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虹
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教師要在正確認識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優化、改進自身的教學方式,以教材內容作為基礎,調整教學的整體結構,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本文闡述了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出了核心素養下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以供參考。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
1.受傳統教育方式約束。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家長和教師還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標準。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依舊重視成績忽視能力,以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習知識,沒有形成理解性記憶,這大大限制了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尤其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和認知特點,以自身的主觀意識來開展教學。長時間受這一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會養成惰性的學習習慣,這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2.對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不足。
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常常發現有些學生很難準確表述自己的閱讀理解。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缺少足夠的社會閱歷和社會經驗,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則是教師對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這一教學任務的重視程度不夠。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還為時過早,因此就忽視制定相關的小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機制。教師沒有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
二、核心素養下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
1.朗讀文章,鍛煉語言能力。
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能深入了解到語文學科的魅力和語文閱讀的意義。教師可以讓學生大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也可以讓學生邊默讀邊思考,還可以讓學生合作讀,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四年級下冊《鐵杵成針》時,在教學開始階段,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導入李白的資料,并引導學生回顧李白的詩。這一環節,既起到了鞏固知識的作用,又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之后,教師可以繼續導入本課的標題,并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鐵杵”圖片。在學生了解了課文標題的表面和深層含義后,再引導學生從多個層面探究課文內容: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分析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態度;再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朗讀課文,并針對課文內容進行組內交流。通過這一方式,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鍛煉了朗讀的能力,而且還在交流、學習中,取長補短。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對課文中的重點字、詞進行分析,提高學生文本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問題引導,提高思維能力。
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下,教師要以創新的方式來講解語文知識,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突破固有教育思維的限制,引導學生在閱讀時能深入探究文章的內容和情感。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從更多的角度去探索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都能得到鍛煉。
以統編版四年級下冊《寶葫蘆的秘密》閱讀教學為例。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從多個角度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中思考答案。教師也可以營造與問題相關的情境,便于學生更深層次地探究課文內容。如教師可以提問:“課文主要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主要講些什么?”“寶葫蘆的主人是個什么樣的人,從哪些句子中能夠體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王葆為什么要寶葫蘆?他用寶葫蘆可以做什么?”以問題作為引導,學生自然會仔細、深入地閱讀課文,從對重點字、詞匯、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問題的答案。這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
3.分析文章,提高感悟能力。
在閱讀教學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文章中所蘊含的寫作情感,思考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尤其是在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課文時,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掌握課文內容,還要幫助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促進學生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盤古開天地》一課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并借助故事中鮮明的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所體現的精神內涵。首先,在學生閱讀完課文后,教師要讓學生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語言要盡量簡練。然后,教師帶領學生精讀課文,對重點段落逐字逐句細致分析,感受盤古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這種深入分析的精細閱讀方式,能夠提高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這也是對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
4.閱讀積累,增加語言素材。
閱讀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條很重要的途徑。多讀書、讀好書,增加閱讀的數量,拓展閱讀的視野,這樣,當閱讀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學生自然就會體現出學科素養和文化水平。所以,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要求學生在看到好的詞句、段落時,要及時摘抄下來,豐富自身的語言素材,為今后的寫作打下基礎。
閱讀積累的內容可以不局限于教材,教師可在一節課程結束后,根據授課內容或是文本主題,結合學生的具體閱讀需求,引導學生尋找相關的課外書籍或文章進行閱讀。課外書籍也能帶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幫助學生擴充知識積累,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教師和家長都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他們能夠順利地進行閱讀。同時,教師和家長還要對學生的閱讀給予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綜上所述,在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下,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在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實現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朗讀課文,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通過問題的引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深入分析文章,幫助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僅如此,教師還要緊隨時代的腳步,及時改進、創新自身的閱讀教學方式,以滿足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流水鎮中心小學)