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芬
一直記得有這樣一位患者。初見她時,緊鎖的眉頭、抑郁的眼神,我還以為她得了什么不治之癥。
這是一位三十七八歲的女性,精致的短發,姣好的面容。她主訴咳嗽已有半年多了,期間做了不少的檢查,抽血化驗、胸部CT、肺功能、胃鏡等等,也使用過很多種的藥物,雖然癥狀有時會減輕些,但咳嗽始終像影子一樣緊跟著她……她最后說:“我都不想活了。”
聽到這句話,我忍不住笑了———不是譏笑也沒有任何惡意。我對她說:“你至于嘛?至于嘛!”在我看來,她的咳嗽雖不能完全明確病因,但沒有任何惡性疾病的依據;她的咳嗽癥狀雖然久治不愈,但咳嗽并不會導致危險或某種不良預后。相較于其他很多惡性的、危重的、不治的疾病,咳嗽真的算不上“大事”啊。但看著她認真的表情,我知道,她不是說著玩的。
當然,這是幾年前的事情了。而現在,我不會那樣笑了,不會認為病人是“小題大做”了。因為我們逐漸明白,慢性咳嗽,除了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擾,對于患者心理的影響亦不可小覷。事實上,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經常觀察到慢性咳嗽患者或輕或重會有情緒上的問題。
我們來解讀一篇研究文獻,希望對醫生和患者都有所裨益。這是英國的呼吸醫學教授和健康心理學教授共同開展的一項研究。他們將慢性難治性咳嗽和非咳嗽人群進行比較,旨在探尋慢性咳嗽患者的心理狀況。
研究表明:52%的難治性咳嗽患者表現出臨床水平的焦慮,大多數屬于中等程度;44%的難治性咳嗽患者的抑郁評分高于臨床臨界值,他們還更容易出現疲勞且程度更重。同時,慢性難治性咳嗽患者對疾病結局持更負面的信念,對于自己的咳嗽癥狀有更負面的情緒,治療依從性更低。所有這些焦慮、抑郁、疲勞和疾病負面認知,甚至軀體癥狀均明顯高于非咳嗽受試者。
咳嗽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癥狀,咳嗽持續8周或以上,稱之為“慢性咳嗽”。慢性咳嗽的疾病譜與急性咳嗽(3周以內)存在很大不同,常見病因有咳嗽變異性哮喘、上氣道咳嗽綜合征、嗜酸性粒細胞性支氣管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變應性咳嗽等,還有某些藥物(比如抗高血壓藥物ACEI)引起的咳嗽。遺憾的是,即便是針對以上常見病因,我們目前的檢查手段也很有限,更不必說還有其他更多的少見病。故此,慢性咳嗽的經驗性治療(也稱診斷性治療)就很重要。回顧上述的研究結果,我們發現難治性慢咳患者的依從性更差,這到底是咳嗽難治的“果”還是導致咳嗽難治的“因”,或是互為因果,難以說清楚。
然而,不管怎么說,慢性咳嗽,尤其是難治性慢性咳嗽患者的心理狀態不可忽視。臨床上采用針對慢性難治性咳嗽患者的干預措施時,應充分考慮疲勞、情緒低落、對疾病持消極信念和軀體癥狀增多等因素,可能有助于患者改善咳嗽的管理,并減少咳嗽對生活質量的不利影響。那具體到臨床醫生應該怎么做?病人應該怎么做?以下給予一些簡單粗略的建議,希望有所幫助。
首先,全面檢查可能引起咳嗽的病因并排除存在不良預后的疾病,如腫瘤、支氣管異物、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等,患者不要拒絕必要的檢查,包括支氣管激發試驗、氣管鏡檢查,但多次的胸部CT拍片則往往沒有必要。
其次,給予對因及對癥治療,強調規范治療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患者不要輕易停用藥物或減量,除非出現毒副反應,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起效時間,療程很重要。
還有,醫生與病人更多的語言交流,了解咳嗽是機體的保護性反射,并不是所有的咳嗽都對人體有害,不必過于擔憂。呼吸道與外界直接相通,環境因素影響極大,咳嗽是正常人必要的保護性措施。對咳嗽不必也無需“斬盡殺絕”。
最后,若病人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及時建議專科診療。這里特別要提醒的是,完全不必顧忌就診精神衛生科。人的精神出現了問題,就猶如我們的身體感冒了,我們稱之為“情緒感冒”,是非常常見的,看病就是了,只是換個醫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