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云
頭腦無小事,中風、腦梗……一說到這些腦血管疾病,大家都會不由得恐懼:它們會瞬間奪走生命,或者留下殘疾,而且這些病似乎都是不速之客———突然來臨的兇險,不知該如何識別預警信號和預防。本刊記者專門采訪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二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周景義,他常年奮斗在腦血管疾病的手術臺前,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大家講一講遠離腦血管病的辦法。
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春季乍暖還寒,早晚溫差大,冷暖空氣常常交替侵襲,不時會出現倒春寒。這對患有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壓的老年人個是不小的考驗。幾天前,60多歲的張大伯早起晨練時,突然感到眼前一黑,過了一會兒才慢慢恢復。他以為自己是累了,就沒在意,依然每天早起晨練。沒想到,過了幾天,張大伯突然感到手腳發麻不聽使喚,家人緊急送入院,他被診斷為腦梗。

周醫生表示,腦梗在發病前,有時身體會給出征兆,最重要的是短暫性腦缺血(TIA)的兩個癥狀:
●突然一過性的眼前黑蒙,或者一只眼睛出現視物不清,看東西模糊,甚至出現重影,可以慢慢恢復正常。
●突然出現一側肢體麻木、言語不利索、口角歪向一側、流口水等,可以慢慢恢復正常。
出現以上兩個癥狀過一會都會慢慢恢復正常,但千萬不能當沒事,這是身體發出的警報,一定要盡快去醫院檢查,查明原因。另外,血壓控制不穩定出現頭暈、頭疼、惡心、嘔吐等癥狀也有可能是腦梗塞的先兆癥狀,也要引起重視。對于腦梗病人來說,必須爭分奪秒地搶救,搶救早一分鐘還是晚一分鐘,恢復程度完全不同。
腦卒中,俗稱腦中風,通常分為缺血性卒中(腦梗死)和出血性腦卒中(腦出血)。中風發病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和死亡率高,還會給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腦梗、腦出血等以前是老年人的‘專利,但近年來,發病人群呈現年輕化,經常會遇到30~40歲的病人。”周醫生說著,找出了最近的一個病例。
34歲的楊先生身體肥胖,體檢發現血壓異常,想想自己年輕力壯,沒當回事。結果,過了段時間,他突然昏迷,送入醫院檢查后,發現他腦干出血。浙大二院神經外科團隊給他緊急做了微創立體穿刺手術。“以前腦干是做手術不敢觸碰的區域,現在有了微創手術,創口小,定位準確。“周醫生說,”但是,很遺憾的是,只能說保住了這位年輕病人的生命,但他將落下重度殘疾,終生不能正常活動。”
年輕人是家庭經濟的支柱,一旦發生嚴重腦血管病會導致殘疾,失去工作能力,給家庭和生活帶來很大影響。“這位年輕的病人本身肥胖,再加上高血壓,這兩個都是腦中風的高危因素。如果發現患有高血壓能引起足夠重視,及時就醫治療,控制血壓,就能避免這場悲劇。”周醫生表示。
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吃得太油膩,暴飲暴食、長時間使用手機和電腦,久坐不動、缺乏運動、長期熬夜、過度疲勞等行為,都在悄然傷害著自己的腦血管。因此,年輕人遠離腦血管疾病的威脅,關鍵要從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
防患于未然
事實上,不少腦血管疾病誘發都是由于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三高”在作怪,而且它們三個經常結伴出現。
血壓升高是多種因素的結果,其中三點尤其重要:血管的外周阻力、動脈壁彈性、血液黏度,而這些又都是與高血脂有直接關系的。

正常的人體血管是光滑的,不過一旦血管內的血脂增高,血流速度就會減慢,血管內膜會逐漸出現黃色粥樣斑塊,久而久之血管會破損,引起內出血,管腔變窄,血壓就升高了;另一方面血脂增高后,血管可能會因為內膜沉積硬化,血管壁彈性減弱,血壓同樣會升高。
當血脂增高時血液黏度就相應升高,使血流阻力增加,從而引起血壓上升。而糖尿病人由于血糖增高、血黏度增加,導致血管壁受損、血管阻力增加,容易引起高血壓。
因此,預防“三高”也就是預防腦血管疾病。提倡大家奉行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不久坐,適度運動,戒煙限酒、充足睡眠、放松心情。
早發現、早治療
如何早發現呢?周醫生強調,每年一次的體檢是必須的,包括通過常規體檢及時了解自己血壓、血糖、血脂等情況,另外還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增加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腦CT、頸動脈B超等檢查,提前發現腦動脈瘤、頸動脈狹窄等危險信號。
常規體檢:定期測血壓血糖血脂
如果說年輕的張先生是忽視自己體檢查出高血壓的問題,導致最終釀成大禍,還有不少腦出血病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血壓異常。周醫生說:“問這些病人是否知道自己血壓很高,他們都會搖頭,同樣的,高血糖和高血脂也經常被忽視,導致自己一直處于危險中而不自知。”
高血壓腦出血是所有的自發性腦出血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高血壓患者因為長期血壓異常,使得大腦內部悄然出現了非常小的動脈瘤。如果血壓進一步增高,或情緒激動時,小動脈瘤破裂會引起腦出血。57歲的王大媽患有多年高血壓,腦出血后急送到浙大二院,神經外科檢查后,發現她腦部竟然有4顆動脈瘤。所幸,醫生給她及時手術治療,一側開顱,一側微創,成功取掉了三顆,但是還有一顆因為位置很深,只能暫時留著。周主任表示,王大媽必須管理好自己的血壓,并且需要定期隨訪,“監管”這顆定時炸彈。

“三高”人群是腦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因此必須在日常做好血壓、血糖的監測,控制血脂水平。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發現未破的動脈瘤
如果是腦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如遺傳因素、“三高”人群,尤其是45歲以上,那么每隔3~5年,要在普通體檢項目的基礎上,增加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腦部CT等檢查。
“未破裂的動脈瘤就像埋在大腦里的‘地雷,一旦檢查發現,及時到神經科就診,如果較小就定期檢測,如果大了在沒有破裂前,及時拆除‘地雷。近年來,我們收到的未破裂動脈瘤患者逐漸增加,這都得益于他們注重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腦部CT等檢查。”周醫生表示,動脈瘤在未破裂時,人體沒有感覺,但是破裂后死亡率極高,如果出血多,后遺癥也會很嚴重,比如終生殘疾。
頸動脈B超檢查:盡早發現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是把血液由心臟輸送至頭、面、頸部的大血管,是腦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血管內壁有三層,包括內膜、中膜和外膜,過多膽固醇和血脂類物質堆積,會形成頸動脈斑塊。而這些斑塊會堵塞血管造成頸動脈狹窄,這是引起嚴重腦梗的一大原因。
頸動脈B超主要是檢測頸動脈血管內壁情況和彈性情況。如果發現異常,可以及早處理,就能有效減少嚴重的腦梗發生。周主任表示,通過頸動脈B超檢查,發現頸內動脈狹窄后給予積極的治療,可以減少30%的中風概率,也就能大大減少病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建議以下這些人在體檢時選擇頸動脈B超檢查:
●45歲以上;
●肥胖;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原有冠心病史或有過腦梗病史的患者;
●家族中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人;
●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長期吸煙、嗜酒、喜歡油膩油炸食物;
●平時工作中應酬多,常常在外面酒店餐館進食;
●久坐少動,不愛運動的人群;
●經常有頭暈、頭痛、耳鳴、記憶力減退明顯的人。
●一旦在檢查中發現異常,及時去醫院治療。
腦血管病的確可怕,但只要我們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體檢,就可以盡可能地遠離。如果是“三高”人群,要特別當心,監測、控制好自己的血壓、血糖、血脂,一旦危險信號出現,第一時間去醫院,千萬別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