培養專業精神。增能視角強調專業能力、專業視角和專業路徑,倡導發揮村干部帶領村民的“頭雁效應”,主張選拔和培養有專業能力的年輕村干部,促使村干部都能夠勇于擔當、忠實干事、不謀私利,有效為村民排憂解難。其四,健全鄉村組織。增能視角倡導個人增能、組織增能和社區增能,堅持以提升鄉村黨組織的能力為重點,把鄉村黨組織建設成為團結、帶領、凝聚和服務村民的堅強戰斗堡壘,使每一個黨員都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7]。其五,賦權鄉俗改革。增能視角重視鄉風民俗對村民的影響作用,主張通過消除造成“無力感”的陳規陋習,形成良好氛圍,使每一個黨員干部都能“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始終同廣大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樂在一起。
二、助力合作平臺搭建,提升鄉村治理的多元參與能力
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是資源鏈接和平臺搭建,在提升鄉村治理能力中大有可為。面對鄉村資源條件的封閉落后,以及精英人才流失、“空心化”“三留守”現象日益突出,專業社會工作的參與路徑需要結合具體的資源條件。根據鄉村治理中資源整合不足、合作平臺稀缺、多元參與能力欠缺的現實狀況,社會工作的增能路徑,需要考慮如何更好地為多方力量創造溝通、合作和交流的平臺。能力的提升與施展才華的舞臺密不可分,離開了平臺、舞臺和機會,特定主體的能力也就變得毫無意義。鄉村精英人才的流失和社會分化的加劇,對城鄉合作、多主體合作和利益相關者的優勢互補提出了更多、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社會工作需要對不同的鄉村治理現實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具體研判,通過環境賦權、機會創建和平臺搭建,促進更多優勢資源向鄉村流動。通過搭建村民返鄉創業、技術培訓、小額貨款、村民議事、設施改造、網絡溝通等形式多樣的平臺條件,降低多元行為主體的無力感。
增能視角下,社會工作助力多元參與能力提升的專業路徑主要包括:其一,拓寬鄉賢參與渠道。針對人口流入與人口流出鄉村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鄉賢培育計劃。建立鄉賢理事會、鄉賢工作室、鄉賢微信群、鄉賢網絡交流媒介,發揮不同類型鄉賢的作用。其二,搭建企業投資平臺。激活鄉村市場主體,推進鄉村產業生態化、品牌化、市場化,促進鄉鎮企業、合作企業、個體企業和其他企業共同發展。通過股份合作、企業合作和專業合作,激活企業創新動力,保障鄉村企業和農民合法權益。其三,拓展知識技能教育。激活村民內生動力,提高村民自主意識,增強村民增收能力,培養鄉村致富能手,激發村民勤勞致富的潛能。搞好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開展村民技能培訓,通過課堂講授、田間教學、走訪參觀、專業招生等形式,提高村民的自立自強意識。其四,發揮全媒體溝通平臺功能。提高信息服務能力,積極引入現代信息科技手段,促進更多更好溝通交流。發展鄉村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網絡媒體平臺,促進取長補短、共建共治、合作共生。其五,開發鄉村治理合作項目。設計更多諸如鄉村講習所之類的教育培訓項目,不斷為村民輸入新知識、新智慧、新技能。開發科技下鄉、留守兒童關愛、鄉村老人照護、環境村容整治等鄉村服務項目,拓展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渠道,持續增強鄉村發展活力。
三、助力治理方式優化,提升鄉村治理的“三治”融合能力
社會工作作為社會問題的專業解決機制,倡導多方聯動、多措并舉和協同共振,通過建構多元合作網絡,促進鄉村治理能力提升。社會工作鄉村治理領域的參與、跟進和協同,堅持把“自治、法治、德治”相互融合作為原則遵循,把實現鄉村治理體系、治理方式、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目標取向。無論是黨的群眾工作、鄉村村委會工作還是專業社會工作,在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都把“體系強”“機制活”“方式優”作為基本前提,在多元合力作用下持續提升鄉村治理績效。社會工作的“三社聯動”模式,就是在社會工作者、社會志愿者、社區部門共同努力下,促進鎮街、企業、各類社會組織、村民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行動起來,為實現鄉村振興而作出持續努力的過程。多方力量在彼此合作的氛圍中,相互取長補短,圍繞鄉村治理重點、難點、堵點、痛點問題,發揮自身比較優勢,促使村民自治的主體作用、法治準繩作用、德治基礎作用充分顯現,通過多重疊加方式共同為村民“增能”“充權”和“培力”。
增能視角下,社會工作助力“三治”融合能力提升的專業路徑主要包括:其一,優化自治機制。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治理,通過社區發展、專業規劃、社會行動、情感治理、能力建設等專業路徑,直接為村民增能。經由“扶志扶智”的專業路徑,傾聽村民的利益訴求,激發村民的參與熱情,增加村民的社會資本,培養村民的自治能力。其二,完善法治保障。社會工作的間接助人方法,強調利用社會行政與社會政策手段,優化有利用于服務對象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規,依法保障廣大村民的合法權益。針對村民缺乏法治思維,處理矛盾糾紛容易采取極端激進方式,社會工作部門可以通過社區宣傳等專業路徑,邀請法律工作人員現場進行鄉村沖突化解,形成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圍。其三,倡導德治教化。社會工作人員在專業價值觀支配下,必須堅持以評立德、以規促德、以文養德,在參與鄉村治理的過程中倡導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寬容互助、勤儉持家,促進村民關心村務、尊崇道德、熱愛公益、共創文明。加強德治教化,推進德治建設,搞好文化宣傳,舉辦道德模范評選活動,規范鄉規民約,實現和諧共生。其四,堅持因地制宜。社會工作堅持因地制宜,強調立足不同鄉村的客觀實際,有針對性地選擇工作方式,采用恰當的方法使不同鄉村都能實現“三治”落地生根。堅持多措并舉,綜合治理,協同推進,實現工作方式的專業化、標準化、精細化、智能化。其五,加強示范帶動。發揮鄉村振興的示范帶動效應,推進鄉村治理方式升級轉型,處理好“三治”之間的協同關系,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樹立樣板標桿,堅持穩中求進,搞好經驗推廣,實現“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強保障、以德治揚正氣”。
四、助力基礎設施改善,提升鄉村治理的科技支撐能力
社會工作的增能理論不僅強調個體、組織與社區增能,而且強調技術提升與環境增能,主張通過優化工作對象的外界環境,達到提升服務對象能力的目標。作為鄉村治理的專業參與者、服務提供者和問題解決者,要通過社會工作的助力、協同和倡導,力求把鄉村公共服務設施改善和科技支撐條件優化作為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徑。針對鄉村基礎設施落后、網絡通訊設備滯后、封建迷信問題突出等現象,社會工作的專業服務需要引入物質基礎和科技支撐因素,有效實現環境增能的工作目標。環境污染防治、鄉鎮產業興旺、公共服務改善,都與現代科學技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社會工作的增能視角堅持把專業服務的智能化、精細化、精準化作為發展取向,主張把鄉村移動辦公、互聯網+治理、智慧平臺、數據庫建設作為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的技術路徑。在專業服務設計中,需要把拓展鄉村經費來源,改善山區、老區、貧困地區的網絡設施,拓展科技下鄉項目等方案策劃作為重要選擇。
增能視角下,社會工作助力科技支撐能力提升的專業路徑主要包括:其一,促進設施改善。把基礎設施改善作為鄉村治理能力提升的實體變量,通過社會工作的專業倡導、政策參與、社區策劃和專業服務,提出優化科技設施的專業建議。重視資源協調和資金投入,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拓展政府財政支持、企業資金注入、民間資金匯聚,提高各類資金使用效率。其二,搞好科普宣傳。社會工作的專業服務,應把信息服務、科技普及和宣傳倡導作為基本路徑,努力提升村民的科技素質和致富水平,促使廣大村民都能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通過營造良好文化氛圍,促使村民接受新技術,發揮科技興農的示范效應,提升廣大村民的勤勞致富能力。其三,培養科技人才。參與鄉村人才培養,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鄉村人才隊伍,完善鄉村技術人才培養機制,引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返鄉創業,促使更多科技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展現新作為。提高村干部和村民的科技水平,形成尊重知識、崇尚科學、重視人才的良好氛圍,堅持把人才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寶貴資源、關鍵因素和主體條件,發揮新型科技致富能手的帶動作用。其四,強化科技下鄉。重視優良品種培育、新型農業實用技術、科技企業助農興農在鄉村治理中的支撐作用,促進科技企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倡導產學研相結合,促進企業創新成果積極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現實生產力,激發廣大農村地區的科技創新活力。其五,提高科技含量。推進互聯網+農業、大數據、超級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新興智能科技向廣大農村地區延伸,提高鄉村治理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重視智慧農業、知識型村民、科技惠農的生產力效應,利用智能化、科技化和精確化手段,不斷提升鄉村振興的科技支撐實力。
五、助力移風易俗變革,提升鄉村治理的創新發展能力
社會工作的增能視角,重視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理想信念、道德倫理等鄉村文化變量對鄉村治理成效的影響作用,主張通過移風易俗變革實現農村、農民和農業的創新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堅持以扶志扶智為取向,消除封建迷信、精神空虛、道德滑坡、不思進取等問題發生。針對一些鄉村出現的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樣樣攀比等突出問題,社會工作強調文化增能、移風易俗和鄉風文明,通過文化化人的持久影響力,促使村民成為時代新人。鄉村文化是村民的精神紐帶,也是增強村民自尊自信、自立自強、自警自醒、自豪自勵的重要依托,起著十分重要的輻射、激勵、引導和帶動作用。鄉村治理能力在特定的文化場域中孕育、維系、展現和提升,鄉村文化的軟實力、軟管理、軟治理是更有持久性、激發力和支撐力的著力點。全面提升鄉村治理的創新發展能力,需要把鄉村文化建設做為最基本的抓手,促使村民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態和行為取向。
增能視角下,社會工作助力創新發展能力提升的專業路徑主要包括:其一,堅持扶志扶智。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于激發廣大村民的內生動力,使每一個村民都能成為生活的強者,成為勤勞致富的強者,成為有能力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強者。社會工作的增能視角,堅持以習近平關于“扶志扶智”重要論述為指導,重視發揚村民“滴水穿石”般的韌勁[8],使每一位服務對象都能通過辛勤勞動來創造幸福美好生活[9]。其二,促進鄉風文明。鄉村社會工作的開展,重視立足特定的現實文化場景,激發廣大村民對鄉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10],自覺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改掉陳規陋習。重視搭建學習溝通平臺,拓展村民的信息智慧資源,增強村民的思想文化感悟,形成良好的文明習慣[11]。其三,激發文化活力。社會工作的社區發展路徑,強調建構良好的鄉村文化,舉辦各類社區文化活動,喚起村民對勤勞致富的文化認同,塑造積極向上的文化價值觀念。通過卓有成效的文化增能,提高村民的文化素養,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積累村民的精神財富,激發創新創業的積極情懷。其四,增強改革動力。倡導實現積極的鄉村變遷,堅持向改革要動力,以開放促發展,在搞好專業社會工作機構自身改革的同時,積極采取全面變革的新舉措。社會工作的社區發展模式,強調解放鄉村生產力,轉變傳統發展模式,推動鄉村質量變革、動力變革和效率變革[12]。其五,實現創新發展。積極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加快鄉村發展結構升級,培育創新創業的勤勞致富主體,促使村民成為創新型、知識型、發展型的新村民。堅持用創新引領鄉村振興,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創新發展新格局。
參考文獻:
[1]Barbara Bryant Solomon. Black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19.
[2]David Clark, Rebekah Southern, Julian Beer. Rural Governance,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 Case Study of the Isle of Wight[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7, 23(2):254-266.
[3]習近平. 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 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N]. 人民日報, 2018-09-30(01).
[4]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0.
[5]施凱.黨的社會工作導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49.
[6]肖堃濤.黨的社會工作探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8.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65.
[8]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10.
[9]習近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EB/OL].(2012-11/15) [2020-07-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5/c_1
23957816htm.
[10]王瑞華.互聯網+社工: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新路徑[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0(5)∶134-143.
[11]王瑞華.后精準脫貧時期社會工作參與鄉村貧困治理的視角、場景與路徑[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131-138.
[12]王瑞華.互聯網+社區治理創新:內涵、特征與路徑[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1-66.
【責任編輯:張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